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白鹿寺

白鹿寺

日期:2016/12/14 17:33:11      編輯:古建築紀錄

    白鹿寺,建在資江南岸的白鹿山上,距離資江一橋僅200余米。它始建於唐代憲宗元和年間,古寺鼎盛時期有四進,第一進為彌勒佛殿,左右為四大天王;第二進為觀音殿,左右為佛學堂;第三進為大雄寶殿,左右為十八羅漢,左廂房為禅堂,右廂房為齋房,第四進為藥師殿、藏經樓。住寺和尚有300多人,是益陽最大的一座寺廟。

    白鹿寺的名字,緣於一個神話故事。唐代名相裴林,貶任荊南節度使時,曾幾度來益陽,小住在古木蔥郁的江邊山上。裴林博學多能,喜歡佛學,夜深人靜,他便在山上秉燭夜讀,朗朗的誦經聲,引得一只仙白鹿駐足聆聽,每晚只要經聲響起,仙白鹿就飛來聽經。一天晚上,白鹿聽經的秘密被人發現,仙機洩露,再也不見有白鹿復來。為紀念仙白鹿聽經,山民便把白鹿駐足聽經的風水寶地,命名為白鹿山,在山下建了一座廟,取名為白鹿寺。白鹿寺在清代,和尚多,香火盛,名氣大,尤其叫人稱奇叫絕的是寺內的那一口一千公斤重的古銅鐘,聲極洪遠,堪稱古城鐘王。夜晚,和尚上香的鐘聲,響徹古城十裡麻石街,悠揚的鐘聲,飄逸清盈,震撼心靈,淨化靈魂。因此,人們把“白鹿晚鐘”,列為了益陽的十景之一。古白鹿寺,幾經蒼桑,蕩然無存。如今的白鹿寺,是1987年以來,落實宗教政策,經政府批准同意,群眾集資,白鹿寺老和尚佛源法師大力捐資,重新在白鹿後山修建而成。寺廟傍山而建,已建好兩進。臨街山門,雄偉壯觀,紅牆拱門,氣派恢宏,大大超過了古寺山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