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文化|蘇州虹飲山房
日期:2016/12/14 11:02:29   編輯:古建園林虹飲山房位於嚴家花園東200米處,是清代乾隆年間蘇州近郊著名園林,因為門對香溪,背靠靈巖,“溪山風月之美,池亭花木之勝”遠過於其它園林,所以乾隆皇帝每次下江南游木渎的時候,必到虹飲山房,在這裡游園、看戲、品茗、吟詩,直到夜色降臨,才依依不捨,順著門前的山塘御道,返回靈巖山行宮。因此,虹飲山房在當地又被稱為乾隆皇帝的“民間行宮”。
虹飲山房現存許多與乾隆相關的遺跡遺物。山房門前是御碼頭和御碑亭。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春天,乾隆首次南巡,御舟經過運河,轉胥江,折入香溪,在此捨舟登岸。乾隆喜好游山玩水,舞文弄墨,所到之處,必賦詩題字。當他見到這條山塘古道幽奇古絕,不由詩興大發,當即口占七律一首。後來,這首七律被當地官員镌刻於碑,置於亭內,與對面的明代怡泉亭兩相映照,成為古鎮一大景觀。
當年,乾隆皇帝住在靈巖山行宮,而那些詞臣隨扈則住在虹飲山房。據信史記載:劉墉曾二度下榻虹飲山房,與主人徐士元相交默契,虹飲山房的匾額及花廳內“程子四箴”的橫批,就是劉墉贈給徐士元的。
虹飲山房花廳之內有一把龍椅,是當年康熙南巡駐跸靈巖山行宮時的聖駕專座。它用千年紫檀精制而成,九條金龍纏繞騰飛,顯示出至高無上的帝王之尊。乾隆游木渎時對此龍椅非常鐘愛,特地將龍椅從靈巖山行宮移駕至此。此舉令徐士元誠惶誠恐,既謝天子恩寵,又恐因保管不妥而遭累,後來索性將花廳鎖了,派家人專門守護,從不輕易示人。
徐士元是個落第秀才,一生不慕功名,惟喜居家讀書。他還有個嗜酒的癖好,常和朋友在園中詩酒為樂,而且酒量極大,號稱“虹飲”;又因宅園毗鄰虹橋,“虹所飲者,橋下之香溪也”,虹飲山房之名即由此而來。徐士元嗜飲卻從不放浪形骸,一生循規蹈矩,尤其對父母孝順,是遠近聞名的大孝子。為討二老歡心,他專門在園中建造了一座古戲台,每逢春秋佳日,請來戲班子為二老表演,以怡其心,安享天年。乾隆到木渎,必游虹飲山房,而且一定要在這裡看戲。有一次,乾隆看戲看得高興,還親自登台,舞劍助興,這倒真有點與民同樂了。
虹飲山房雖因乾隆六次幸臨而顯尊榮,但其本身卻是一座江南著名園林,它由秀野園和小隱園二座明代園林聯袂而成,中路為門廳、花廳和古戲台,建築體量宏大寬敞,既有江南文人園林的秀氣,又兼北方皇家園林之大氣,於大開大合之間,盡顯宦家之氣度,幽人之韻致,別出於蘇州園林一貫之精致傳統,為南北園林不同文化風格巧妙融合於一體之典范。
園原是明代李氏的小隱園,以老樹奇石和竹林茂盛著稱。乾隆初年,此園被徐士元購得,增築廳堂四進,主要用於生活起居,又在後園中疏池開徑,疊石栽花,成為一處精巧雅致的宅第園林。既可與古戲台娛樂區相連,又自成一統,十分的清靜閒適。到了清末,徐家日漸衰落,東園為木渎陳家購得。陳家的外孫女沈壽從小在這裡長大,隨外祖母和姐姐沈立學習女紅,用功不辍,終成一代“刺繡皇後”。
西園原是明代東林黨人王心一的別墅,建成於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當時,王心一因彈劾宦官魏忠賢,被削籍遣歸。先在蘇州建造歸田園居,也就是現在拙政園的東園部分,仍嫌城中煩囂,便在木渎香溪之濱建秀野園,時常邀上三五同志,在園中游觀酬唱,排遣情懷。不久,王心一重被朝廷起用,先後做過太僕卿、應天府尹、少司寇。後裡人韓璟改為“樂饑園”,有秀野草堂、桐桂山房、樂饑齋諸勝。現為木渎聖旨珍藏館和科舉制度館,其中珍藏了二十道清代皇帝聖旨以及科舉試題、答卷等,充分展示了清代皇牍文化。
從琳琅滿目、富麗堂皇的清代皇牍文化藏品中走出,再以一種平和的心態,欣賞這座園林的美景。當年東林黨人王心一構築的這座秀野園以水景取勝,池亭花木環池而構,參差錯落。在這裡,既可近攬水影鳥語,遠矚靈巖山色,還可聆聽西牆外千年古剎明月寺的隱隱梵鈴,令人心曠神怡,仿佛置身於塵外仙境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