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南康古城北宋橋

南康古城北宋橋

日期:2016/12/14 17:47:08      編輯:古建園林
    星子縣立縣於北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四年後(公元982年)建南康軍。南康城(古稱星子鎮)作為軍(府)、縣兩級政府的所在地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南門城內,即大南門(彭蠡門)與小南門(紫陽門)裡面,古代是人煙稠密,店鋪繁華之地。從彭蠡門入城北上,經瓷器巷,過芝華橋(七石橋),有街道直通府谯樓(今稱周瑜點將台)。從紫陽門入城北上,經硯池街,過四牌坊,也可直達府衙門。

    近代以來,鄱陽湖水位慢慢抬升。南門城內一帶因地勢低窪,飽受湖水侵襲之苦。再加上水路交通運輸的日漸沒落,因水而生的南門一帶也漸失地利。街面逐漸衰敗,人口遷移,繁華不再。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星子縣城建設已完全跳出古城的范圍。瓷器巷早已成昨日故實,附近余公塘、黃家巷的地名也少有人知。但心細之人留心之下,便會發現,從紫陽門內沿冰玉澗上溯,不到300米的距離就跨澗而建5座石橋。還有澗邊菜地散落的數口尚未來得及湮沒的古井,極力地證明著昔日的繁華。

    一個午後,我獨自來到這裡。正在修建的桃源大道在此越澗而過,接上湖濱大道。一座不知名的石拱橋正處在大道正中間。尋徑來到橋下,“宣和四年”,北宋橋!橋下拱頂突顯幾十個刻字,讓我驚喜萬分。歸查方志城池圖,該地有橋為“市橋”,其余不詳。抽空邀諸友再探,才得窺全貌:

    該橋石質單拱,橋面長740cm,寬480cm,拱頂至橋面160cm,橋拱跨長530cm,拱高約350cm(淨高130cm,水平面下清出淤泥有100cm高,目測尚有120cm深淤泥未清出)。橋拱弧面由7組石塊壘成,每組石塊應該有17塊方石弓成(清出13塊,目測淤泥下兩端應各有2塊石頭未清出)。每塊石頭2尺見方,重約1200斤(由此計算,光壘成橋拱弧面的方石就有70噸)。

    經借助刑偵扁平強光照射拍照,多方辨認出文字,共六句104字,大意為:公元1122年,在南康軍新建廣惠石橋,由雷錞施錢,胡仕明施工。時任星子縣知縣為陳某,南康軍司祿鄭某,南康軍通判劉某,南康軍知軍王某雲雲。

    一座距今近千年的宋代古橋,完整地保存在府縣城內,實在難得。橋上透露了豐富的歷史信息。樂善好施的雷錞,能工巧匠胡仕明已不可考。該橋的創建過程也與方志記載不同。甚至連當時的府縣職官姓名,方志竟也未見載。在文化研究、文物考古、宋代職官設置制度以及橋梁建築工藝和古代星子城池布局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研究價值。

    查清同治《星子縣志·卷三建置》:“星湖橋,在城中,舊名廣惠。宋慶歷(1041—1048)間,郡守程師孟(1045年在任)建。”考橋上刻石“宣和四年(1122)新剏(創)”。可知廣惠橋始創建於1122年,建於慶歷年間之說尚無據可考。同治《縣志》載:“紹興(1131—1162)中郡守趙子礿修,改華胥橋。紹定(1228—1233)中郡守史文卿(1232年來任)創亭於上,亭今(清同治)廢。”可見宣和年之後該橋有維修、改造、更名,但橋的主體未動(不然刻石無存)。查縣志城池圖,該橋是溝通紫陽門內硯池街和彭蠡門內瓷器巷的交通要道。橋東原有“兩坡芳躅”木牌坊,用以紀念黃灏和余鼎兩位先生。該牌坊柱基石上世紀六十年代尚在。

    南康府志、星子縣志《職官志》記載:宣和間有知軍林沖之,宣和間知縣失載,余更不詳。廣惠橋獨載:星子縣知縣陳,南康軍知軍王,南康軍司祿鄭,南康軍通判劉,皆為志書缺載,實為重大發現。宣和四年是宋徽宗趙佶的第六個年號,三年後即有靖康之恥,北宋滅亡。可能戰亂一起,南宋偏安,職官記錄難全。另外,正德十六年六月十六日,宸濠之亂,燒毀南康軍六房卷宗黃冊。鹹豐三年五月十五日,太平軍亂,放火燒毀衙署。都是造成記錄不全的原因。

    從廣惠橋刻石發現,知軍職務加銜“管勾神霄玉清萬壽宮”,通判職加銜“同管勾神霄玉清萬壽宮”。“管勾(句)”即管理之意。宋代始以管勾為官職,如“管勾勸農公事”。官員負責管理“勸農”,以重農桑之事,是為正途正事。一府(軍)之正副長官都去管理一座道觀,咄咄怪事!(這與南宋朱熹曾先後擔任專門的“主管台州崇道觀和沖祐觀”官職不一樣。)

    宣和元年,宋徽宗趙佶自號“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乃诏天下建神霄玉清萬壽宮,以嚴奉祀。”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於是天下各府軍縣大肆營建道教神霄玉清萬壽宮。地方長官的職銜由此也多了一項“管勾神霄玉清萬壽宮”的帽子,引為後世笑談。趙佶除書畫才絕,實昏庸無道。悠悠千載興亡事,都存一座古橋中。

    剛了解了廣惠橋的過往,又擔心起了它的今生。隨著桃源大道工程的推進,挖掘機除去澗底的淤泥,古橋頗顯形狀,先如長虹臥波,今如圓月映水。這座“攔路虎”剛好在規劃道路的正中間。我隔不了幾天就去施工現場看看,擔心它被一拆了事。

    幸而為保護石橋,城市建設在桃源大道外分岔前行,將石橋環抱路中。古橋得以原址留存,民心無不稱許。

    橋是影子,橋是鏡子,映照歷史,啟示將來。桃源大道的修建,打通了縣城環線,極大緩解了縣城中心交通擁堵的诟病,帶動了東南老城區的開發建設,當真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冰玉澗貫穿縣城南北,承載了太多的人文信息,實是縣城的母親河。城市建設應當新城開發和老城改造並重。東南片區棚戶改造,不與民爭地,群眾擁護;冰玉古澗維修重建,創旅游強縣,正當其時。真希望,一個楊柳依依,小橋流水,古街廊亭的江南水鄉的美景早日重現。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