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師園的布局和明軒佳話
日期:2016/12/14 10:55:52   編輯:古建園林
蘇州園林內部布局除了造成很好的風景之外,還非常講究它的實用功能,花園不僅是看景的,也要派各種用途,如待客、品茗、閱書、作畫,一處有一處的用場。網師園雖然是一個小園,卻也布置得極有格局,連路線也分清主人、客人和僕人的不同,一方面是講究禮儀尊卑,一方面也反映了造園人的匠心,滿足不同的功能需要。像網師園東部是宅,西部是園。宅是門廳、轎廳、大廳、內廳共四進,在轎廳和大廳之間旁邊有耳室,這是供帳房先生或是教書先生用的。當客人進了門廳,傭人就會去請先生或塾師出來迎客,幾句有禮貌的問候,就把客人的身份和來訪的用意弄清楚了,就可吩咐僕人去內宅、內院禀告主人。先生引客人到茶廳稍息用茶,僕人就從牆下筆直的石板路上跑到後宅去請主人,這是一條上無遮擋,下無踏級,全院最直接的僕人專用小路。客人則被導人“小山叢桂軒”小坐,這裡安靜雅清,南面靠牆有壁山聳起,幾株桂樹,北窗後是一片黃石假山的山體,把園景阻擋,花園裡的景色是看不到的,這給客人心裡留出了很多的期待。就在這南面一片高牆裡面是一排整齊的房屋,一條廊道,一條窄長的天井,這是三間教室,是家辦的私塾。東西兩端各有一個小房間稱耳房,一是老師休息室,一是老家人(僕傭)們的工作室,可看門、燒水、打掃,兩個耳室把住了通向花園和門廳的出口,來讀書的學子們是要受人管束的。書塾的在花園中的位置和布局,似乎是不經意的,與花園不相干的,但卻精心地考慮到教學活動的需要和兒童們的心理。從“小山叢桂軒”西行有柱廊名“樵楓徑”,經過短廊,進得網師園的主景區大花池,站在“月到風來亭”上,整個花園景色盡收眼底,南面是“濯纓水閣”,這又是戲台,可以在這裡演戲奏琴,而池東西的亭廊都有廊檐坐欄和靠欄可以坐憩,供演出時坐賞。其玄妙處在北面是宅居後樓,為女眷們創造了極好的觀賞地方。在舊時代,男女有別,女子們是不可拋頭露面的,家裡待客來了戲班子,這樣的建築布局使居家的閨秀們也可以一飽眼福。樓下的“集虛齋”和“竹外一枝軒”是主人讀書的地方,近鄰是全園主要的廳房“看松讀畫軒”,房前有三棵松樹,一是白皮松,一是古柏,一是黑松,看的是真的松柏,畫卷是自然的景致,這是主人待客的地方。
這園池的西面,是一個封閉的小院,兩間廳房,是園主的畫室,室名為“殿春籍”(春日花卉以梅花為先,次為牡丹,最晚是芍藥,頭三甲為冠軍、亞軍、殿軍,籍為籬邊小築之意),花圃中就是栽種的芍藥花,雖不似牡丹的艷麗,倒也潔白清香,引人賞觀,暮春時分,別有一番情趣。張大干、張善開兩位兄弟大畫家曾居住在此吟詩作畫,善開喜畫虎,院子裡就養了一只小老虎,可惜喂養不慎,死了,就葬在花壇之下,張大干題了字,留下一點紀念。這個小院後來被陳從周教授移植到美國也留下一段佳話。
這件事還早在1972年,當時尼克松訪華,中美關系開始緩和,也有了民間的文化交流,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收集到一套明代家具,就想有一個展示的場所,就找到了中國某個設計單位設計了一個園林式的展廳。有人就向他們建議要做成中國園林樣式,那就去請教園林大師陳從周,陳先生看到了這份設計圖後說:“既然是明代的家具,就應該放在明代的花園裡,我來給你們找一個正宗的明代花園,用不著費功夫去設計,你們這幾件家具放到這個花園裡最合適不過了”。於是陳先生就帶他們到蘇州網師園,選定了網師園裡的殿春籍這個院落,這些美國人看到這個精致的明代園林當然是欣然認可了,但是他們覺得現在的人能否造得出這樣精巧的古建築和園林。當時陳先生就說根據我們的經驗完全可以,但美國人還是不敢相信。這時陳先生就決定先做個樣子給他們看,當時商定明年到蘇州來看模型。於是選擇在蘇州北塔東路的東園內做一個足尺的殿春簃。要知道當時經過了文化大革命,許多東西都破壞了,工人也改行了,傳統的老磚老瓦也沒人燒了,要重新開窯燒磚,要尋覓王匠是花了不少功夫的。但這是中美合作的大事,許多問題都迎刃而解。第二年,美國人到蘇州東園看到了一座與網師園裡一模一樣的殿春箱,都驚呆了,美國人就要求把這座花園拆下來搬到美國去。經過討論,決定這個模型還是留在蘇州,另外備料到美國另做一個。於是陳先生為首的專家組和蘇州的匠師們涉洋過海把中國園林造到了美國,開創了中國園林出口之先河。可惜當時主持此項工程的陳從周先生和他的弟子和助手,後任蘇州園林局副局長的鄒宮伍都先後過世了。
陳先生把這個搬到美國去的網師園殿春籍的小花園現在命名為《明軒》,意思是明代的小軒,“軒”是小院之意,我去年到紐約專誠去看了,它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前廳二樓中國館的後部,一個不大的門洞門框上篆字“探幽”。進得門裡,只見一石一木布局得極其精巧,泥木工藝甚為精湛。花台在前,綠意盎然;小亭半座,石階數步;淺池一泓,游魚可數,孤石幾塊,玲珑透剔,庭院不廣,各得其所。北面房楹三間,白粉牆,方磚地,長窗隔扇,分室內外。屋內漏窗亦成景色,仿照蘇州原樣,一叢修竹,一塊頑石, 幾株芭蕉翠綠欲滴,純是自然圖畫。室內家具均是真正明代遺物,靠椅幾條,書屏床榻,兩架書櫃,烏黑油光,包漿深沉,亦見其珍稀。
來此展廳的探訪參觀者川流不息,他們既領略了中國園林的風采,也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陳從周大師的智慧和貢獻,功不可沒,蘇州工匠們的精巧工藝,也讓世人贊歎不已、傳為美談。
(來源:園林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