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園林漏窗的技藝

園林漏窗的技藝

日期:2016/12/14 19:13:01      編輯:古建園林

漏窗是一種滿格的裝飾性透空窗,是構成園林景觀的一種建築藝術處理工藝,俗稱為花牆頭、花牆洞、花窗。計成在《園冶》一書中把它稱為“漏磚牆”或“漏明牆”,“凡有觀眺處築斯,似避外隱內之義”。

漏窗大多設置在園林內部的分隔牆面上,以長廊和半通透的庭院為多。透過漏窗,景區似隔非隔,似隱還現,光影迷離斑駁,可望而不可即,隨著游人的腳步移動,景色也隨之變化,平直的牆面有了它,便增添了無盡的生氣和流動變幻感。

漏窗很少使用在外圍牆上,以避免洩景。如果為增強圍牆的局部觀賞功能,則常在圍牆的一側作成漏窗模樣,實際上並不透空,另一側仍然是普通牆面。

漏窗圖案變化多端,千姿百態,漏窗本身和由它構成的框景,如一幅幅立體圖畫,小中見大,引人入勝。特別令人感興趣的是,在同一園林中,不會有雷同的漏窗出現。

漏窗花樣繁多,最簡易的漏窗是按民居原型,用瓦片疊置成魚鱗、疊錠、連錢或用條磚疊置,計成認為很一般化,所以他在《園冶》中另外例舉了16種式樣。根據制作漏窗的材料不同,可以把漏窗分成磚瓦搭砌漏窗、磚細漏窗、堆塑漏窗、鋼網水泥砂漿築粉漏窗,細石硷澆搗漏窗、燒制漏窗等。其中磚瓦木搭砌漏窗為傳統做法,一般用望磚作為邊框,窗芯用選板瓦、筒瓦、木片、竹筋(或鐵片、鐵條)等,各構件之間的以麻絲紙筋灰漿粘結,使之成一體,其頂部設置過梁;磚細漏窗則由磚細構件構成,其節點傳統上以油灰為粘結材料,必要時或有可能適當以竹梢、鋼絲等粘結各構件。堆塑漏窗是以紙筋灰漿為主材塑成的漏窗,邊框與搭設砌窗相似,中間的圖案以鐵絲等構成骨架,再以紙筋灰漿多層粉成,僅在特別顯要的地方使用,現存極少;鋼網水泥砂漿築粉漏窗是當前常用的,以鋼絲網、鋼筋、水泥作主要骨架,然後對面層粉刷修飾,其外框砼質為多,具有材料來源方便,圖案變化不受材料制約,制成後比較牢固等優點;細石磚澆搗花窗的不足是圖案單一,且芯的寬度不易掌握,在造園工程上不很適宜;燒制花窗用琉璃材料制作,是近代工藝,圖案色彩都很單調,也不適宜於古典園林,僅在獅子林西側山上的走廊上有少數幾處。

漏窗多有一圈清水磨磚的邊框,明式做法起兩到三條線腳,形成的“子口”柔和幽雅。漏窗中部的窗芯彎曲變化繁多,形成了不同的圖案,姿態繁復,不下數百種,從大處區分,可以把圖案分成硬景和軟景二類。所謂硬景是指其窗芯線條都為直線,把整宕花窗分成若干塊有角的幾何圖形;而軟景是指窗芯呈彎曲狀,由此組成的圖形無明顯的轉角。兩者相比較,前者線條稜角分明,順直挺拔;後者線條曲折迂回,體現了不同的觀賞效果。構圖可分為幾何形體與自然形體兩類,但也往往混合運用。幾何圖案多由直線、弧線、圓形等組成。全用直線的有定勝、六角景、菱花、書條、絛環、套方、冰裂等等;全用弧線的有魚鱗、錢紋、球紋、秋葉、海棠、葵花、如意、波紋等。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線條構成的有壽字、夔紋、萬字海棠、六角穿梅等。自然形體取材范圍較廣,圖案題材多取象征吉祥或風雅的動植物,屬於花卉題材的有松、柏、牡丹、梅、竹、蘭、菊、芭蕉、荷花等,屬鳥獸的有獅、虎、雲龍、鳳凰、喜鵲、蝙蝠,以及松鶴圖、柏鹿圖等,物品題材有花瓶、聚寶盆、文房四寶和博古等,還有表現戲劇人物和故事、象形文字的圖案。堆塑漏窗以軟景為主,圖案一般以吉祥物為主題。磚細漏窗硬景較多,有的以直線條形成的,也有的以大塊磚細件雕刻而成。

蘇州古典園林中出色的漏窗景觀不勝枚舉,滄浪亭、拙政園、怡園都有長長的復廊,廊間以一個個的漏窗溝通,空靈異常。尤其是滄浪亭沿河牆上,一字排開,連綿不斷,透過水光雲影,讓人感到園外的滄浪之水仿佛是園中之物,“借景”效果特別顯著。

漏窗的技術傳承以前都由師傅口傳身教,或借助簡單的示意圖,佳作固多,失傳的也不少。50年代,劉敦桢先生對蘇州古典園林作了深入細致的調查,收集整理了很多漏窗圖案,對其中的精品,還進行了詳細的測繪,留下了寶貴的資料。目前,通過對蘇州園林漏窗的普查,園林設計和工程部門已收集到各類圖案400余例,借助現代化信息技術,正在編制成圖案數據庫,使這種古老的建築藝術越來越發揚光大,放出它獨特的異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