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刀苗寨 苗疆賈理文化村
日期:2016/12/14 17:42:07   編輯:古建園林建築風格罕見的咱刀苗寨水上糧倉
雷公山是苗嶺主峰,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咱刀苗寨,一個苗族風情濃郁的古村落,就坐落在這巍巍苗嶺主峰腳下。
咱刀苗寨依山傍水,村落周邊古柏、古楠、水杉、紅豆杉等名貴古木依稀可見。一條靜靜流淌的小溪,把寨子一分為二。這條小溪,就是清水江的源頭。
走進寨門,依山而建的苗族吊腳樓高低錯落,古老池塘上建的水上糧倉鱗次栉比。水上糧倉位於寨子中央的低窪處,40多個至今都還使用的糧倉整齊地排列在池塘上。糧倉建於水塘上,具有防火、防鼠、防蟻三大功用。很多古建築專家到此,無不驚歎其舉世無雙的罕見建築風格。
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苗族賈理”,是咱刀苗寨最靓麗的一道文化風景。賈理制度是苗族傳統文化的根基和核心,咱刀苗寨的賈理制度遺存,其完整性和獨特性在黔東南苗族村落中可謂首屈一指。
賈理制度中的啟鼓、啟笙、啟耕、忌雷等禮制分別由不同家族中的一名寨老擔當負責。直到現在,新年的跳鼓和跳笙,也是由啟笙長老家族先吹笙、啟鼓長老家族先擂鼓,全村才跟著歡歌起舞。銅鼓,是咱刀苗寨賈理文化中鼓社制度的重要禮器。歷史上,每逢重大的節慶活動,人們在村北跨村南的小河中以十二面銅鼓為跳墩,賈理長老踩著銅鼓,八面威風過河去主持儀式。後來,河面上架起高橋,村子的行政村名也就稱為“新橋”。但是,“咱刀”仍然作為自然村落的寨名為人們沿用。
為了灌溉咱刀河兩岸的農田,苗族先民們數百年前就在咱刀河上游修築了數十座大大小小的池塘,用於養魚和灌溉,因此人們又把這座古村落稱為“大塘”。咱刀苗寨是由歷史上的“方寨”、“固寨”、“兩寨”三個自然寨發展而成的一個大村落。以苗族部族支系名稱命名的“方寨”、“固寨”、“兩寨”這種古村名,在寨中也只有年過古稀的老人才道得清楚。加上苗族古歌和古經中記載的古村名,咱刀苗寨的稱呼就有十來個之多。村名別稱之多,這在黔東南苗寨中也是極其罕見的現象。
咱刀苗寨西面寨頭,如今仍矗立著一塊明末清初的“賈理石”。這是當年村民為修葺寨牆抵御外侮,懲治一名裡通外敵的奸細而立的石碑。由苗嶺主峰綿延而來的一座大山嶺和西南、東北兩座小山脊的環抱,加上寨子正前方河沿高崖的護佑,咱刀苗寨在地勢上就很有軍事防御的自然優勢。為了強化這種防御功能,苗族先民依著山勢還修建了一道護寨防御牆。寨牆自東北的天然河道起,全部用青石修砌,沿著東西兩側的山脊向上爬升,再折轉至寨後山巒懸崖處。伴著防御牆,順著山脊,還佐有一條防御道,有的地方十分狹窄,僅能容納一人通過,這樣的防御道一直環繞著到達每一個山口和防御哨。
咱刀苗寨是黔東南苗族遷徙路上重要的一站。歷史上,苗族先民由北而南進入湘桂邊區,再逆都柳江而上進入雷公山地區。黔東南苗族的方、固、兩、西等主要族群支系都先後經過咱刀,並遺存了各支系豐厚的古老文明。如果說黔東南是苗族文化的萬花筒,咱刀就是這個萬花筒的一個縮影。
推薦閱讀:
沙溪沒被遺忘的古鎮復興范本
探索上饒弋陽縣神秘的古鎮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村藏東岳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祆教神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