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丘塔古城標志更青春
日期:2016/12/14 17:40:51   編輯:古建園林 沿京杭大運河航行,當遠遠看到虎丘山雲巖寺塔(即虎丘塔)時,就意味著船已進入蘇州近郊段,古城在望。
虎丘塔,建成於961年,是蘇州現存的最老建築,也是江南運河沿線最早的建築遺存。1000多年來,她像一個睿智老人,凝視著這條河,守望著這座城。
歲月荏苒,如今的虎丘塔在蘇州人的精心呵護下,重煥青春,成為蘇州古城的“第一代言人”。
守望運河——
矗立千年的航標
乘船沿山塘河迤逦而行,夾岸垂柳間,虎丘塔宛如挺拔向上的竹筍,從塔尖到塔身漸次映入眼簾,古樸蒼涼。
現存虎丘塔身高47.7米,連同虎丘山山體,總高約82米,在江南平原十分惹眼。漫長歲月裡,虎丘塔一直是大運河進入蘇州段的航標性建築,為南來北往的船只指引方向。
追尋歷史,且不說之前出現的南朝塔、隋塔,光是現存的這座巍巍古塔,就已經矗立了1000多年。
負責虎丘塔保護、管理的市文保所副所長馬振暐介紹,現存虎丘塔建於五代末年到宋初時期,是七級八面以磚結構為主的仿木結構樓閣式佛塔。因建在“雲巖禅寺”內,也被稱為雲巖寺塔。根據1957年修塔時發現的塔磚刻字“己未建造”、“庚申歲七月羊日僧皓謙督造此寺塔”,以及塔中出土的經箱上書寫的“建隆二年十二月十七日入寶塔”文字,專家認定,這座塔是959年動工,961年建成的。
馬振暐說,在全國現存的八角形樓閣式寶塔中,虎丘塔是最早的實物,規模宏大而結構精巧,無論近看還是遠看都十分美觀。正因如此,1961年3月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時候,虎丘塔榜上有名。
文化坐標——
蘇州古城的代言人
虎丘塔不僅是大運河重要的航運坐標,也是蘇州的文化坐標,公認的蘇州古城標志性建築。
蘇州大學旅游管理系副教授周永博從三個方面分析了“虎丘塔成為蘇州古城代言人”的原因。
從歷史價值上看,虎丘塔作為蘇州現存建築中的“第一壽星”,又建於蘇州古城締造者之一吳王阖闾的墓葬地,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在經濟方面,虎丘塔見證了唐宋以來蘇州城市經濟的繁榮。周永博說,虎丘塔本身和塔內發現的越窯青瓷蓮花碗等珍貴文物,顯示了當時高度的生產水平和物質文明;山塘河虎丘段、虎丘環山河等處又是蘇州阊門商市的延伸,有助於闡釋和佐證大運河對蘇州古城發展、延續的重要作用;
從“城市意象”角度看,虎丘塔塔身雄渾而獨特。千百年來,過往人員只要看見這座寶塔,就知道到蘇州了。因此,人們不約而同地將虎丘塔視為蘇州古城的標志物,明信片、風光片中,總少不了她的形象。連清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也曾在這裡留下過足跡。北宋大文豪蘇東坡更是發出“到蘇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感慨。
精心養護——
人居與塔景更和諧
1000多年來,虎丘塔經受地震、風雨、雷電、戰火等的考驗,斜而不倒,依然青春煥發,堪稱奇跡。
市文物局文物處王嘉明說,目前,虎丘塔塔體向北偏東方向傾斜2°49′,塔頂中心偏離底層中心2.34米。重達6100噸的古塔之所以穩如泰山,主要因為造塔人采用了雙筒體結構,內外筒體層層連成一個整體,加強了結構的剛度;二是采取了科學的保護措施。
歷史上,虎丘塔也曾千瘡百孔。家住虎丘山下的95歲的郁文劍、81歲的夏友良說,他們小時候,虎丘塔塔身外面裂縫和窟窿隨處可見,塔頂還有一個大窟窿,他們不但不敢爬上去,就連靠近都很緊張。
解放後,虎丘塔進行了兩次維修。一次是1957年,主要針對塔體本身,采用增加鐵箍、灌漿等辦法將塔身“箍”起來;一次是1981到1986年,主要對地基和塔身基礎進行加固。雖然數十年來周邊發生多次地震,虎丘山有較強震感,但塔身安然無恙。
保護、修繕過程中,蘇州人還想方設法減少各項工程對虎丘塔的影響。王嘉明介紹,劍池幾次進行清淤時,都有人建議,打開劍池水洞裡最北面的幾塊石板,解開阖闾墓之謎,但得知石板後面的空間就在虎丘塔下時,文物部門婉言回絕;再如京滬高鐵本來想走虎丘塔附近,專家們從保護寶塔出發,建議改走相城區,最終為上級部門采納。
馬振暐告訴采訪組,今年他們將啟動虎丘塔的全面性保養維護,同時將更新監測裝備,更好保障塔身安全。而正在推進的虎丘地區綜合改造工程,必將改善周邊環境,讓人居與塔景更和諧,也讓更多的游客欣賞、喜歡虎丘塔,了解大運河和蘇州古城。
遺產名片
虎丘塔
又稱雲巖寺塔,前身為南朝塔、隋塔(木塔),後毀。現存的虎丘塔建於後周顯德六年(959年),落成於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比意大利比薩斜塔早建200多年。七級,原來的塔頂毀於雷擊,現存之塔高47.7米。平面呈八角形,每層每個面均有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