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座古代墓葬群現身章丘
日期:2016/12/13 20:13:01   編輯:古建築紀錄
章丘發現17座古代墓葬群,引起人們關注。昨日,記者在章丘市曹范鎮於家埠村看到,新發掘的墓葬群中2座為清代墓葬,其余15座均為漢代墓葬。“這次考古共出土器物50多件,大多是一些常見品。”濟南市考古所考古研究科郭俊峰科長告訴記者。
□本報記者 劉陽
此地疑是古代較繁華村落
此次發掘的15座漢代墓葬的修建時間集中在西漢中晚期到東漢早期。“這次考古發現的墓葬基本屬於中小型墓,但如此密集的墓群,在濟南考古史不算多見。”郭俊峰說,在古代,這裡可能是比較繁華的村落或者城鎮,這些漢代的墓地大多是用磚修建的,墓主人在當時應該稱得上富裕。今年11月初,在此處施工的供電公司發現了一座墓地,隨後通知了考古所,歷經大約1個月時間的勘探、挖掘,考古工作基本結束。
記者在考古現場看到,漢代墓葬出土器物有陶壺、陶罐、銅鏡、銅帶鉤、銅錢等;清代墓葬均帶有壁龛,出土器物有瓷碗、瓷燈、瓷罐、銅錢、銅簪等。其中大部分保存完好,少部分有些破損。考古工作人員介紹說,在幾座墓葬中發現刻有“大泉五十”字樣的銅錢,可以比較准確地推算出墓葬修建時間為新莽前後。另外還有幾座墓葬出土了五铢錢,可以考證墓葬的修建時期是在西漢武帝以後。在墓葬中共出土4個銅鏡,銅鏡上布滿綠色的銅銹。最大的一面博局紋鏡,直徑大約在十幾厘米。有的銅鏡上有凸起的鈕,上有小孔,可以懸掛使用。
墓穴具有防盜功能但仍被盜
漢代墓穴的特點是深埋。考古發掘的漢代墓大約有三四米深,墓主人的屍骨基本保存完好。
現場有兩座墓穴采取了防盜措施,其中一座墓在墓底和填土下半部填有大量殘碎的陶片、瓦片;另一座墓的下半部南北兩側整齊排放大量礫石。這種葬俗可能是延續了早期積石墓的習俗,在濟南地區漢代墓葬中比較少見,具有一定的防盜功能。
但是,盡管墓穴深埋,有的還采取了防盜措施,仍有墓地被盜。按照古代墓葬風俗,東西向修建的墓地,一般墓主人頭朝東、腳朝西。然而在兩座墓葬中,一座墓主人的屍骨集中堆積在墓穴西北角,另一座墓主人的屍骨則直接橫在墓穴中。考古所工作人員推測,墓主人下葬後不久,墓葬就被人盜掘,盜墓者將墓主人從棺中拉出,搜取其身上的隨葬品後,又將其從盜洞中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