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煥加:不薄今人愛古人
日期:2016/12/14 20:40:54   編輯:古建築紀錄
北京有大量的新建築,又有歷史留下的豐富而古老的建築和近代建築,後兩者可統稱為歷史建築。新建築和歷史建築都是不可或缺的,新建築滿足現今的實用需求,歷史建築是珍貴的文化遺產。有人認為現今的建築不如過去的,有厚古薄今的傾向,我主張以杜甫“不薄今人愛古人”的觀點對待古今建築。
建築是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結合的產物。每一座建築都烙印著建造年代的生產技術與社會人文氣息。新建築所承載的信息,僅限於當時當代,而老建築在其存在的漫長歲月中,留下了過往人物與事件的痕跡,因而附著和積澱了比新建築遠為豐富的人文信息,相關的歷史文化物化於其中,可觸,可感,是某一歷史片斷的真實寫照,能引人遐思,感動今人,因此更具價值。人們在國內和境外旅游,之所以對古老的建築情有獨鐘,這是原因之一。
建築既是實用之物,又是一種藝術品,而且多數是一種公共藝術品,一般情況下,人們容易看到和觀賞。然而,與文學、戲劇、繪畫等藝術門類相比,建築藝術是象征性的,它自身不能敘事,一般人要認識和理解建築中包含的信息,需要有人加以指點、講解才行。張克群女士所著《紅牆黃瓦》、《晨鐘暮鼓》及《八面來風》三本著作,對北京眾多古建築和近代建築做了簡明扼要的介紹和生動的講解,正好滿足人們觀看和理解北京古、近代著名建築的需要,這些書不僅對來北京觀賞的游客有用,對長居北京的人也有裨益,值得向讀者推薦。
我曾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學習,後來做教員,克群聽過我的課。而我在做學生時,先讀的是航空工程系,當時聽過克群父親張維教授的力學課,張維先生透徹的講解、洪亮的話音迄今不忘。克群的母親、著名流體力學家陸士嘉教授當時在清華航空工程系任教,我後來改學建築,未能聆聽她的講課。這都是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事了。
克群完成這些書,即將付印,我很高興,是為序。
吳煥加
2009年,共和國60周年大慶前夕
吳煥加先生簡介:1929年生於蘇州。195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從事城市規劃及建築史與建築理論的教學。曾在羅馬國際文物保護中心研修,在美國耶魯大學及康奈爾大學做訪問學者,任德國海德堡大學藝術史研究所客座教授。現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一級注冊建築師。中國建築學會史學分會理事,《世界建築》雜志編委會主任。著作有:《外國現代建築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外國近現代建築史話》(商務印書館)、《國外著名建築師叢書—雅馬薩奇》、《歐美建築外觀與環境空間》(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世紀西方建築名作》(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論現代西方建築》(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