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吳中探梅絕佳處

吳中探梅絕佳處

日期:2016/12/14 19:13:10      編輯:古建園林

蘇州自古產梅。有園林中專供觀賞的梅樹和梅樁,也有生長在郊外的大片果梅林。洞庭東西山、光福等地歷來有果農以植梅為業,兼可觀賞。早春踏青探梅蔚然成風之後,又補植許多觀賞梅。光福香雪海、西山林屋梅海、東山的龍頭山,是吳中賞梅的三處勝跡。

香雪海

清代詩人龔自珍的《病梅館記》,起句就說:“江寧之龍蟠,蘇州之鄧尉,杭州之西溪,皆產梅”。

光福鄧尉山以多梅著名,是歷史悠久的賞梅勝地,有“鄧尉梅花甲天下,望中無地不栽梅”之稱。據說梅花開時香風十裡,一望如雪,清初巡撫宋荦題镌“香雪海”三字於支峰石上。每當二月,梅花吐蕊,勢若雪海,滿山盈谷,香氣醉人,“香雪海”三字聲名遠揚。

鄧尉山上植有數萬株梅花,品種繁多,雪梅、壽桃梅、豬肝梅等名品各展風采,有“鄧尉梅花甲天下”之說。梅花盛開時節,滿山皆白,繁花似雪,微風吹過,香聞數裡。《光福志》記載:“鄧尉山裡植梅為業者,十中有七。”探梅古詩中,有“望衡千余家,種梅如種谷”之句,可見山裡梅樹之多。

鄧尉山植梅歷史可遠溯到2000年前的西漢時期;東漢大司徒鄧禹在此隱居時,那裡已是“路入冰霜隆,寒香襲客衣”了;到了宋元之後,成了“隙地遍地種梅,蔚然如雪海”。以後越種越多,以致遍地皆梅。明代文人姚希孟曾在《梅花雜詠》中說:“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吳中,而必以光福諸山為最”。清康熙、乾隆皇帝先後多次到此賞梅。

鄧尉山最佳賞梅處,應是半山腰的“梅花亭”,舉目環顧,山上山下,彌漫數十裡,浪擁雪堆,芬芳彌漫,真是“遙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頃”。近年來光福大力種植梅樹,修繕保護與梅有關的文物古跡,使“香雪海”傳世盛景得到重現。

據植物學家鑒定,光福梅花有白梅、紅梅、綠梅、墨梅、美人梅等10余個品種。近年來,光福鎮將分散在花農家中的山地集中,重新種植梅樹,修繕了聞梅閣、梅花亭,宋荦的“香雪海”摩崖石刻、乾隆皇帝“鄧尉香雪海歌”御碑得到了妥善保護。該鎮還在司徒廟後辟地50畝,遍植珍稀梅花品種。在青芝山下至司徒廟之間,新造百畝梅林。為使鄧尉探梅游客漸入香雪海佳境,在光福鎮至太湖的公路旁還新辟一條1公裡長、30米寬的梅林帶,形成了“沿廊探梅”、“登樓觀梅”、“入園品梅”、“登高賞梅”等景區和景點。

林屋梅海

林屋梅海在蘇州西南約50公裡處,西山古鎮之南,以林屋山為中心,綿延數裡,達幾百畝。這裡大多是果梅,開白花,花開時浩瀚如海,一望無際,氣勢比光福香雪海更盛。

林屋山上的駕浮閣是賞梅絕佳之處。登高望遠,太湖煙波浩淼,梅林一望無邊,暗香隨風,若有若無。林屋洞景區山麓近年還種植了一批觀賞梅,如胭脂梅、綠蒂梅、綠萼梅、嵌蒂梅、鴛鴦梅等精品,花色有純白、紫紅、鵝黃、淡墨等,讓探梅者大飽眼福。

今年梅花開放較遲,目前大約有3成完全開放,大部分梅花目前還含苞待放。而這卻是賞梅的最佳景象:梅花以半含半開、含苞欲放時為最美。

如今林屋梅海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賞梅基地之一,每年春天舉辦太湖梅花節,至今已經八屆。今年的梅花節從2月25日到3月10日舉行。看梅花正是時候。

龍頭山

龍頭山又名葑山,位於東山南部,西近澗橋,為莫厘峰山脈一支伸向湖濱的余脈。山中曾有“十裡荷香”的著名景觀,如今已經不存。賞荷勝地今天已變成探梅佳處。

龍頭山中如今遍植梅林。沿盤山公路蜿蜒而上,途中已有暗香浮動,上千株梅樹綿延不絕。漫步山間小徑,仿佛走在梅海之中,近觀疏影橫斜,遠看迷蒙如雪。在幾處探梅勝跡之中,龍頭山最有山林野趣。

山中有葑山寺、星宿殿、訴月樓等景點。明代建築星宿殿前,訴月樓舊址是龍頭山登高賞景的最佳之處。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