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法庫數裡“土稜兒”原是戰國燕長城
日期:2016/12/13 23:13:34   編輯:古建築紀錄
秦漢古長城遺址
遼寧法庫葉茂台西山、北山的半山坡上橫亘著一條綿延數裡的“土稜兒”,這土稜有的地段為壓實的夯土,有的地段則堆積碎石,說來也怪,土稜裡外的山坡莊稼遍布,而在土稜之上卻至多長點野草,連耐旱的苞米都不生!夏秋兩季,土稜被滿眼的綠意遮蔽,遠觀尚看不出輪廓;但一到冬季,待萬物蕭條時,這土稜就在法庫的蒼茫大地上凸顯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身段”,若一條盤山繞嶺的“黑龍”蜿蜒而去,飄飄灑灑地環抱住萬裡山川!
這土稜不知何年何月生,連世代居住於此的當地村民也說不清它的前世今生,索性就稱其為“土龍”。當資深考古學者、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永謙先生登臨這山坡,親自考察了土稜後,才揭開了土稜身世的驚人答案,“這就是兩千多年前的戰國燕長城! ”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國人引以為豪的驕傲,但千百年來,一提長城,人們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北京的八達嶺、甘肅的嘉峪關、河北的山海關,在遼寧境內,有關長城的記憶,至多停駐在丹東的虎山、綏中的九門口,誰能想到,遠在遼北平原的寂寞山野中,居然綿延著一條比八達嶺、嘉峪關、九門口長城輩分高得多、堪稱中國“長城之祖”的戰國燕長城!
長城的歷史從戰國起至明代跨越千年,據記載,較早修築長城的國家是戰國七雄之一的燕國。燕國北臨東胡、山戎,南靠強齊,西部邊境與戰車萬乘的趙國接壤,四周強敵環伺,燕國不得不在周邊修築長城以求自保。燕國大將秦開先後兩次修築長城,秦開修築的燕長城在遼寧阜新以西分為兩條復線,學名分別叫“赤(赤峰)北長城”與“赤南長城”,也稱為燕“外長城”與燕“內長城”;而在阜新以東,這兩條燕長城則合為一體,法庫葉茂台鎮的古長城就是這條合二為一的燕長城。
法庫境內這條燕長城西接阜新市的轄縣彰武,由彰武縣東六家子鄉進入法庫縣葉茂台鎮,過官山之北、經孤店、雙山子、石頭人村,在101國道(沈陽——承德公路)之南呈東西走向前行,在法庫縣順邊屯與清代柳條邊相遇,然後與柳條邊分道揚镳延展東去。通過順邊屯的101國道明顯比前後路段高一截,原因就是這段國道修在燕長城上。
法庫境內的這條燕長城的“土築段”如今僅剩一條土垅,“石築段”殘高1米至0.5米不等,沿燕長城一線,出土過大量的陶豆、銅镞、鐵?等戰國至秦漢時代的文物,而由這條長城往北,則未見有純屬中原特點的漢文化遺存,這說明,這條長城正是戰國時期漢文明分布的邊緣地帶,是胡漢文明交界的分水嶺。
在法庫境內這條燕長城穿越的地帶,沿途村鎮的名稱多與長城直接相關,如西頭台子、西二台子、葉茂台、雙台子、四台子、五台子等,“台”就是烽火台,修“台”是戰國、秦漢時期及明代修長城的做法,長城文化的遺存痕跡在法庫境內比比皆是。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馮永謙先生表示,在戰國時代,燕軍守衛這條長城是“按段劃分,責任到人”的,若遇外敵來襲,士兵則“白天升煙,夜晚舉火”警示後方,此外還不斷派出巡邏隊,到長城外探查敵情,一有情報,立即告知守城部隊做好防御准備。
無獨有偶,類似法庫“土龍”的奇特地貌在遼寧境內的建平、北票、開原、鐵嶺一線,均有發現。如建平境內的熱水鄉、燒鍋營子鄉;開原境內的施家堡子鄉;鐵嶺境內的山後屯等。
其中,建平縣燒鍋營子境內的戰國燕長城遺址,是現存燕長城最好的一段,它修築在高嶺與低谷中,砌石夯土,就地取材,蜿蜒起伏,城寬2.5米左右,殘牆高0.3—0.4米不等,城堡及亭障遺址清晰可見。據專家考證,這條燕長城修築在燕昭王後期,距今已經有2300余年,2001年6月,該段燕長城遺址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