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我省佛教寺院的鼻祖之靜修寺

我省佛教寺院的鼻祖之靜修寺

日期:2016/12/14 17:29:33      編輯:古建築紀錄

靜修寺

靜修寺是省內創建最早的17座佛教寺院之一,在歷朝歷代都享有盛名

   省內最早佛教寺院之一擁有1700多年歷史

    靜修寺在近兩千的歷史中享有盛名,據靜修寺住持釋明熠介紹,歷史上曾有許多名人為其作詩題字,宋朝著名詩人黃庭堅就曾以詩抒情,表達對寺廟的崇敬。

    靜修寺的歷史,在光緒六年的《江西通志》以及《江西佛教史》、《分宜縣志》中都有詳細記載,靜修寺原名福勝寺(唐朝時稱齊隆寺),始建於東吳寶鼎年間(公元266~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江西省創建最早的17座佛教寺院之一。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多次修繕和建設中,靜修寺的建築風格有很大改動,但無論怎麼修建,依然可以看出其宏大的規模。靜修寺位於分宜縣大台村浒塘村小組的後山,全寺建築面積4200平方米。2004年4月,經省民宗局批准,靜修寺對外開放,由“福勝寺”更名為“靜修寺”。

靜修寺

                                坐落於山腳下的靜修寺
    寺廟左右配殿以高閣為中心

    如今,青磚做牆、灰瓦覆頂、椽木為梁,且有瓦當呵護的大雄寶殿被翻修一新,甚為壯觀。殿身由厚牆圍繞,僅抱廈正面開門窗,寶殿外觀別致,重檐歇山頂,抱廈為歇山頂,與傳世的宋代畫作極其類似。

    大殿外的台階上還蹲著兩只大鐵獅,一只足踏繡球,昂首張口,怒目圓睜,威風凜凜,充滿陽剛之氣;另一只腳護幼崽,閉口望天,給人一種舐犢情深的溫柔之美。靜修寺左右配殿,構成另一個縱長形的院落。全寺建築依著中軸線作縱深布置,自外而內,殿宇重疊、院落互變、高低錯落、主次分明。其中兩座配殿為二層,重檐歇山頂,大小相同,但結構各異。寺內其余配殿都是單層。,據了解,靜修寺以高閣為全寺中心的布局方法,是唐中葉以後因供奉高大佛像的需要,主要建築不得不向多層發展,而陪襯的次要建築也隨之增高的特點。



    古寺依山勢排列主要建築位於中軸線

    靜修寺的建築依山勢排列,主要建築均位於中軸線上,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廟前正中是一座樓式牌坊,拾級而上,便是歇山式山門,門額下中刻“靜修寺”三字。靜修寺甚為雄偉,從南向北依次為御香殿、正殿、更衣殿、內香殿、後殿。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歇山式大木架結構,上蓋綠瓦,雕梁畫棟,古樸典雅,是舉行祭祀大典的場所。殿內北部中央的神壇上供有一尊‘山神’。

    靜修寺左配殿內塑有兩匹馬和兩個馬童,為山神行走時的坐騎及隨從。經過此處,往北是一個高大的月台,繞以雕工精細的石欄桿,主要建築都在月台之上。而在靜修寺的西北角有一塊狀如屏風的天然巨石,名為“翠石屏”,石下有一小孔,關於這個小孔,還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從此孔鑽過,可以終生不腰疼。

靜修寺

                                     靜修寺外觀全景
    大殿雄偉壯觀香火不斷

    去過靜修寺的許多游客都曾表示,寺內大殿格外引人注目,也是人們虔誠向佛之所。據了解,大殿內坐於蓮花高台之上的釋迦牟尼大佛,被尊稱為“大雄”。大佛兩側是他十大弟子中的迦葉和阿難,東首坐著藥師佛,西首坐著阿彌陀佛,佛壇背後是觀音泥塑群像。大殿內貢果滿盆,簾幔低垂,燭光閃耀,青煙缭繞,一派安詳的氣氛。

    每逢初一、十五,靜修寺內便香火不斷。靜修寺大殿舊址後還有一處後殿,其廟基、壩台等均為人工開辟。大殿和後殿的壩台依山而建,壩台東西橫長約80米,南北縱寬約20米,加上兩殿的平台場地,可以看出靜修寺的總占地面積,屬於我省大型寺院。在靜修寺靠北的山上,有一處帶蓮花座圖案、約2米見方的楷書“佛”字石刻,而下方另有一座人工修葺的石房,該佛字石刻與石房子在省內也較為罕見。

    靜修寺就像一片淨土,與一些雜亂五章的寺廟相比,這裡幾乎是一塵不染,四方高高的回廊圍繞著大殿,斑駁的牆面在向人們述說著歲月的滄桑。零零散散的香客虔誠地在這裡祭拜,為自己的心靈找一些安慰和寄托。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