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80後“故居迷”建名人故居網 原汁原味人去屋留

80後“故居迷”建名人故居網 原汁原味人去屋留

日期:2016/12/13 23:13:45      編輯:古建築紀錄
    瘦高個兒,戴副眼鏡,這個80後喜愛的不是網游、網聊,而是有些深沉的名人故居。

  他是馮烨,一個專愛用相機真實記錄北京名人故居的80後。

  近日,他的“名人故居”網上線,裡面50多個名人故居,不加一點兒後期制作,原汁原味。

  拍名人故居緣起老捨作品

  馮烨接觸名人故居時間不長,從今年初才開始。當時正好看了老捨先生的作品,他突然就萌生去老捨故居看看的想法。

  一個周末,他拎著自己的小單反,騎著自行車去了老捨故居。

  一座看似普通的四合院,門口掛著“老捨故居”的認證牌子,硬山隔檩,純木結構,整個院落布局緊湊,還有個紅色的福字。這一切讓馮烨覺得,都是文化,應該留住。“其實就是為了留住人的文化,但人故去了,只能留下屋子了。”於是,馮烨開始搜集身邊的名人故居,並且親自去探訪每一個,還拍下照片傳到自己的網上。

  從今年3月份開始實地探訪,靠著自行車、電動車和公交車等各種交通工具“混搭”,再拎著小單反,一走就是一天。至今,馮烨已經走過了50多個名人故居,而關於名人故居的照片,他也照了3個G的數量。

  用照片記錄一點後期不做

  馮烨平時在一家學校做網管工作,主要負責維護學校的網絡。

  一次在搜索資料時,他發現還沒有一個專門記錄名人故居的網站,“所以我想試試,哪怕是以後別人寫論文,能搜到我的網站並且引用我的資料也挺好的”。

  記者在馮烨的網站上看到,名人故居的照片很簡單,基本都是認證牌匾、院落大門,若是能進去的名人故居,他還會拍個院落裡的場景。所有照片都沒有藝術片中的光影講究,只是很實在很清晰。

  馮烨解釋說,雖然他很愛拍照,而且平時也會進行一些藝術創作,但在名人故居的照片上,他從來都是如實記錄,“保證沒有一點後期加工”。

  前輩:記錄也是一種保護 可做5年規劃

  在記錄過程中,他發現有一些在網上能查到的名人故居,到實地探訪後卻發現已經完全消失不存在了。

  “我甚至還問過當地的老住戶和居委會,但得到的答案是,早拆了。”這讓馮烨覺得,自己接觸名人故居“還是太晚了。”

  下一步,他計劃在一些論壇上找在校大學生或者同好者,去拍攝全國各地的名人故居。

  今天上午,十多年堅持用“拍記”記錄北京歷史、人情風貌的老北京網創始人張巍表示,用照片記錄名人故居是很值得肯定和鼓勵的,尤其是對年輕人來說,“有意識地去記錄,在將來就是一種保護。”

  張巍希望馮烨能堅持下去,“可以按照5年、10年的規劃去做這個事情。前5年先拍現狀,後5年拍變遷,對保護歷史、記錄歷史都是一種貢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