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百座老建築將整體搬入五店市 形成一座新的“古代城市”

百座老建築將整體搬入五店市 形成一座新的“古代城市”

日期:2016/12/13 22:41:51      編輯:古建築紀錄

據悉,陳埭鎮蘇厝村的蘇英玉宅目前正在拆遷中。

令人遺憾的是,有些明代以前的建築因年代久遠而無法搬遷。在計劃搬遷的建築中,有一座宋代的小廟算是五店市最年長的“會員”。其他無法搬遷的建築,將收集它們的建築構件保存或者植入其他建築中,也算留下一點“血脈”。

揭秘 材料做記號 原樣砌好16萬塊磚

“一棟建築怎麼能平移或完全翻建呢?”或許很多市民會覺得不可思議,對它的建設技術很好奇。昨日,晉江市原博物館館長黃世春,為記者詳細解釋了重建古厝的工藝。

黃世春說,建築的完整復建,必須經歷拆和建兩個工藝環節,這兩個環節對工匠的要求非常高。“我們聘請的都是熟悉老建築的工匠。”工匠分為土匠和木匠兩種,土匠又分為磚工藝、牆工藝、石頭工藝等多種門類,每個門類又分幾個組。木匠分為花雕、彩繪、斗拱等。“所有的工匠都要對老建築有研究。”黃世春說,目前泉州這方面的能工巧匠不多,因此建築隊還專門組織培訓了一批年輕的工匠。不過黃世春也有些遺憾:“現在的工匠水平還是比不上那個年代,光是石灰的使用技術這一項就要比以前粗糙很多。”

“只有掌握專業技術的人才懂得拆。”黃世春說,每拆一座古厝,都要經過大量的考察。“木匠最大的課題就是卯榫的做法,不同朝代的做法不一樣,所以拆法也不同。”

一般情況下,拆完一座建築後,每個部件都要經過編號,施工人員通過這些記號來識別每塊磚頭、瓦片,每根柱子的位置,再將這些材料“拼接”起來。比如,在遷建蔡德練番仔樓時,就有近180根的木柱子,16萬多塊磚,在遷建中,工程量最大的就是將那16萬多塊磚原樣原位砌上。

這看似簡單,但操作起來很復雜。在鄭煥彩宅古民居裡記者看到,兩名湖北的老工匠張少志和李中文正在拼接一道牆,地上幾百塊小磚頭,兩人正一塊一塊地比劃著,有些破碎的磚頭還得去找替代的。“別小看這堵牆,我們倆要做10天左右。”老張說。

即便是完全用原來的建築材料,但也有差別。“地基是不能沿用以前的。”黃世春說,老建築大部分采用條石地基,也有木樁地基。為了讓建築更加堅固,搬遷後采用了鋼筋混凝條形基礎,而且按照抗7.8級地震標准進行建設,將比原來的更安全。

一般情況下,搬遷一座建築需要耗時半年多,需要40多人參與,包括技術工人、搬運工等。建築大部分成形後,就只留下6個人,對復雜環節進行整修。

■各方聲音

找到了兒時記憶

可以借鑒

但不要盲目模仿

海外鄉賢評價:

找到了兒時記憶

2012年12月18日,在晉江舉行的世界晉江同鄉懇親暨愛心城市公益活動中,千名海內外嘉賓應邀到五店市傳統街區試驗段參觀。原本計劃半個小時的參觀,延長到了一個小時。不少年紀較大的海外嘉賓,在這裡找到了年少時的回憶,他們都興奮地說:“五店市增添了晉江的文化氣息,以後帶親朋好友回晉江,就要到五店市來參觀。”

菲律賓晉江同鄉總會理事長黃金盾說,五店市傳統街區能夠保留下那些精美的閩南古大厝真是太好了,一些建築工藝現在有的都已經失傳了。

市人大代表吳良:

可以借鑒

但不要盲目模仿

市人大代表黃良是晉江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局局長,也是五店市項目的負責人之一。他說,晉江市是大泉州范圍內閩南紅磚文化最集中的地區,擁有宋元明清各個時期、各個類型的建築,而五店市又是晉江的代表。基於這個文化特征,晉江市委市政府提出這個項目,把保護建築、合理利用、適度開發結合,既集中展示了泉州的物質文化和非遺特征,同時也是文化生產力發展的載體。

黃良說,五店市傳統文化街區對泉州各地保護老建築,具有示范帶動和借鑒的意義,尤其是在不改變建築的外觀、以經營文化業態為主等方面獨辟蹊徑。不過,他認為這種模式可以借鑒,但不要盲目模仿。全市各個縣(市、區)應根據自己的特點,打造出自己的文化亮點,審時度勢、量力而行,開辟一條適合本地區的文化發展道路。

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出寶陽:

保護文物的新探索

可加入“申遺”行列

五店市開門迎客時,泉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出寶陽曾親自走訪過,他對五店市印象深刻。他說,此次晉江能結合片區改造對整個片區進行整體規劃保護,這是較有開拓性的舉措。而邀請清華大學相關人士進行統一規劃,對片區裡的老建築有計劃地進行修復,對原本的古街巷進行重新規劃整治等做法都值得一提。據介紹,街區裡的文物和老建築還將申請省級文保單位。

出寶陽說,如今“閩南紅磚建築”入選中國“世遺”預備名單,希望五店市能加入“申遺”行列。

但他同時表示,這種保護投入大,牽涉的因素多,目前推廣的條件並不成熟,因此泉州市政府尚未出台相關政策或規定。其他街區可以借鑒五店市的經驗,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老建築古街區的改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