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增新的文保房已成空地一片

被拆毀的老房子部分古老物件

韓城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城區民居建築群第72號。其偏房主體已被更換,難尋古老面貌。

將被大面積拆遷的古城
韓城古城正遭遇大規模拆遷,其中有市級文保單位被強拆。拆遷主體是曲江系陝文投在韓城的分公司韓城文投。韓城市政府網站的官方資料顯示,曲江系以保護改造的名義,計劃在韓城古城拆除大批古民居,之後修建仿古建築,布局酒店等商業項目。
有1500年歷史的陝西韓城古城,為中國六個保護較好的明清古城之一,有大批元明清建築。1985年,為了維護古城風貌,韓城市另辟新址建設新城區。2003年,韓城古城區街房建築群、韓城古城區民居建築群都被列入韓城市第三批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韓城新聞網》報道,2012年9月,西安市副市長、陝文投董事長段先念視察韓城時指出,“要調整思路,加大拆遷力度,一次性改造到位,除古城內的廟宇、重點建築外其余全部實施拆除,力爭通過三年時間建設一座全新的旅游景區。”
韓城古城是活的古城。至今每月的農歷初一、十一、廿一,古城都有集市。今後集市是否仍在,成為懸疑。
古城保護性修復?
官方給出此次韓城古城大規模拆遷的理由是“保護改造”。韓城古城保護改造工程為“史記韓城·風追司馬”文化景區大項目中的一個板塊。
2011年9月,韓城市以韓城文投為基礎,抽調政府相關局辦工作人員,共同成立“史記韓城·風追司馬”文化景區建設管理委員會,運作“史記韓城·風追司馬”文化景區項目。陝文投官網顯示,“管委會與韓城公司一套人馬,兩塊牌子,享有相應的土地、規劃、建設等經濟權限,全面負責文化景區的開發建設工作。”
“史記韓城·風追司馬”文化景區建設管理委員會一位負責人告訴南都記者,韓城古城保護改造工程涉及到5個村的搬遷。最早搬遷的是東營村。該村332戶,搬遷了280多戶,剩下40多戶,其中有17戶市級重點保護建築不用搬。目前開始搬遷的是晨鐘村,涉及165戶,目前交鑰匙的有130戶。搬遷騰出來的大片房屋有何用途?該負責人答復說:“要進行保護性修復,用途主要是旅游。”
《文化景區改造搬遷安置補償工作宣傳手冊》稱,古城保護改造范圍為:東起環城東路至涺陽路沿線,西至108國道並向南延伸至誠樂裡巷,北起草市街至北關東街沿線,南至涺水河。該范圍囊括了古城主要區域。
近日,記者來到韓城古城,在金城大街一帶,發現1/3的店鋪已經關門,店鋪門上均貼著“公產房屋騰退指揮部”的封條。在古城東邊的東營村,許多房屋已經變為廢墟,大片磚頭散落在地上,堆積成一座小山。有些房子頂部被挖掘機破壞,住戶已經搬走。有的老房子被拆後,留下許多精美石雕,被收集文物者收集到街道的一個角落。
記者到一個韓城文投正進行“保護性修復”的院落裡去,發現院子偏房整體被拆除,目前修建起的是一座仿古建築,磚頭和木頭均是新的,原來的老材料不知去向。九郎廟巷26號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房並非風雨飄搖的危房,但其偏房用同樣的方式處理了。而《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在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范圍內從事建設活動,應當符合保護規劃的要求,不得損害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不得對其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構成破壞性影響。”
韓城文投宣傳部部長李博海告訴南都記者,“保護、恢復風貌是工作的大前提。2011年,我們來了後,看到老城人員密度比較大,私搭亂建現象比較嚴重,有些建築年久失修,自然損壞比較厲害。我們搶救性地做一些工作。我們在古城范圍內對整個古城的歷史風貌、古建民居做了深入走訪調研。一個大原則是基於對韓城歷史文化的尊敬。我們對整個古城作了拍攝記錄。以前沒有團體做了這麼多事情。”
此次韓城古城“保護改造”涉及的建築以兩類居多。第一類是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二類是非文保單位,但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宅,以明清建築居多。此外,拆遷范圍內有一些修建時間不長的新房,但數量上不占多數。在此次“保護改造”之前,韓城市對新建築的要求是“保持坡屋頂、青磚灰瓦、兩層以下,磚木結構”。
據1999年陝西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韓城》一書的數據,韓城古城歷史風貌保護區總面積62.24公頃,共有房屋5298棟,其中重點保護建築(含國家級、省級和市級重點建築,其中市級占多數)共計778棟。剩下的多數是具有歷史價值的老宅。根據劃定,該保護區都在此次“保護改造”范圍之內。
市級文保房被強拆
韓城古城東營村是最早遭遇拆遷的村莊,在這裡有市級文保房被強拆。
66歲的老人楊增新,原來住在韓城隍廟巷56號(原44號)陳氏祖宅四合院的後院。這座四合院的前院建於清乾隆乙卯年間,距今已258年,照牆上有“乾隆乙卯”四個字,是韓城市市級重點保護建築。照片顯示,2003年9月,該建築被韓城市政府掛牌為韓城古城區民居建築群第118號。《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條“故意損毀名勝古跡罪”規定,“故意損毀國家保護的名勝古跡,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第三十三條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損壞或者擅自遷移、拆除歷史建築。”
楊增新回憶,2013年3月24日23點20分左右,他和女兒楊青正睡在後院屋內。突然10多人破門而入,迅速將他們控制。楊增新和楊青未穿好衣服就失去人身自由。兩人和來人理論,一個小個子打了楊青一巴掌。之後,幾個人將父女兩人連架帶抬趕出祖宅,塞進一輛白色面包車,那輛車的車牌被報紙遮蓋。來人搶走了楊增新的手機、楊青的照相機,之後開車迅速駛離隍廟巷。40分鐘後,楊增新父女被帶進了韓城市古城改造指揮部一個房子內,1個小時後,一個人將手機歸還,但相機迄今不知所終。第二天早上7點,兩人回到家中,發現隍廟巷56號已基本變成廢墟。
在殘存的牆壁下,楊增新找到了他的床。一個工人支起了棍子頂住牆,防止牆倒下。接下來的幾天內,楊增新疲憊了就在牆下的床上睡覺。記者看到了老房遭拆後的照片,在照片中,3月25至28日,失去居所的楊增新,晚上只能在附近點起篝火,在火旁過夜。
3月28日,楊增新的房子被徹底鏟除。他告訴南都記者,“強拆前沒有達成任何協議合同。”2012年年底前,楊增新第一次收到韓城文投通知,稱搬走後“以房換房”,在西牌樓以西找兩個地方。2013年2月,楊增新再次收到通知,說政府要用這塊地方重新改造古城,並給了一張設計圖紙。楊增新從圖紙上看到的規劃是,前邊栽樹,東營廟牆朝北放幾米,路南北各有十個仿古小建築。楊增新如今住在親戚家,沒有得到任何說法和補償。
“不可能有打骨折那種事”
3月24日晚和楊增新父女一起被帶到古城改造指揮部的還有兩位鄰居。
其中一位家住東營村隍廟巷52號,是曹海生的父親。曹海生介紹,他擔心強拆,當時在外面車上睡覺,而父親則睡在家裡。五六個人直接把大門踹壞,闖到屋裡將他父親抬了出去。後來,一台挖掘機開過來,房子便被鏟倒。曹海生曾聽到動靜從車裡跑出來,但被十幾個戴安全帽的拆遷者攔住。等天明時父親回到家中,房子已經消失,家中的大部分東西壓在廢墟下面。從照片可以看到,廢墟下有一台空調和一台電視機。
楊增新、曹海生描述的情況得到了到過現場的賈江峰、周四六的佐證。如今,楊增新和曹海生曾經的家已經成了一片空地,上面栽上了一些槐樹。
卜永億住在東營村的涺陽路26號。他描述,1月15日晚8點,自己家中玻璃門被砸壞,20多名陌生人進入房間,其中8人把老母親和病重的妻子拖出門。此時,還在朋友家的卜永億聽到妻子在電話裡的呼喊聲,趕忙奔跑回家。看到大型挖掘機正把家東牆挖開,粉塵四起,發怒的卜永億撿了一塊磚頭准備砸向挖掘機,被一群陌生人控制,壓倒在垃圾堆上。卜永億說,其中一人騎坐在他身上,一手緊鎖喉嚨,一手揮拳擊打頭部。其後,受傷的卜永億被送到韓城市人民醫院法醫病區,被診斷為“右腿小腿骨折”。當晚,卜永億房子被拆掉,東西全部壓在廢墟下。記者看到了卜永億本人提供的骨折C T照片,他的描述得到了當晚在現場的曹喜善、趙進福的佐證。“不可能有打骨折那種事情。”但文化景區管委會一位負責人這樣回應南都記者。
文化景區管委會的一位負責人承認有些房子是在晚上拆掉,“但不是強拆”,“晚上拆是因為白天人流量大,學生上學,有交通、安全方面的考慮。”
晨鐘村張變芳家的房子也面臨拆遷。她說,家中7口人目前居住在215平米的房子裡,韓城文投表示要給55萬元補償費用,但這筆錢很難買到供7人居住的房屋。在僵持階段,張變芳在酒店工作的丈夫被停職了。“在相關部門的干涉下,不願拆遷的會被工作單位停職,直到搬遷了再復職”,有拆遷戶反映的這一情況未獲當地政府證實。
古城將運作大批商業項目
《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第二十一條規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應當整體保護,保持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不得改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但韓城市官方資料顯示,在大批居民被搬遷後,韓城文投將打造一批博物館、影視基地、酒店等商業項目。
關中民居博物館,官方稱是“古城保護改造的破題之作”。該項目以關中民居及民俗展示為主體,同時設有民俗文物展覽區、關中民俗文化研究中心和會議中心等功能。項目所在場地上原有兩個老宅子,計劃再移植兩個四合院過來。
韓城影視基地項目,是在韓城原有的歷史留存建築的基礎上進行修復,“鏈接影視拍攝需求,階梯補充完成基地所需沒有的景觀建築。”
韓城古城二十四史特色主題酒店,占地約30畝,目前已征收了部分古建築四合院,共將在古城范圍內征收24棟保存較好的古宅,依《二十四史》為藍本,每棟四合院選取各本史書的精彩片段,表現其特色。這些四合院將按四星級酒店標准改造保護提升。
韓城古城東營村街區保護提升項目,總占地面積約84畝,要建設古玩交易市場、文化商品展示等韓城特色文化商業街區,還要打造現代時尚、具有觀眾民俗特色的商業街區。
韓城古城賢人之墅項目,計劃在古城西北區、西南區、東南區分片建設具有特色的72棟四合院。
在韓城古城東邊區域,展出了《陝西韓城民俗老宅改造方案》的多幅照片。陝西韓城民俗老宅項目位於韓城老城區文廟側,由三戶歷史老院組成,其中兩戶院落為歷史遺留老院,一戶為近年新建二層磚混院落。面對這筆歷史遺產,改造方案稱要“適當融入現代適宜人居的建築手法,在建築形象上大膽構思,結合地段的文脈特色,融入現代的材料和處理手法,以一種對話的姿態體現出對歷史地段時間變遷的反應和尊重。”
4月下旬,記者在韓城古城區廟後小巷17號遇到了82歲的謝春生。韓城文投的人前年就給謝春生打過招呼,說讓他搬走,給他房子每平米補償1500元。老人說自己不願意搬,也不知道要搬到什麼地方。謝春生說,他家的房子從乾隆年間就蓋好了,此後世世代代一直住在這裡,目前房子完好,遠沒有需要改造修復的跡象。
在韓城古城,多數被迫搬遷的人都有這樣的疑問。
(本版攝影:南都記者 高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