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園林古鎮
日期:2016/12/14 17:24:07   編輯:古建築紀錄傳聞因西施得名的江南第一園林古鎮
木渎位於蘇州城西,太湖之濱,是江南著名古鎮。境內風光秀麗,物產豐饒,又恰在天平、靈巖、獅山、七子等吳中名山環抱之中,故有“聚寶盆”之稱。
木渎古鎮水景
木渎古鎮的園林
木渎古鎮風景
木渎是與蘇州城同齡的水鄉古鎮。相傳春秋末年,吳越紛爭,越國戰敗,越王勾踐施用“美人計”,獻美女西施於吳王。吳王夫差專寵西施,特地為她在秀逸的靈巖山頂建造館娃宮,又在紫石山增築姑蘇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源源而來的木材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木塞於渎”,木渎之名便由此而來。
2500多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木渎燦爛的文化,自古以來,木渎人文荟萃,人才輩出,自北宋至清末,共出進士25 人,舉人30 余人,其中狀元2名,榜眼1名。著名人物有: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清代著名詩人、詩選家沈德潛,清末啟蒙思想家、政論家馮桂芬,以及近現代的刺繡皇後沈壽、台灣政要嚴家淦等等。
如今,木渎古鎮的格局和風貌未變,依然是吳西最大的商埠、姑蘇第一水鎮,鎮上古宅庭院深深,小橋流水悠悠,其中胥江為伍子胥所建,乃我國第一條人工運河,香溪因西施在此洗妝滿河生香而名,木渎的每一條河,每一座橋都有一個古老美麗的傳說,具有極高的觀賞和休憩價值。
木渎四周群山拱峙,又毗鄰太湖,既得真山真水之趣,又具小橋流水之幽,更有私家園林、名人故居等眾多的人文古跡,因而,木渎景區名列太湖風景區十三個景區之首。作為中國唯一的園林古鎮,木渎在明清時有私家園林30多處,迄今仍保留了10余處。其中,嚴家花園乃乾隆的老師、中國最長壽的詩人沈德潛故居,後歸木渎首富嚴國馨,園中布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局部處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約,顯示了營造者獨具匠心的造園藝術,現代建築學家劉敦桢、梁思成等人數次考察此園,倍加推崇,稱其為蘇州當地園林之“翹楚”。
虹飲山房是木渎文人徐士元故宅,占地廣袤,建築大氣,其“溪山風月之美,池亭花木之勝”,遠勝過其它園林,乾隆每到木渎必游此園。古松園是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漁舊宅,園中雕花樓精雕細琢,與洞庭東山雕花大樓為同一大師作品,堪稱南北姐妹雕花樓。榜眼府第是洋務運動先導、著名政論家馮桂芬故居,江南三雕(磚雕、木雕、石雕)為其鎮園之寶。
靈巖山館是清代木渎狀元畢沅的私家別業,清池涓流,岸曲水回,是吳中著名山水園林。木渎私家園林既秉承了蘇州園林的精致幽深,又有其空曠高遠、山林野趣的個性,充滿了一種大氣和皇氣。在第28屆世界遺產大會期間,我國著名文物、古建專家羅哲文、鄭孝燮等人參觀了木渎古鎮私家園林之後,激動不已地說:“這才是真正的文化遺產”。
景點推薦:靈巖山
靈巖山
靈巖山位於木渎鎮西市梢,沿山塘街古御道可直達山巅。山距太湖約1.5公裡 ,山高182米,廣124公頃。山多奇石,尤以靈芝石為最,由此得名。又因遠望靈巖如巨象伏地,故別稱象山。因為西麓產硯石,故又稱硯山。
靈巖山美景
靈巖山風景
靈巖山向來有“靈巖秀絕冠江南”、“靈巖奇絕勝天台”和“吳中第一峰”等美譽。清康熙、乾隆二帝多次南巡,皆駐跸靈巖山行宮。登山小徑由婁姑嶺蜿蜒至山頂,均由石砌磚鋪而成,相傳即康熙御道。沿路景色迷人,有一徑穿亭、蒼翠迎人、落紅夕照、塔院松風、醉僧待渡、越女遺蹤、太湖在望、箭泾采香、秀峰古剎、靈巖塔影、蕭寺鐘聲、萬家燈火、山館擁翠、吳宮遺址、山頂花園、修廊響屧、琴台浴晖、蕲岳同輝等十八景。歷代名人李白、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蘇東坡、范仲淹、范成大等均曾登臨,留下了400多首脍炙人口的詩篇。明代文學家袁宏道稱靈巖為“山不甚高而幽奇甲於吳中”。
靈巖山山體由花崗巖構成,巖石球狀風化顯著,故山上多象形奇石。舊有十二奇石、十八奇石之稱。這些奇石或似人,或似物,惟妙惟肖,頗有幽趣。如醉僧石(俗稱癡漢等老婆)、石龜(俗稱烏龜望太湖)等,形象逼真,妙趣橫生。
靈巖山是吳越爭霸的見證人。相傳春秋時期,西施被越王勾踐獻於吳王後,深得寵幸。吳王夫差為了討取西施歡心,便在靈巖山為她建造了一座規模宏大的館娃宮。至今靈巖山頂館娃宮遺跡尚多,也留下了諸多佳話傳說。現靈巖山寺西側有花園一座,明代王鏊題額“吳中勝跡”。園中有 “玩花池”,傳說是夫差專為西施賞荷而鑿。池北有兩口井,圓的叫“吳王井”,傳說西施常在此對井梳洗,以水為鏡;八角形的叫“智積井”,水質甘甜清洌,不竭不溢。花園北側是假山環繞的“玩月池”,傳說因西施懶於仰首望月,吳王便命人開了“玩月池”,讓月亮倒映水中。西施常在月明之夜,與吳王並肩賞月。除此還有“西施洞”、“琴台”、“披月台”、“望月台”、“佛日巖”、“獻花巖”諸勝,皆有題詠。
靈巖山是“東南著名叢林”,東晉末,司空陸玩曾居此山,捨宅為寺。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擴建為寺院,名秀峰寺,唐時改稱“靈巖寺”。宋紹興年間朝廷將其賜予抗金名將韓世忠,更名顯親崇報寺。明洪武年間改名相國永祚寺,後遭火毀,清順治六年重建,鹹豐十年又毀於戰火。 1926年重建,歷時20余年,由印光法師易名為“靈巖山寺”。
靈巖山寺內建築氣宇軒昂,佛像金碧輝煌,彩塑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並創設中國佛學院靈巖分院。寺院東側有靈巖塔一座,又名多寶佛塔、永祚塔。初建於梁天監二年(公元503年),南宋紹興十七年(公元1147年)重建,解放後幾經維修。塔高33.4米,七級八面,黑瓦黃牆,古樸凝重,與整個寺院渾然一體,成為靈巖山的標志。
景點推薦:靈巖牡丹園
靈巖牡丹園位於姑蘇城西南的木渎靈巖山南麓,占地50畝,內植15000枝牡丹,300余個品種,是江南地區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的牡丹園。其中有黃、黑、綠、紅、粉、紫、藍、白、復色系列的幾十個名貴品種。是江南地區規模最大、品種最多的牡丹園。
除了展出各種花大色艷、雍容華貴、芳香濃郁的牡丹外,靈巖牡丹園還與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合作,被辟為江南牡丹的保護基地,運用高科技來培育四季牡丹。
景點推薦:嚴家花園
嚴家花園一景
嚴家花園在木渎鎮山塘街王家橋畔,門對香溪,背倚靈巖,為江南名園之一。
嚴家花園風景
嚴家花園的前身是清乾隆年間蘇州大名士、《古詩源》編者沈德潛的寓所。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沈氏後人將此院落讓給木渎詩人錢端溪。錢氏疊石疏池,築亭建樓,有友於書屋、眺農樓、延青閣諸勝,一時題詠頗盛。龔自珍對此園有“妙構極自然,意非人意造”,“倚石如美人”等溢美之句。光緒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木渎首富嚴國馨(台灣政要嚴家淦先生祖父)買下端園,重葺一新,更名“羨園”。因園主姓嚴,當地人稱“嚴家花園”。嚴家花園經過三代主人努力,前後歷時一百七十多年,無論是歲月滄桑,還是人文底蘊,都賦予嚴家花園一種文化氣息,名園風范。1935年,現代建築學家劉敦桢教授兩赴此園,流連忘返,對嚴家花園的布局與局部處理極為推崇,認為是蘇州當地園林之“翹楚”。
嚴家花園占地16畝。中路為五進主體建築,依次為門廳、怡賓廳、尚賢堂、明是樓和眺農樓。其中位居第三進的尚賢堂為蘇州罕見的明式楠木廳,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木礎石質,典雅古樸;楠木直柱,圓潤柔和;雕刻簡潔疏朗,色調淡雅素淨,具有實用和審美功能。尚賢堂和明是樓前各有清代磚雕門樓一座,所雕人馬戲文玲珑剔透,意趣隽永,雖依附於廳堂,卻未嘗不是一件獨立的藝術品,極富藝術價值和審美情趣。
嚴家花園的廳堂建築宏敞精麗,堂堂高顯,顯示出嚴正的氣度和性格。而進入園區,其建築則顯得精巧活潑,豐富多彩,樓閣亭軒廊榭錯落有致,富於變化,體現出造園者精湛的造園藝術。
園中有書齋二處,分別以友於和海棠為名,尤其友於書屋,地處幽偏,經曲折長廊,過清蔭居和靜中觀,方可蜿蜒而至。友於書屋為自成一體的獨立庭院,前院湖石數片,花木扶疏,室內經典古籍,書香飄溢,實在是一個專心攻讀的“藏修密處”。在嚴家花園幽曲靜美的環境中,友於書屋等建築偏居一隅,清幽曲奧,具有幽人般的情致;與其迥然有異的是,另有一些建築如眺農樓、見山樓、環山草廬、宜人亭、延青閣等則地處高曠,空間暢豁,具有曠士般的襟懷。憑欄極目,不但園中景致盡收眼底,還可看到園外的田野風光和靈巖山的滿目蒼翠。延青閣上一副對聯概括了這一切:“閣鄰佛寺經盈耳,窗對靈巖翠滿晴”。嚴家花園還有一些建築造型頗為別致,在蘇州古典園林中頗為罕見。如延青閣後牆與圍牆不在一線,陡然偏斜出一角,打破了平穩板律的局面,使人產生無限遐想。聞木樨香堂為廳榭合一式建築,前部水榭依水而築,數魚為樂,後部四面廳光明洞徹,盡收四周景色於窗棂之內。羨園東部的爬山廊也較罕見,此廊依地勢而建,隨地形升高,連接自然,造型優雅,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從平地漫步至環山草廬的二樓。
園無花木,山無生機。嚴家花園在植物花草的布局配置方面也較有特色,巧妙栽植四季花木,構成春夏秋冬四個各具特色的小景區。花木與建築相互映襯,相得益彰。花木叢中,嚴家花園愈顯幽深廣遠,變化多端,遍歷全園,有步移景異、左右逢源之妙。
從尚賢堂右邊門穿越一條幽長的備弄,即進入以古廣玉蘭為中心的春景區。古廣玉蘭為羨園舊物,昔日園中勝景之見證,雖歷經百年滄桑而蓊郁如故。每逢春夏,千葩萬蕊,滿園花光。鄰近的友於書屋則為羨園舊名,引自《論語》“友於兄弟”,指兄弟友愛。友於書屋是嚴家藏書之所,頗多珍藏,嚴靜波(家淦)先生幼年曾在此通覽經典古籍,四歲吟誦唐詩,六歲熟讀《易經》。駐足友於書屋,賞百年玉蘭純白之花色,嗅宜人之清香,蘭芬益文思,自是文人墨客風雅之舉。
出友於書屋,進入綿延假山的洞穴之中,清風徐來,還夾雜著淡淡荷香,告訴人們這裡已是夏景區。假山盡頭,視野頓顯開闊,但見碧水清天,荷風四面,心中的暑氣俗塵早已隨著清風清散殆盡。環顧四周,澹碧軒、織翠軒、澈亭、錦蔭山房和延青閣皆掩映於綠樹叢中,回首一副楹聯為此景作了點題:“勝地四時濃蔭裡,洞天一派碧鮮中”。
隨著曲廊向北延伸,過池塘,即進入秋景區。此區由兩部分組成,一宜折桂,一宜登高,均秋令應時景致。聞木樨香堂四周遍植桂花,仲秋月夜,丹桂飄香,芬芳馥郁,聞之令人坦懷若蕩,心曠神怡。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園主於此焚香點燭,供拜月神。嚴氏兒孫折桂嬉戲,以寓“蟾宮折桂”高中之意。穿過眺農樓和見山樓前幽靜的院落逶迤向東,來到環山草廬,一座寬敞平台貼水而築,視野豁然開朗。隔水望去,一座湖石假山起伏綿延,山巅一亭翼然,山間清流潺潺。假山東側為采秀山房,北接爬山廊。無論是在環山草廬的二樓,還是伫足假山之巅的宜人亭,均可放眼北望,遠處靈巖山古塔鐘樓的倩影清晰可辨。
置身環山草廬似乎已是園之盡頭,孰料經東北角一側門右折竟是別有洞天。此處已是冬景區。這裡建築密度很高,曲廊廳堂,交叉搭接,形成多處特色鮮明的小庭院。院中有小池一泓,上跨石梁,作之字形,環池湖石錯布,修木灌叢,深淺相映,環境絕幽。疏影齋前,滿植梅花,小雪初霁,紅英綠萼,頗有宋代詞人姜夔“暗香疏影”之意境。
冬景區外是一處新園,水域開闊,園中的粉牆、亭廊、假山、籐樹都倒映在這一泓清澈之中,水上有橋,水邊有亭,水波輕漾,水香氤氲。岸上楊柳依依,鳥鳴蟬噪,已是一派活潑潑的江南水鄉自然風光了。
景點推薦:古松園
古松園美景
古松園建築布局為前宅後園,典型的清代宅第園林風格。宅內各處建築古樸雅致,雕刻十分精細,有一定的藝術和文化價值,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後園有一株明代羅漢松,蒼翠虬勁,姿態優美,古松園即因此松而名。
古松園
古松園為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漁所建。蔡少漁祖籍洞庭西山,原在上海做洋貨生意,發達回鄉造屋置地,良田萬頃。蔡少漁與嚴國馨(嚴家淦祖父)、鄭齡九、徐鳳樓三家合稱木渎“四大富翁”,富甲一方。
穿過門廳,進入天井,回首可見磚雕門樓。門樓上、下坊分別刻有“老子西游入關”、“瘋僧掃秦”、“將相和”、“截江奪斗”、“張羽傳書”、“寧戚飯牛”等一組歷史故事人物。字枋為“明德惟馨”,兩側兜肚分別為“張良拾履”和“高山流水”,整座門樓深雕綴飾,形神有致,尤其“張良拾履”中的拱橋和“高山流水”中的水浪波紋,生動逼真,有極強的質感,充分體現出雕刻技藝的精妙。
大廳名古松堂,為仿明建築結構,步軒和內四界的梁架上各有四對棹木,形如古代官帽的兩根翼翅,俗稱紗帽廳。步軒的四對棹木較小,分別刻有呂純陽的寶劍、鐵拐李的葫蘆、曹國舅的檀板、韓湘子的竹笛、藍采和的花籃等物,民間稱為“暗八仙”。梁頭的山霧雲和抱梁雲為“鶴鳴九皋”,氣韻生動,精妙絕倫。最有意思的是梁架正中一根方椽上刻有八只琵琶,名為“八音聯歡”,寓意喜慶歡樂。典出《堯典》“八音克諧”,而蘇州彈詞開篇中也有“八音聯歡”的曲牌,用八只琵琶進行聯奏。將八只琵琶的造型刻在椽子上,如此用法,在蘇州園林建築中尚無二例。
古松園的樓廳最有特色,因檐枋下端雕有十六只倒掛花籃,樓上軒梁又雕有十六只鳳凰,有人便稱此樓廳為“花籃樓”或“鳳凰樓”。鳳凰樓的雕花師傅是清末民初蘇州著名雕刻藝人趙子康。趙乃木渎鎮鳳凰村人,最有名的作品是東山雕花大樓,木渎鳳凰樓則是其早期作品,故有人稱這兩座樓為“南北姐妹雕花樓”。鳳凰樓上所有雕刻均為吉祥圖案,民間稱為“討口彩”。如明間檐枋由西而東分別刻有畫、書、信、元寶,稱為“書中自有黃金屋”。次間檐枋刻著花籃、箱子、寶劍、葫蘆等“暗八仙”。廂房檐枋刻有海螺、風火輪、珊瑚、銅鼓等八件寶物,稱為“八寶”。檐下掛落為纏株花紋,有梅、荷、菊、山茶等四季花卉安放於花瓶之中,稱為“四季平安”。樓下廂房的窗格上刻有梅、蘭、竹、菊“四君子”,象征品性高潔。窗下欄桿刻有獅子和大象,前者象征權威,後者代表萬象更新。樓下軒廊的每根荷包梁上都刻有一對大象,表示“吉祥”。樓上欄桿為環形圖案,中間花瓶裡插有三根畫戟,諧“平升三級”之音。檐下掛落插角為蝙蝠圖案,蝙蝠“變福”諧音。
入園可見一棵羅漢松,高逾十米,為明代遺物,據《吳縣志》記載,此樹已有五百多年樹齡。從外觀來看,依然是那樣蓊蓊郁郁,蔥翠蒼勁,全無半點龍锺老態。往北不遠處有一株銀杏,粗可盈抱,枝干挺拔。秋天,果實盈枝,初冬則滿樹金黃,為前宅後院帶來一片喜氣。
環樹而走的是一條斗折幽曲的雙層長廊,置身廊內,既可近覽古松翠色,又可遠眺靈巖山景,令人頓生塵外之想。園中還有一泓半畝大小的池塘,湖石假山、亭榭回廊依水而設,其建築倒影與天光雲影交織在一起,景物越發風致可人,整個花園也因此多了幾分空曠,也更覺得旖旎多姿。如此水景,正應了杜甫“名園依綠水”的詩意畫境。
池塘北側為蘇繡第三代傳人姚建萍刺繡藝術館。傳統的樓閣式建築與古松園諧和一致,內中陳列的一百多幅姚氏刺繡精品更是讓人領略到蘇繡“精細雅潔”的藝術神韻,也萌生出對這位年輕藝術家精湛技藝的由衷欽佩。置身局促小園,而能領略山水之妙、自然之趣、人文之美的莫過於古松園。
虹飲山房
虹飲山房位於嚴家花園東200米處,是清代乾隆年間蘇州近郊著名園林,因為門對香溪,背靠靈巖,“溪山風月之美,池亭花木之勝”遠過於其它園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游木渎的時候,必到虹飲山房,在這裡游園、看戲、品茗、吟詩,直到夜色降臨,才依依不捨,順著門前的山塘御道,返回靈巖山行宮。因此,虹飲山房在當地又被稱為乾隆皇帝的“民間行宮”。
虹飲山房現存許多與乾隆相關的遺跡遺物。山房門前是御碼頭和御碑亭。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春天,乾隆首次南巡,御舟經過運河,轉胥江,折入香溪,在此捨舟登岸。乾隆喜好游山玩水,舞文弄墨,所到之處,必賦詩題字。當他見到這條山塘古道幽奇古絕,不由詩興大發,當即口占七律一首。後來,這首七律被當地官員镌刻於碑,置於亭內,與對面的明代怡泉亭兩相映照,成為古鎮一大景觀。
當年,乾隆皇帝住在靈巖山行宮,而那些詞臣隨扈則住在虹飲山房。據信史記載:劉墉曾二度下榻虹飲山房,與主人徐士元相交默契,虹飲山房的匾額及花廳內“程子四箴”的橫批,就是劉墉贈給徐士元的。
景點推薦:明月寺
明月寺
明月寺建於後唐清泰二年(公元935年),僧明智所創,明洪武初歸並普賢寺。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僧道根重修。“文革”中遭毀,1993年修復開放。明月寺附近原有一大片梨樹林,每逢初春,“千樹萬樹梨花開”,成為古鎮一景。清李果有“梨花明月寺,芳草牧牛庵”之句,傳誦一時。
明月寺建築頗具特色,天王殿、大雄寶殿和藏經樓的布局結構與近在咫尺的靈巖山寺相仿。進入山門和天王殿,大肚彌勒一團和氣,端坐正中。四大天王分列兩旁,一個個橫眉豎目,威武猛厲。
大雄寶殿是明月寺建築群的中心,正殿五間,二層翹角飛檐,莊嚴肅穆,富麗堂皇。大殿中央供奉如來佛,兩側分別是阿彌陀佛和藥師佛,合稱“三世佛”。大佛背面供奉觀音菩薩,腳踏蓮花,手持淨瓶楊柳枝,神態矜持娴靜。大殿兩側是十八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
明清古瓷館位於木渎鎮山塘街西施橋南,主要展示中國歷代瓷器,包括宋朝陶罐,明朝青花碗、清朝和民國各類瓷器、瓷片、掛屏,花、粉彩、五彩、青花釉裡紅等異彩紛呈,內容豐富,構思獨特,是了解中國瓷器文化悠久而燦爛歷史的極好窗口。
小貼士:
交通
每逢雙休日、節假日上海楊浦體育中心6:50、虹口足球場7:20、上海體育場8:10有旅游專線車前往木渎,16:00由木渎返回(含來回車票、景點門票110元)。蘇州火車站乘游4線或20、38路直達,票價2元;蘇州吳縣汽車站中巴開往東山、西山、光福等景點的,都途徑木渎,票價3元。木渎鎮內嚴禁一切外來車輛進入,鎮內人力觀光三輪車起步價2元,機動三輪車起步價5元。
門票
木渎門票50元,小鎮的結構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格局。朱鴻興面館湯面頗具傳統特色。門票:榜眼府第10元;古松園15元;嚴家花園20元(以上三景點聯票35元);虹飲山房20元。
住宿
推薦中華園大飯店(四星);電力賓館(二星);吳越山莊等。
美食
提起木渎的美食特產,人們總是津津樂道於石家飯店的鲃肺湯和乾生元的棗泥麻餅。其實,古鎮美食還以烏米飯和烏米粽著稱。農歷四月初八,烏米飯“家家皆烹,戶戶皆食”,已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