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御窯金磚首次上拍場
日期:2016/12/14 19:12:45   編輯:古建園林
明 嘉靖磚 款識:津,嘉靖七年夏季分造二尺方磚,南直隸太平府管工官知事鄭玉階義民夏豕,工窯匠善紹造,五十一。68×68×10cm
7月9日,中國首屆明清御窯金磚專場拍賣將亮相於杭州西泠拍賣,上拍的90多件金磚全部來自明清時期蘇州地區,這也是在大型藝術品拍賣中首次出現金磚的身影。
此次“中國首屆明清御窯金磚專場”,匯集明代金磚20塊,清代金磚70塊,上至永樂十七年,下至宣統三年,時間跨度長達五百余年。而且這些金磚大多刻有名稱、尺寸、年號以及官員姓名、官職和窯戶姓名等。(春生)
明清500年,從永樂到宣統一一亮相 價格飛漲,最貴的起拍價達到50萬元
壹
皇家背景和復雜工藝
古籍《金磚墁地》這樣記載金磚名字的來源:京磚是專為皇宮燒制的細料方磚,因京磚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擊時有金石之聲,斷之無孔,且“京”與“金”讀音相似,“京”字後逐步演化為“金”字,故稱為“金磚”。
御用的皇家背景之外,金磚的價值體現在蘇州窯所采用的復雜燒造工藝。道光本《蘇州府志》記載“吳中人才之盛,實甲天下,至於百工技藝之巧,亦他處所不及”,宣德皇帝也曾感慨:“陶甓非易事”。從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以及嘉靖主持制磚官員工部郎中張向之的《造磚圖說》,人們可以了解到從選泥、制作磚坯、熏燒、運輸、砍磨、鋪墁,所需耗費的巨大財力和物力。每個工藝環節都極其講究,整個過程要長達近兩年的時間。“一兩黃金一塊磚”的說法,由此而來。而金磚作為“欽工物料”,通常是“查照需用”,“酌量燒造”,需要“節虛糜而杜冒濫”。所以,除在燒造過程中,運輸、儲存和給發過程中都有嚴格的管理,不能錯失和仿造。歷史賦予了金磚獨一無二的莊重社會身份。它是“國朝威儀”的體現,它代表上下等級之大義名分,也是綱常倫紀的道德規范。此外,金磚的銘文同樣承載著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是研究明清社會制度、生產關系的珍貴資料。
貳
從“欽工物料”到“案頭清心”
金磚作為“欽工物料”的使用價值,隨著清王朝的結束而有所轉變。“金磚備供庫儲頒,宮廟需材豈等閒。匠做初成驚國變,可堪流落到人間。”從蘇州末任知府何剛德所寫,可以看出金磚從宮廷流入民間的狀況。晚清以來,戰爭連年,制度松弛,金磚生產時斷時續而逐漸失傳,便有金磚散失。金磚起初尚不易得,宣統二年以後,蘇、滬園林“觸目皆是”(何剛德《話夢集》)。
風韻儒雅的文人將簡約古樸的金磚置於居所,以練習書法,或架作方幾下棋、飲茶,或列坐數人,展玩書畫。清代著名學者余樾晚年寓居蘇州,就曾將受贈金磚“鑲成一小桌,置於園中”。金磚已然融進生活意趣中,可以想象,明月朗照,古松花間,獨自一人閒坐金磚案旁,一桌一椅一壺,清空之下人景交融。金磚更是上好的古琴琴磚,置古琴於金磚上,演奏時琴音會變得更加優美清越。文人墨客以其美學品位寄予金磚新的內涵,尋常百姓更是以生活的智慧賦予金磚更多的實用價值。金磚厚度大,吸水性強,質地冰涼,安置在桌面上,可在夏日為蔬果降溫;家中學童用毛筆沾了水在金磚上臨帖;鄉人也曾在金磚上曬上醬瓜、雪裡蕻……或許正是這古拙、粗犷、敦厚的氣質,返璞趨素的美學,使金磚的價值升華到一個嶄新的審美境界。
三
市場少見了,價格在猛漲
“金磚成造維艱,合適者,往往十不得二,並有全窯無一磚可用者”,在如此重金打造和苛刻揀選下,金磚數量已經非常有限,又經歷幾百年使用和種種歷史變遷,各種因素一直在影響著金磚的完整保存和流傳。
早在嘉靖年間,工部就嚴厲揀選窯戶家藏金磚,所有揀剩破損的金磚立即銷毀,即便在漫長歷史中,由於落選、貢余、失落等原因,流散民間的遺存金磚,很大部分都有嚴重的破損、磨蝕和風化。
作為民間流傳金磚最多的地區蘇州,我們可以明顯地感覺到這些年明清金磚越來越少,相對於收藏市場有些“不夠用了”!更有消息透露,這幾年有買家大量掃貨,凡是明清金磚都出高價一網打盡,以至於蘇州古玩市場上這兩年幾乎不見金磚身影。
2005年時,在央視專家鑒寶中,將一塊清代中期金磚估價一萬多元,當時蘇州古玩圈幾乎一致說這個估價十分離譜,此類金磚民間兩三千就能購得。沒想到,幾年時間,金磚價格今非昔比,如今金磚價格動辄上萬,而此次西泠拍賣的金磚,品質和品相較好,起拍價格雖還沒有最終敲定,但據透露,價格在3萬多到50萬元不等。
業內預計,此次拍賣後,金磚價格有可能進一步上漲。
如今,凝聚著靈巧智慧的御窯、金磚制作技藝已經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地區對古御窯址也十分重視,並且對當地的澄泥制作宣傳也十分重視,而這次金磚走上拍賣場,無疑展示了其從“欽工精料”到“案頭清心”的脈絡,並且,賦予其新的美學體驗及使用價值,令金磚在今時的日常生活中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從而更好地“活態”傳承及保護這一文化載體。
永樂金磚很少見
精品 圖釋
左上圖那一對為永樂金磚。款識為:永樂十七年三月初五日。直隸蘇州府縣官典史歐祖黑窯戶高平曹多佳造。尺寸:68×68×10cm。
這對永樂十七年款金磚極為罕見。翻閱近幾十年出版有關金磚研究文獻和考古研究文章,參考故宮博物院現保留金磚和民間流散金磚,鮮有永樂年款金磚的身影,難能可貴的是這對金磚品相如此完好,古樸磅礴之勢讓人過目不忘。其中一塊在鋪墁砍磨中不再留有款識,但“永樂”二字仍隱約可見,另一塊則款識完備,清晰可見款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