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歷史傳承的泰寧大源村
日期:2016/12/14 17:52:16   編輯:古建園林 福建泰寧大源村,悄悄隱藏在群山之中,終年雲霧缥缈,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小村落。一條小溪從村前經過,層層疊疊的梯田一直從山下延伸到村落的家門口,四圍是茂密的大樹林。2010年12月14日,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在北京為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授牌,大源村就是其中之一。這個並不廣為人知的小村莊,已有千余年的“村齡”了。
該村嚴氏族譜記載,南唐時期(公元937年),大源村的老祖宗嚴續在朝廷做官時被人誣告,被囚獄中,幸得當時的禁官趙元德將他密釋,他只身逃到新橋大源村,此後嚴姓就在這個小村落裡繁衍生息。在族譜上,還赫然記載著嚴遵的名字,想來他們都是東晉名士嚴子陵的後代。
大源村隸屬新橋鄉,位於泰寧縣西北部閩贛交界之地,正是泰寧歷史人文景觀的富集區,也是泰寧海拔最高的建制村。村莊周圍群山聳立,高峰競秀,東鄰邵武,西毗建寧,北倚江西黎川,是交通四達之地。
大源至遲在五代末期就已經成為閩贛間的重要通商孔道,“仕宦商旅,絡繹不絕”,其經濟在清朝康、乾、嘉三朝時發展迅速,做為閩贛之間重要的貿易通道,物流人走,村落經濟與建設極大繁榮。
大源村落由嚴、戴兩氏先後開基,“歷宋迄元,瓜綿椒衍,支分派別,其原原委委,昭如日星”(《嚴氏族譜原序》)。村莊現存古碑、石刻等,與嚴、戴兩姓族譜中的“裡居地圖”等相與吻合,足以證明現在大源村的總體格局,至遲在明中期時已經完全形成。
嚴、戴姓分別聚居於上大源、下大源兩個主村,並分立祠堂,即位於上大源東南村口的嚴氏宗祠,與位於下大源村中街西側的戴氏宗祠。村中宗族活動頻繁,所以宗祠內常年有人管理,時常維護,保存完好。
大源村的古建築形式以民居為主,其中保存較為完整的有20余處。這些古民居與周邊的村落環境完美結合,青磚黑瓦中透出的清水木結構,與山林之景相互映襯,表現出山地村居的樸素與凝實。
而民居多為前後一至二進合院式,依山而建,層層遞高;主廳後部太師壁前設立神龛或神櫥,民居的後部多建有半圓形的花胎,是閩西北客家建築的典型代表。
作為大源民居代表的戴氏官廳,位於下大源村的村尾,是大源村現存規模最大的古民居建築群。主座建築由左右並列的三條軸線組成,每條軸線上分布前後三堂;在主座建築的前部,有門坪及半圓形水池,後部也有半圓形的花胎,左右各一列橫屋,在右列橫屋的外側,還另外建有附屬的經堂等建築。建築始建於明後期,清乾隆年重修主座前堂、正堂局部,後堂仍完整保持明代原貌。
大源村的廟宇建築,主要也是水尾建築。由於村落由上、下兩村組成,歷史就形成了兩個水尾建築組群,即上大源村的南溪廟、文昌閣、三聖廟組群,以及下大源村的隆興廟、永安殿、奎星閣組群等。廟宇依山構築,掩映於翠樹叢中,景致優美,別有韻味。
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傳承的古村落,大源村擁有傳統節日、傳統手工藝和特色傳統風俗類型,以及源於本地並廣為流傳的詩詞、傳說、戲曲、歌賦的231種。
泰寧地處閩贛交界,又是客家分布區的邊緣地帶,民間習俗異常豐富。大源最具代表性和鮮明特色的為傩舞、赤膊燈。
傩舞產生於3000多年前的殷商時期,是古代驅邪鎮魔的一種巫舞,經長期傳承發展已漸漸從單純驅邪向娛樂方面轉變,並成為民間的一種驅邪、祈福、喜慶的舞蹈。由於傩舞的歷史悠久,流傳於民間的漸少,故被視為研究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的活化石。大源傩舞自1995年重新挖掘整理以來先後參加了中央、省、市、縣組織的各種文藝調演和慶典活動,並榮獲多項榮譽。
“赤膊龍燈”,自宋熙寧年間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原生態民間民俗迎燈藝術。該燈是村民祈求傳說中的“火龍”,給村民帶來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保一方水土、保一方百姓平安、祛災納福的美好願望。“赤膊龍燈”於2007年除夕被中央電視台新聞評論部“一年又一年”節目作為福建省唯一的特色民俗節目展播。
如今,已被列入“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大源村,正在嚴格按照保護規劃的要求,以全面保護為基礎,處理好歷史遺產保護與現代居民生存之關系,並以規劃全面指導各項保護與建設工作,著眼於長遠目標,從近期實施入手,保護古村,建設新村,量力而行,邊保護邊利用,滾動發展,分期逐步實現村落歷史環境與現代生活的和諧統一。
推薦閱讀:
廣西道家村
福建寧德西埔村
梅州玉水村
龍泉雙溪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