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明府城:待重現古城風韻

明府城:待重現古城風韻

日期:2016/12/14 17:24:05      編輯:古建築紀錄

  大明湖由“園中湖”變為“城中湖”,極大地提升了濟南的城市形象與文化地位。但是,作為大明湖擴建的銜接與配套,還必須有後續的步驟,這就是將湖水文化納入到古城文化中,以更高遠的眼光審視和駕馭濟南城市建設



  圖一:大修後的府學文廟大成殿

  圖二:將軍廟街天主教堂

  圖三:西公界街

  圖四:鞭指巷陳冕狀元府

  圖五:曲水亭街路大荒故居

  圖六:啟明街

  圖七:將軍廟街

  圖八:題壁堂戲樓

  大明湖由“園中湖”變為“城中湖”,極大地提升了濟南的城市形象與文化地位。但是,作為大明湖擴建的銜接與配套,還必須有後續的步驟,這就是將湖水文化納入到古城文化中,以更高遠的眼光審視和駕馭濟南城市建設———

  10月23日上午,濟南市召開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會議透露,作為泉城特色標志區改造的一項重要工程,明府城地區歷史街區的更新整治規劃方案已經完成。繼大明湖擴建工程之後,明府城的保護改造課題即將呈現於市民眼前。

  10月中旬,濟南市有關領導就曾經表示:借助園博會召開的東風,今後我市將強化泉城特色標志區規劃保護,重點打造四條城市生態綠色帶,構建“四帶融合”的市域生態綠地體系;同時,重點打造明府城等一批有影響力的歷史文化街區。

  濟南的明府城始建於明朝洪武四年,距今已有600余年歷史,是濟南大規模建城的開始。那麼,我們通常所說的“明府城”究竟具體指哪一帶區域?已經出台的規劃大體情況怎樣?為何要加大對明府城的保護改造?整治改造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對此專家又有何建言?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連日來做了相關采訪。

  “明府城”的內涵與外延指的是什麼?這一帶歷史文化街區的現狀如何?“明府城”概念本身有無值得商榷之處?

  明府城片區相當於明朝時期濟南城市的范圍,是泉城特色標志區的核心區域。該區域在護城河以內,包括大明湖。明府城是濟南大規模建城的開始,濟南可以成為“歷史文化名城”,其重要條件之一,就是濟南擁有大量的歷史街區與古城遺留,其主體即為明府城地區。

  市考古所所長李銘認為,“‘明府城’這個提法我不認同。雖然這一帶城區是明代以後固定下來,但實際上城牆早在宋代甚至更早就已經存在,只是明代把它用磚包了起來,進行了加固與明確。”李銘認為,稱“明府城”不如直接稱“古城”,“‘明府城’包含的歷史時期只有600余年,實際上濟南古城已經存在2600年了,而我們新的考古發現已將歷史上推到了3500年前。”

  省旅游局國際旅游開發中心副主任、《濟南乎》一書的作者牛國棟也不太認同“明府城”的概念:“明府城保護其實就是老城保護,要追溯建城遺址,宋代的也有,因此稱‘明府城’不准確。”

  山東建築大學齊魯建築文化研究中心負責人姜波同樣認為,通常我們所說的面積2.6平方公裡的“明府城”只是個地理概念,這塊區域裡真正的歷史建築已經所剩無幾,只剩一個空間格局。談到明府城的整治改造,更主要的還是指歷史街區的保護改造。

  李銘介紹,我們所說的明府城,大部分區域已經隨著城市發展,變成了高樓大廈與水泥馬路,歷史建築三分之二已經拆掉,只有大明湖附近的一小部分街區遺存了。李銘強調:“盡管這部分大約只占到古城區的五分之一,但假如規劃好、整治好了,還是可以體現濟南古城歷史風味的。”

  李銘介紹,這一帶歷史街區與著名古建還有將軍廟街、雙忠祠街、壽佛樓街等十幾條老街,有清朝陳冕狀元府、老城區最早的天主教堂、丁寶桢修建的府城隍廟、全省最大的古戲樓題壁堂等珍貴的歷史建築,有不少名人故居和典型的北方民居四合院,更有泉城的靈魂———大大小小散落在居民家裡的泉池。“我們要改變思路,‘古舊’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先進,假如把這些街區、古建連成片,形成一個街巷博物館,給濟南帶來的各種效益,都將遠比拆掉建大樓高得多!”

  李銘說,這個區域居住的多為普通居民,這是濟南最後一塊能恢復、展示古城特色的風貌帶,“很有看頭,也很有條理”,是無價之寶,政府規劃開展有序的整治、保護、利用工作,作為文物工作者,他表示非常高興。

  作為大明湖擴建的銜接與配套,“明府城”老城區亟須整治改造;濟南要打造自己的城市文化,最緊迫的是保護提升古城文化

  不久前,大明湖擴建工程順利完工,“園中湖”變為“城中湖”,極大提升了濟南的城市形象與文化地位。李銘介紹,大明湖擴建為弘揚濟南文化、特別是老城文化走出了很好的一步,提升了濟南整體文化氛圍,也提高了濟南的城市檔次和知名度,“但是作為這一工程的銜接和配套,還必須有後續的步驟,光有湖水和一個開放式的湖區還不夠,要將湖水文化納入到古城文化中,以更高遠的眼光審視濟南城市建設”。

  李銘認為,比之北京或者一些東北城市,濟南更應成為北方文化的代表城市。她是儒文化發祥地的首府,北方城市特征突出,自身特色鮮明。“我們所說的泉文化、湖文化,其實都依附於古城文化,古城文化是基礎和載體。泉和湖如果不是在城中,就失去了文化內涵和生命力,歷史、自然、人文,都依附於古城而存在,因此濟南要打造自己的文化,最緊迫的任務是打造、提升古城文化”。

  打造古城文化,李銘認為有兩點格外重要:一是做好府學文廟與大明湖的對接,二是曲水亭街的保護整治。

  府學文廟與大明湖只有一路之隔,濟南是儒學發源地的首府,文廟不僅僅是一個廟,它更是儒文化的載體,文廟和大明湖如能協調統一起來,不僅可提高大明湖的地位和影響,對提升濟南形象、文化內涵都著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文廟處於老城區的中心位置,如能把文廟、大明湖、古城區捆綁起來聯合打造,將會更好地展示文化的多樣性、豐富性與前瞻性。”

  曲水亭街是把濟南的泉水特色與歷史街區結合最好的片區,尤其需要保護好。這一帶的整治應該努力修舊如舊,“不要把灰磚牆、石頭牆都換成白色塗料牆。歷史感就是歷史感,就是青磚小瓦,而不是在水泥牆上畫上幾道白線冒充磚頭;街巷要保留狹窄的原貌,因為過去這原本就是坐轎進去的地方,不能因為現在汽車開不進去就加寬。”李銘還表示,名人故居的優勢一定要盡量發揮,“比如曲水亭街8號院是《聊齋志異》研究專家路大荒先生的故居,而這一點並不廣為人知。名人效應是提升城市文化事半功倍的途徑,有關方面應加大宣傳推介”。

  市文物局局長崔大庸表示,對於明府城要有一個准確的定位,它是山東省的政治文化中心,不要過分拔高,但也要足夠重視。他指出,整治保護明府城,核心是突出濟南城市特色,“濟南城市特色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保留保護明府城格局,這是老城的筋骨,二是利用實物載體保護發掘明府城軟文化,比如文獻記載、歷史傳說等等。”

  明府城整治改造規劃方案業已完成,第一步將把芙蓉街沿線作為整治重點,先期將著手開展四項工程,對具有重要價值的院落將恢復其歷史格局

  根據市人大常委會八次會議透露的“規劃”,明府城地區改造的第一步整治芙蓉街沿線是重點。目前,芙蓉街—曲水亭街、將軍廟街改造工程已進入招商程序。先期將改造明湖路及地下管線,實施苗家巷、縣西巷北頭、省府西擴以及位於大明湖西南門的爛尾樓四個工程。

  明府城的保護與整治改造,對於濟南城建不是新課題。早在2007年,市規劃設計院就出台過相關規劃。根據省建設廳的有關資料,更為具體的明府城整治改造規劃明確指出,明府城將成為泉城特色標志區的核心區域,其保護改造通過芙蓉街—百花洲和將軍廟兩個歷史街區進行。其中,芙蓉街—百花洲歷史文化街區將建設“兩橫四縱”的商業設施結構,打造四條特色意圖街道,並恢復連通歷史上街區內的重要水系,整體塑造泉池水體的觀賞環境。

  根據規劃,對芙蓉街沿線進行整治,將結合沿街建築,首先對三個節點進行重點保護更新,分別是芙蓉街北段文廟南廣場、芙蓉泉周邊、將軍廟街東段與芙蓉街街區交叉口。王府池子周邊因為水系環繞,是明府城歷史街區內重要的泉文化承載區。規劃針對王府池子周邊現狀特征,提出梳理濱水公共空間,打造完整觀水游線路。如打造王府池子—劉氏泉—百花洲的泉文化體驗街等濱水親水旅游線路。該街區主要以居住功能為主,輔以少量商業文化建築和公共開敞空間,控制容量強調兼容,形成功能混合社區。

  百花洲周邊和明湖路以南地區,是濟南舊城“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集中體現。百花洲周邊規劃范圍東至岱宗街,西至曲水亭西廣場,南至後宰門街,北至大明湖路,規劃以歷史文化、泉水文化為主體,旅游、商業為一體的休閒文化商業區。

  明湖路沿街規劃范圍東至縣西巷,西至趵突泉北路,南至明湖路以南一至兩個小街區。明湖路規劃為半壁商業街,路北是開放的大明湖風景名勝區,路南是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游覽、商業餐飲、休閒娛樂為主的商業文化游覽帶。此外,文廟東西兩側規劃為與文廟配套的文昌祠、啟聖祠、魁星樓及學署、鄉賢祠、名宦祠及會馔堂和青少年活動教育中心等附屬功能區。

  此外,已經開工建設的恆隆廣場也是明府城歷史文化街區規劃的重要項目之一。規劃設計理念以泉水為出發點,由泉水的形態受到啟發,建築設計為波浪流線外形。

  明府城是濟南彌足珍貴、不可再生的財富,其整治改造對於濟南意義深遠,專家從不同角度建言獻策

  濟南的老城,也就是現在通常所說的“明府城”,曾經是詩畫一樣美麗的地方。無論是通過無數文人雅士的詩文,還是史志文獻的記載,今天的人們仍然可以真切感受到濟南老城曾經擁有的歷史風貌,既有荷花泉水、垂楊處處的自然風光,也有文廟戲樓、名人故居等散發出深厚人文氣息的古建遺存。明府城是濟南彌足珍貴、不可再生的財富,現在政府決定下大力氣對這一帶老城進行綜合整治、保護、開發和利用,對於濟南而言確實意義深遠,自然也牽動著每一位濟南市民的心,更牽動著眾多一直以來關注著濟南城市建設的專家學者,他們就此從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姜波表示,這個包括浙江大學建築專家在內的很多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制定的規劃方案,“基本上是一個比較完備的方案”,“但應看到的問題是,一方面,外地專家對濟南本土文化了解到何種地步不好判定,因此制定舊城整治規劃還應該請更多本地的專家學者參與意見;另一方面,就現有的規劃來說,究竟能夠落實到什麼程度,也不能讓人完全放心。”

  姜波建議,首先,在規劃具體實施前,有必要做好詳細完備的普查工作,將現有的古建嚴格控制保護起來;其次,規劃本身不錯,但是實際落實過程中要加強落實監督,並事先進行公示,創造機會讓廣大市民、專家參與。姜波介紹,將軍廟街和比較典型、完整的院落如慈雲觀等的保護要有示范意義,將其打造成老城區最具代表性的地帶。

  姜波介紹,保護改造老城國內很多城市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比如南京‘民國1912’街區,以一座上世紀30年代民國時期政府小職員的住宅為基礎,打造成類似上海新天地的繁華生活區,建築有新有舊但相互和諧融合,既時尚又古老,保護古建築的同時又使其充滿活力。揚州、天津、杭州都有比較成功的做法,而濟南則缺少這樣有說服力的地方,這是我們同樣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遺憾。”
  牛國棟也對老城改造提出建議。首先,老城中新建築要成建制,做到整體協調。“老城是濟南的中樞,要體現商業、休閒、旅游、觀光的特色,以迎接市民休閒時代的到來”。其次,抓住濟南的脈絡符號,“可以借鑒大明湖擴建時的做法,把老物件用到新建築裡面,修舊如舊。”第三,處理好民居與景區的關系,老城應該允許百姓居住,“老城區變成公園不符合‘明府城’的理念。這一點可以借鑒蘇州的周莊或者同裡,盡量再現老濟南的原生態。”他認為,所謂“府城”就是一種裡弄文化,老城區應展現百姓生存狀態的老城文化。第四,做好“泉”的文章,遍植柳樹,把《老殘游記》中“家家泉水、戶戶垂楊”這一濟南經典場景的文章做足。“盡量恢復曲水亭街‘泉水人家’的格局。”
  崔大庸指出,明府城改造要和城市建設相結合,不要盲目擴大道路、改建街道,“民政局不久前剛公布了一批已經消失的街道名稱,隨著這些街道的消失,城市記憶也會隨之消失。濟南歷史文化的展示需要一個載體,明府城就是最好的載體。”他指出,西公界街可以做成一個平面的“博物苑”,它周圍有老城牆、高家當鋪等現成的資源可以整合利用,也可以開發餐飲等旅游配套設施,彌補公益事業做出的犧牲,“建成後這會是全國唯一的有濟南特色的庭院式博物館”。(本文攝影李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