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歷史2000余年 黃龍府失落文化期待再輝煌
日期:2016/12/13 22:55:04   編輯:古建築紀錄
古城農安有著2000余年的歷史,是遼金文化和北方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如今,這座古城積澱下來的厚重歷史和文明成果的黃龍戲卻日漸枯萎,眾多的文物古跡久已塵封……
新聞背景
農安縣古稱黃龍府,是遼金時期著名的經濟、軍事和文化重鎮,建城已有2000余年歷史,是中國遼金文化和北方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然而如今,代表著這座古城積澱下來的厚重歷史和文明成果的黃龍戲卻日漸枯萎,眾多文物古跡蒙塵於歷史的灰暗中不能發光於世。
在長春市政協召開“黃龍府專題研討會”,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就如何挖掘和弘揚黃龍文化、加快發展旅游業各抒己見。
尋找失落的文化
長春市建城僅有200多年,而農安(古稱黃龍府)卻有2000余年歷史了,是省內重點文化古城。民族英雄岳飛在抗金斗爭中曾留下“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的詩句。農安在遼金時期為軍事重鎮,經濟較為繁榮,現今遺存的主要有古城、軍事據點以及著名的戰爭遺跡,另外還有少量墓葬和墓葬品。現存10個單體,主要為古城堡、佛塔類建築。開發和利用黃龍府文化對於促進農安縣旅游業的發展乃至縣域經濟的發展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然而如今,黃龍府文化和農安縣的文物古跡卻隨著時間的推移被逐漸塵封,有些人甚至連農安縣就是黃龍府都不知道。
據歷史記載,農安最早是夫余國的王城。在東北地區有一個古老的民族——夫余,東晉永和二年,夫余國相中了農安這片美麗的土地,遂將王城遷至農安一帶。後來夫余國被高句麗王朝所滅,昔日王城成為他國之地,被改名為夫余城。再後來,為了紀念遼太祖的功績,以象征皇帝的圖騰“龍”為名,改夫余城為“黃龍府”。遼代時期,黃龍府是控制混同江北女真的軍事重鎮,文化也頗為繁榮。金攻陷黃龍府後,將黃龍府改名為濟州,但濟州與山東濟州同名,便更名為隆州,後又將隆州升格為隆安府。直至清乾隆五十六年,招關內河北、山東漢族到這裡領地墾荒,便稱為“農安”,喻為“農民可以安心生活了”。
專家共話黃龍府文化
在市政協召開的“黃龍府專題研討會”上,各專家學者對黃龍府的歷史、文化及如何開發、利用、挖掘黃龍府的歷史人文資源、發展旅游業提出了極其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打好黃龍府文化這張牌
——市旅游局計劃處處長曹廣斌
努力打造黃龍府文化,開發遼金文化旅游資源,對促進農安旅游業的發展、乃至縣域經濟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黃龍府文化是農安的一塊特殊文化品牌,具有2000余年歷史的農安縣應以黃龍府文化為依托,努力打造歷史文化名城,加快縣域經濟特別是旅游業的發展。
另外,與吉林省其他縣域相比,農安縣自然資源總量和類型相對而言沒有明顯優勢,惟一獨特的就是人文資源。因此,打造黃龍府歷史文化是彌補農安自然資源匮乏的重要途徑。
黃龍府文化是千百年來黃龍府人艱苦奮斗孕育出來的文化,挖掘和弘揚黃龍府文化能夠培育具有農安地域特色的當代黃龍府文化精神,使農安人民在享受黃龍府文化發展成果的同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增強家園意識,激發全民創業、開拓進取的精神。
打通東北亞“絲綢之路”
——省政協委員傅朗雲
如何依托黃龍府文化的底蘊發展農安特色旅游業?黃龍府旅游資源豐富,例如:左家山文化4個近3000年的文化層,應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景點,最東方、最古老的“龍”藝術品,應該講活、做活;抓住“迎鼓”活動,借重苗、瑤民族“鼓社”活動的共性,將已發表、公布的研究成果進行對比,吸收其有利於開發項目的部分;借助遼、金、元“春捺缽”即“春水”游項目,開展各種比賽活動,如“冰下釣魚”、辦“頭魚宴”等;建“升天殿”,講契丹民族歷史;關於遼代13個民族戰俘營的歷史最具旅游價值,可以復原13個民族有代表性的古今建築群,開辦13個民族特色的旅游項目。
打通東北亞“絲綢之路”,渤海契丹道——從農安到巴林左旗;遼代“貢鷹道”——從巴林左旗到廟街;宋、金交通線——從杭州到阿城北線;同日本“山丹貿易”和“蝦夷錦”歷史掛鉤。
開發旅游商品:女真黃酒,開發我省玫瑰資源;夫余鹿,培養農安特殊品種和各種鹿制品;另外還有夫余國火玉、松風石、北珠等。
恢復伊通河兩岸“黃魚圈”
——省政協委員、省民俗學會理事長施立學
在剛剛閉幕的市委十屆八次全會上,市委書記王儒林提出了“十一五”期間我市將下大力氣改善伊通河生態環境的規劃。據民國初期縣署文件記載,伊通河農安段兩岸從亮衣門到喇叭營子,長100公裡,長滿柳灌木,每年秋季,水清柳綠,鳥語花香,景致宜人,伊通河支流萬金塔小葦子溝兩岸林木尤為茂密。直奉戰爭期間,農戶為躲避官兵抓車,常有上百輛大車、幾萬匹牲畜隱藏於柳林內。然而,如今在農安縣境內的伊通河兩岸幾乎很少有林木。
黃魚又稱鳇魚,是清廷最喜歡的貢品。飼養鳇魚的黃魚圈以及鳇魚貢物文化,是農安最富特色的漁獵文化之一。如今雖然鳇魚已經絕跡,但鳇魚文化卻依然輝煌。其實,鳇魚並非“一去不復返”,隨著伊通河及松花江生態環境的改善,鳇魚重歸黃魚圈並非不可能。不妨從現在開始恢復黃魚圈遺址,暫時放養其他魚類,築巢引鳳,等待鳇魚歸來。
打造國際化歷史文化名城
目前,農安縣委、縣政府已將依托“扶余古都,三朝重鎮黃龍府”這一核心品牌,突出遼金文化特色,建設“東北歷史文化古城,塞外旅游勝地”為發展目標,利用3年至5年時間,將農安縣打造成立足東北、面向全國的區域性、國際化歷史文化名城。
抓緊申遺注冊
申報“黃龍府”地域品牌為國家或世界非物質性文化遺產。黃龍府古城為國家遼金歷史文化保護單位,注冊“黃龍府”冠名權,申報國家文化部文化遺產搶救工程;申報“黃龍戲”文化品牌為世界和國家非物質性文化遺產,申報國家文化部舞台精品工程,申報納入長春市首屆文化藝術節;申報注冊“黃龍府”地產系列商標品牌。在此基礎上,向上級和國家有關部門申報並聘請有關專家進行“黃龍府”無形資產評估,形成評估報告,擴大影響,提升價值。
重現遼金風格建築群一是在黃龍府古城區遺址內,擇地規劃興建黃龍府文化園。主要項目包括:復原重建遼太祖行宮、升天殿以及宋徽、欽二帝關押處,以及元代驿站。建議根據歷史文獻典籍記載的上述景觀原貌資料,按當時建築風格和規模,復原重建,形成一組遼金風格建築群;在古城區坎下,伊通河西側築壩蓄水,建造現代風格的水上公園,同時擇地建一座集餐飲、健身、文化娛樂為一體的星級黃龍府大酒店。
二是以遼塔為中心,重新規劃復建遼塔游園。新游園內主要項目包括:規劃復建千年古寺黃龍寺,豐富農安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人文內涵;新建黃龍府歷史搏物館,全面搜集、保存和展示黃龍府各層面的歷史文化遺存。
打好名人牌
“名人效應”是重要的旅游推介手段。黃龍府之所以聲名卓著,最主要的是宋代將領、民族英雄岳飛的一句話。因此建議在縣域各邊境出口設立黃龍府界碑(牌),並分別設立岳飛“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耳”的迎賓牌,配印岳飛像。同時,可在縣城內修復現代著名農安籍作曲家李劫夫故居,並擇地塑農安縣第一任縣長、革命烈士劉德彪像,以強烈的歷史文化和視覺沖擊力,增強過往人群對黃龍府的人文感受。
繁榮黃龍地方文藝精品
以黃龍戲為龍頭的農安地方文藝是黃龍府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傳播方式。繁榮農安文化藝術創作,是挖掘黃龍府文化資源和建設當代黃龍府文化的有效途徑。必須打造以黃龍戲為龍頭,以黃龍府文學、書畫及其他藝術為輔翼的地方文藝品牌。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深化黃龍戲劇團內部體制改革,盡快投入戲劇生產,重振黃龍戲雄風;深入挖掘和光大民間文藝,如:黃龍大秧歌、薩滿舞、黃龍大鼓、二人轉、皮影戲,以及剪紙、貼畫、根雕等,進一步整理創作,使之更加成熟完美,更有黃龍風情。建議設立“黃龍文化藝術節”,利用每年從農歷4月18日開始的一周時間,廣邀國內文藝名流,集中展示黃龍府文化各個藝術門類的風采和黃龍風土人情。
推出遼金文化旅游線
從長春市區到農安縣旅游,來回只需一天時間,如果開發好黃龍府旅游資源,長春周邊就又多了一處旅游勝地。因此,發展黃龍府旅游業,應實行區域聯合開發,近期要積極與淨月潭旅游經濟開發區合作,依托長春、融入長春,爭取使農安縣遼金文化旅游區和波羅湖生態旅游風景區成為開發區的分區,並享受開發區的優惠政策,把到長春旅游的游客吸引到黃龍府來;遠期可與黑龍江的阿城市(金上京)、遼寧省的醫巫闾山(耶律楚才讀書處,遼代帝王陵)、內蒙古的遼城(遼中部、金中都)等配合,推出遼金文化旅游線等。(范松楠記者於瑩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