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中國印跡留在了印度古鎮

中國印跡留在了印度古鎮

日期:2016/12/13 21:45:02      編輯:古建築紀錄
    來到科欽,阿拉伯海的陽光立刻將你從頭到腳裹起來。這裡是印度次大陸最南部喀拉拉邦的海港重鎮,盡管論名氣科欽比不上新德裡、孟買等城市,但這裡的“中國味”讓到訪的中國人感到特別親切。 

   “賽蛇舟”源於龍舟比賽

    科欽在中國古代被稱為柯枝。15世紀末,印度南部出產的香料吸引了大批西歐人跨海而來,逐漸形成了一條著名的“海上香料之路”。在那個年代,科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漫步在科欽堡棋盤式交錯的巷弄裡,傳統的印度廟宇看不到,反而點綴著歐洲殖民時期的痕跡。許多人因此誤以為科欽只與歐洲有關,其實遠在歐洲人到來之前,中國就已經開始了和科欽的貿易,而且持續了很長時間。

    科欽北面100公裡的地方有一個奎隆鎮,古老香料市場的雜貨鋪裡,密密麻麻地擺放著中國式的炒菜鍋,當地人叫它“中國鍋”。科欽人有腌制鹹菜的風俗,有的人家醬缸上還刻有龍型圖案,相傳是來自中國。當地每年都要舉行“賽蛇舟”比賽,據印度朋友講,這個蛇舟也是源於中國的龍舟比賽。由此可見中國文化的影響。《環球時報》記者在科欽地方志上讀到,當地曾有座中國人建造的大佛寺,距海邊不到1公裡。直到18世紀初,大佛寺裡供奉的石佛像還在科欽半島上,後來一個英國工程師把佛像運到了英國。

    科欽有一座建於1568年的猶太教堂,記者剛走進去,就發現了鋪在地上的1000多塊中國青花瓷磚。磚面上的中國塔、垂柳、花卉、飛鳥等圖案清淡文雅、栩栩如生。教堂的人說,這可能是18世紀中葉人們為重建教堂特意到中國訂做的,然後在廣州裝船後運到這裡。

    用中國漁網吸引游客

    在科欽堡入海口的海灘上,伫立著著名的中國漁網,這已經成為科欽的地標性景物。漁網系在四根木柱上,四根木柱的頂端收攏在一起,再由一根更粗大的長木吊住,長木的另一端系上石塊壓重,利用槓桿原理,只需五六個人便能操作一張漁網。一張張漁網沿海灘一字排開,每隔幾分鐘起一次網,頗為壯觀。中國漁網旁立有石碑,上面刻著:“公元1341年洪水暴發,中國人從卡利卡特遷居到科欽,並定居於此。大約在公元1350年至1450年,中國人把漁網帶到了這裡……”如此說來,這種捕魚方式在科欽已經流傳了600多年。

    直到現在,每當黃昏漲潮時,印度人還在使用中國漁網捕魚。盡管這種“守株待兔”式的捕魚方式現今只用來吸引游客,但在古代,它卻比印度人一直采用的獨木舟釣魚和叉魚方式先進多了。

    鄭和後裔成了當地商人

    要說中國與科欽的淵源,最輝煌的一段歷史還屬鄭和下西洋。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朝初年,明王朝就與印度半島的沿海國家建立了聯系。在鄭和七下西洋期間,科欽所在的喀拉拉邦是船隊重要的中轉站,鄭和曾先後到達科欽6次。

    當年旅行到馬拉巴海岸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巴圖塔在他的游記中這樣記述:“當時的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進入科欽的中國船隊大若城市,船隊中的中國官員和他們的妻子都擁有自己的房間。船上裝著的青白瓷器、綢緞、茶葉、藥草和生姜等都是交易的熱門貨,印度商人則多以胡椒作為交換物。”跟隨鄭和3次下西洋並擔任翻譯的馬歡在他所著的《瀛涯勝覽》中,不僅對印度香料采集和收購有著深入觀察,還准確描述了科欽港口的地位和航行裡程。

    據記載,鄭和船隊裡的許多水手和商人就是在那時留在印度進行長期貿易。不過,他們的後代早已和當地人融合,從面孔上已看不出中國人的特征。此外,喀拉拉邦許多博物館中陳列著為數眾多的中國宋代瓷器,也是中印交往的佐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