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易縣清西陵

易縣清西陵

日期:2016/12/14 13:31:25      編輯:古建園林

清西陵

    清西陵位於河北省易縣城西15公裡的梁各莊西永寧山下。清西陵是清朝皇室的陵墓群之一,在北京以西約120公裡處。陵區西依紫荊關,南臨易水河,與狼牙山隔水相望。陵區的四周層巒疊嶂,松柏蔥茏,景色清幽,十分雅致。清朝的帝陵在關內分為兩地,遵化縣陵區位於京城以東,稱為東陵;易縣陵區位於京城以西,稱為西陵。從雍正皇帝起,實行昭穆之制,一東一西,隔輩相聚,祖孫葬於一地。乾隆時又下诏定父子死後不葬一地的制度。

    西陵的建築保存完整,共有房捨1000余間,石質建築和石質雕刻一百多座,建築面積503萬平方米,占地100平方公裡,陵區的圍牆長達21公裡。雍正帝及帝後的泰陵和泰東陵位居陵區的中部,西側是嘉慶帝後的昌陵和昌西陵,再西是道光帝後的慕陵和慕東陵;泰陵的東側是光緒帝後的崇陵。在帝後陵的旁邊還陪葬有妃子的園寢、王公和公主園寢共7座。整個清西陵埋葬帝後、嫔妃、王公、公主等共計76人。


                                       易縣清西陵
    西陵的建築形式和布局與東陵大體相同,都是按照清代嚴格的官式標准建造的,等級森嚴。後陵小於帝陵,園寢又小於後陵。帝陵、後陵有紅牆環繞,建築都是用黃琉璃瓦覆頂;妃、公主園寢雖有紅牆環繞,但都是以綠琉璃瓦蓋頂;行宮、衙署則是灰色的磚牆,都用布瓦蓋頂。各陵的主要建築有碑樓、神廚庫、朝房、隆恩門、配殿、隆恩殿、明樓、寶項等。

    雍正皇帝的泰陵是西陵建築年代最早、規模最大、體系最為完整的陵墓。陵園始建於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竣工,雍正帝和一後一妃葬於此陵。陵入口處的標志是三座巨大的石牌坊,過了石牌坊是一條寬10米、長2.5公裡的神道,神道將中軸線兩側的建築貫通起來。進入大紅門後,北側是具服殿,殿北是30多米高的聖德林功碑亭,重檐歇山頂,亭內的碑石上記載了雍正帝一生的功績。碑亭的四角各立有一座漢白玉石的華表,滿刻雲龍紋的浮雕,氣勢莊嚴。由此過七孔石橋,神道兩側排列的石獸、石人等皆垂首肅立,神態恭謙。再往北蜘蛛山後就是龍鳳門,四壁三門,上有用琉璃制作的雲龍花卉裝飾。門的兩側是碑亭、神廚庫、井亭等建築。再北是主殿隆恩殿,殿內明柱瀝粉貼金包裹,頂部飾旋子彩畫,梁枋裝飾金線大點金,殿宇金碧輝煌。殿後依次是三座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等建築,寶城的下面是地宮,雍正帝和後妃就合葬於此。

    昌陵是嘉慶皇帝的陵墓,位於泰陵西側。建築形式與泰陵大同小異,規模並列。從前面的神道到最後的寶城,一應俱全,但昌陵的寶城比泰陵還高大。隆恩殿裡,用貴重的花斑石砌墁,黃色的方石板上有天然雅致的紫色花紋,光彩耀目,滿殿生輝,素有“滿堂寶石”之稱。嘉慶皇帝的皇後陵昌西陵的回音石、回音壁,回音效果絕妙無比,可與北京天壇的回音壁相媲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