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小吃融合世俗滋味:一天從一碗熱干面開始
日期:2016/12/13 23:13:41   編輯:古建築紀錄
青山區一處夜市,廚師在燒烤架上烤蝦球串。
這個時節正當武漢“蝦子季”,是小龍蝦最肥美的時候。於是,蝦子便成了武漢人夜宵的不二之選。圖為漢口天門墩麻木燒小吃坊,幾位廚師在露天爆炒蝦球。
武昌火車站附近,一家做熱干面和鳝魚面的早餐店,這種早點鋪遍布武漢街頭。
站在黃鶴樓上可以遠觀長江,天氣有些陰沉,渡輪在長江中影影綽綽浮現。1957年建造的長江大橋橫跨武昌與漢陽,當地人稱為“一橋”。如今包括在建的,武漢橫跨長江的大橋共有8座。武漢被漢水與長江分割,形成三鎮的格局,武昌、漢陽、漢口氣質上多有不同。武漢作為九省通衢之地,當地美食也是融合南北,受著碼頭商埠文化的感染,各種小吃豐富,各種夜宵發達。武漢美食暗含著武漢人的氣質:平實、熱鬧,充滿世俗世界的煙火滋味。
過早:從一碗熱干面開始
樂評人李皖1989年從復旦大學畢業分配到武漢長江日報,報到地址在濱江路。他幻想著從辦公室的窗戶裡可以見到長江,到了才知道,這裡離江邊還很遠,並且都是裝卸貨物的碼頭。起初幾年間,他厭惡這個如同大鄉村的城市,直到十多年之後,他才開始喜歡上這裡的世俗和熱鬧。如今,他已經和所有武漢人一樣,習慣從一碗熱干面開始一天的生活。是否鐘愛熱干面,幾乎成了武漢人的味覺標准。
武漢詩人小引過去很喜歡一家胖嫂蒸蝦:“胖嫂蒸蝦的所有蝦子都不去尾。據她說,蝦子洗淨後,直接用冷水蒸,加上些姜片以去除土味。但最關鍵的是,尾巴不去,蒸出來的蝦肉結實,口感好,而去尾之後,肉質就松散無力了。”
那時的蝦子便宜,坊間更流行吃烤蝦球。小引印象中蝦球每串一塊六,人們雙手並用,吃得滿臉通紅。那時還可以大聲呼喚:“老板,來一百串烤蝦球!”而今,我們在一個微風拂動的夜晚,去了當地有名的毛毛烤蝦球,點了幾十串烤蝦球,一串四元,每串四個,老板熟練地把龍蝦尾放在炭火上燒烤,一邊撒上孜然和辣椒,紅色的龍蝦被烤制出金黃色,香味傳出很遠。他知道我們是從北京來的,跟我們熱絡地搭讪:“我知道你們北京的價格,一個小龍蝦賣6塊錢,我們這裡便宜多了吧。”
1.武昌火車站附近,一家做熱干面和鳝魚面的早餐店,這種早點鋪遍布武漢街頭。2.青山區一家夜市食客雲集。3.水果湖菜場內賣各類鹵菜的商販。4.漢口天門墩某露天餐廳,一碗待炒的小魚。5.吉慶街是武漢草根美食的聚集地,下午街邊已擺滿坐椅,等待晚上到來的客人。6.萬松園巴厘蒸蝦館,蒸蝦佐啤酒會友。
■ 美食街
吉慶街——“一個可以睜著眼睛做夢的長夜”
在許多人心目中,武漢草根美食的聚集地是吉慶街。20多年前,鄧景華就住在吉慶街,見證了整條街的興盛:“當時這條街最有名的幾家餐廳是歪歪、方方和園園,印象深刻的是每天晚上都能在這裡見到打架的——武漢人脾氣火爆,深受碼頭文化影響——現在這種場景已經見不到了。”
吉慶街名聲大噪多半源於池莉的小說《生活秀》,後來又拍了同名電影。在小說裡,池莉如此形容:“吉慶街是一個鬼魅,是一個感覺,是一個無拘無束的漂泊碼頭;是一個大自由,是一個大解放,是一個大雜燴,一個大混亂,一個可以睜著眼睛做夢的長夜,一個大家心照不宣表演的生活秀。” 每到晚上,這條不長的街就開始復活,幾千張簡易圓桌板凳擺得密密麻麻,鴨脖子主打,各種涼菜熱菜搭配,又有民間藝人駐場,家家都生意火爆。
錢繼權現在是北京某家餐廳的總經理,20年前,他則是武漢吉慶街上的歌手,藝名叫黃毛。這是吉慶街的妙處,人們坐在路邊吃飯,各路民間藝人穿梭其間,可以點歌獻唱。黃毛回憶說,當時的吉慶街藏龍臥虎,還有吉慶街“四大天王”,人們又分別送給他們綽號,分別叫“老通城”、“麻雀”、“黃瓜”、“潇灑”;後來又海選出“四小天王”。這些混跡於三教九流、游走於龍魚之間的藝人,每一個都身懷絕技。
2012年3月,整修一新的吉慶街重新開業,紅牆回廊,挑檐窗花,頗具清末民初建築特色,還在內街設置了專為藝人表演提供的舞台。改造後的吉慶街,擾民問題基本解決了,治安環境也明顯好轉。然而在鄧景華看來,這裡已經失去了吉慶街特有的那種熱鬧質樸的氣質。
吉慶街的老店大多還在,只是限制了露天攤位的區域,旁邊的新街則完全沒有露天攤位。到了傍晚,這裡依然人流如織,深夜之後也是人聲鼎沸。然而當地的餐館經營者感覺,生意已經大不如前,許多新來的餐館支撐不下去,只好關門停業。
■ 記者手記
武漢滋味“不服周”
武漢作家張執浩住在武昌,從窗戶望過去就能看到黃鶴樓。提及武漢的城市風格,他用了一句武漢方言:“不服周”。這是一句古語,源於幾千年前的周楚之爭,武漢地處楚地,被周朝統治,楚人卻從未服過周,於是“不服周”傳承至今。
“不服周”的意思是“不服氣,不認輸”,言語中帶著混世界的執拗,而武漢美食文化中也處處透著這種氣質。武漢美食眾多,然而人們總是第一時間想起熱干面,而非武昌魚、洪山紅菜苔和排骨藕湯。這源於熱干面的霸道,每每坐在路邊吃熱干面搭配蛋酒的時候,總會在心中升騰起不服周的氣勢。
過早還有許多霸道之選,比如一份魚糊湯粉,配上一根油條,這是吃魚不見魚的典范,據說最好吃的一家是戶部巷深處的徐嫂鮮魚糊湯粉。
吃了一通武漢美食,最大的特色原來是“重口味”,以至於一個北方人經常要叮囑廚師“少放鹽”。實際上,武漢的重口味不單可鹹可辣,還少不了胡椒。四季美的湯包和嚴氏重油三鮮燒賣都算是重口味。四季美湯包與蘇式湯包無二,同樣是皮薄、湯多、餡嫩、味鮮,能變換出多種口味。用了大量豬油的嚴氏燒賣,肉丁鮮甜,泛著豬油香,糯米則飽飲肉汁的味道,入口即化,皮薄透光,有韌性。像這樣的過早,從早上賣到中午,售完即打烊。
武漢人永遠熱情好客。每次去武漢之前給當地朋友打電話,對方的口頭禅是:“來到武漢,一碗都是我的。”意思是說任何事情都由我來搞定。武漢人的灑脫、不羁、豪放和可愛也全在這句話裡。
我們抵達武漢的第一頓飯也是在街頭的熱干面攤上開始的。在武漢街頭,散落著大量的面館,生意好的,需要排上長長的隊伍。
武漢人把吃早餐叫做“過早”,當地人之間的問候語往往是“您家好,過早冇?”早在北魏的《齊民要術》中就有記載,“過”有食的意思。
熱干面的做法簡單,卻又細致入微,講究頗多。熱干面所用的面是水切面,鹼味十足,澄黃細長。食用前一天,將面煮得半熟撈起,淋上香油拌好,陰涼。第二天一早,將一鍋水燒得滾燙,用一種特制的竹笊籬裝上一把面,在鍋裡浸上片刻即熟。熱干面的作料熟好了淋上,計有麻油、醬油、芝麻醬、胡椒、味精、搾菜丁、辣蘿卜丁。講究一些的,芝麻醬需用香油調和。
判斷一碗熱干面的標准是面條筋道,拌勻後放一會也不會粘連。武漢最有名的熱干面是蔡林記。武漢詩人小引說,他小時候經常跟著父親去中山大道的蔡林記,200多平方米的店裡經常人滿為患,轉身都不得空。武漢的一位出租車司機卻推薦我們去龐記,那裡24小時不打烊,是許多人的深夜食堂;門臉簡陋,卻能得武漢熱干面的精髓。“蔡林記現在都是游客去吃的。”出租車司機補充說。
吃熱干面總要搭配一碗糊米酒,最後再來一碗面湯。而今武漢的熱干面多是放在一次性餐盒中,走在路上,即便塵土漫天,也能見到時尚的姑娘小伙一邊疾走一邊吃熱干面的情景。而公交車司機在等紅燈的時候大吃熱干面,也是武漢街頭的一景。熱干面對於武漢人已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事實上,在武漢過早的食物很豐盛,還有面窩、豆皮……在戶部巷和首義園這種小吃集散地,數十種早餐小吃擺在面前,令人應接不暇,然而坐在路邊大口吃熱干面的確是進入這座城市的最佳方式。
土菜館:隨性自在的草根滋味
武漢有數量眾多的美食街,聞名遐迩的吉慶街、時尚的武漢新天地、初見規模的楚河漢街,多半集中在漢口。在功能區分上,漢口是武漢的商業中心,武昌則是文化中心。武漢名廚鄧景華管理著許多高端會所,但他說,要想理解武漢的氣質,就要去路邊小館。
他帶我們去了天門墩的一家名叫麻木燒的小吃坊。這裡是街邊排檔,在夏季的傍晚人們坐在路邊吃飯,數十張桌子擺滿了半條街,五點多就已經座無虛席。這家小館的廚房也是露天的,廚師在一個簡陋的棚子下面煎炒烹炸。這裡出品各種民間土菜,滋味厚重,鳝魚炒牛蛙、炒蝦球都是武漢最草根的美味。
武漢人萬剛開了幾家時尚餐廳,但他更喜歡帶朋友去找一些簡陋狹仄的民間小店,這是武漢吃貨的志趣。他帶著我們游蕩在武漢的大街小巷,向我們介紹那些深藏在街頭巷尾的美味:“這個街裡有一家三姐燒烤,特別地道的漢味燒烤,每到晚上就排隊”、“這裡有一家胖姐臭鳜魚,做臭鳜魚一絕,每天就做30份,多了做不過來”、“這家土菜館做的蓮藕湯特別好,別看就十張桌子”……
他帶著我們去了青山的一家福哇土菜館,地點偏僻,幾張桌子,人滿為患。萬剛說,許多身價千萬的人也會跑到這裡來吃飯。我們吃刁子魚,也吃炒肥腸,老板就是在自家的房子裡炒飯做菜,透著怡然自得。另外一家翠翠家常菜館則藏在一處居民樓裡,偏僻難找,在武漢的老街裡坐下,對面是一家花圈店,旁邊是一個小學,老房子的牆根有綠色的青苔,各種食材擺放在屋子裡,隨意點,隨意吃。
在武漢東湖邊,有數量龐大的野生魚館,都是農家樂的形式,做家常土菜,可以一邊看湖水一邊吃美味。“我去過全國許多個城市,還是覺得武漢最好,這裡可以從早吃到晚,生活隨性自在,日子過得像飛起來。”萬剛說。
宵夜:零點之後的小龍蝦
現在武漢正當“蝦子季”,小龍蝦最肥美的時候。每年這個時候,蝦子就是武漢人夜宵的不二之選。
萬松園是武漢小龍蝦最集中的區域,這裡大大小小分散著上百家小館子,每一家的招牌都是蒸蝦。與北京簋街常見的麻辣小龍蝦不同,這裡更熱衷於蒸蝦,吃其原味,蘸著調味汁吃。蒸是絲毫不能掩飾弱點的烹饪方法,選用的蝦子必須鮮活飽滿,肉質有彈性。
武漢的吃貨們每年給分散於武漢各地的蒸蝦館排名,其中翹楚曾有靓靓蒸蝦、毛毛烤蝦,而在2012年排名第一的蒸蝦館是巴厘蒸蝦。這家小館狹仄,凌晨之後還人滿為患。武漢人王凱說每天這裡會賣出5萬只蒸蝦,第二天一早火紅的蝦殼堆滿一車。在整個萬松園街區,柏油馬路上也總是油膩膩的,踩上去有點黏鞋,這也是頭天晚上萬眾吃蝦留下的“戰場”。
武漢人吃蒸蝦的勝景令不明就裡的人心驚肉跳:一盤肥碩火紅的蒸蝦端上桌,每個人都細細的掰開尾巴,露出潔白緊密的蝦肉,蘸一點醬汁,迅速填到口中,順便喝下一杯冰涼的啤酒。事實上,蒸蝦現在遠非民間便宜小吃,一盤蒸蝦往往賣到88元,幾個人一晚上吃掉上千元的蝦子,在這裡並不是什麼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