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桐柏宮在縣城西北12.5公裡的桐柏山上,九峰環抱,碧溪前流,是中國道教南宗祖庭。三國吳赤烏元年(238),高道葛玄來此煉丹,建法輪院,唐景雲二年(711),睿宗下诏在法輪院墟址上建立桐柏觀,擁有一堂(黃雲)、二台(鳳轸、從妙)、三壇(元晨、朝真、朝斗及煉形室、龍章閣)嚴禁填充內四十裡不得樵獵,五裡不許遷葬。元和年間(806-820),馮惟良又建降真堂、白雲亭、悠閒亭、上清室。太和、鹹通年間,徐靈府、葉藏岳先後重修,元稹、劉處靜作記。
五代後梁開平間(907-910),桐柏觀升為宮。宋祥符元年(1008),改名桐柏崇道觀。政和六年(1116),在後山按照宮殿規格建玄命殿,宮內建方丈、齋堂、雲堂、土地堂、三清殿,又有上清閣、御書殿,觀前玉梭溪上架起二座石橋,橋上建會仙亭。南宋時,太尉曹勳建山門,觀中有經藏、三元、延賓、清虛、白雲、浴院等6個道院。朝廷先後任命曾幾、陸游、朱熹等領管。歷代御賜極為豐厚,道業大興。元明間多次修建。
新建的桐柏宮,撲克山門進去依次為靈官殿、真武殿、御碑亭、大殿、紫陽樓。兩旁各有配殿。大殿之左為太極殿,祀葛仙翁(玄),右殿祀右弼真君王子晉。紫陽樓塑張伯端像,兩側各有三間廳屋。東西道院前後亦各有廳三間,接以回廊。宿捨、伙房均在牆外。共有殿宇百間,置香火田八百余石,龍門派第十代宗師清昱(東籬)住持,其徒方一定(蘭否)、闵一得(懶雲)等數十人協助觀事。南宗祖庭再次興盛。
近代時局不靖,桐柏道聲衰落,葉明倉、林至霞、陳到賢、袁理靜贖田修殿,香火日盛。民國以來,時宗濱、伍止淵傳道,療疾救人,受到鄉鄰病家的感戴。
1973年,桐柏水庫建成蓄水,桐柏宮址沉於水底,部分建築和文物移往鳴鶴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