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蘇州宅園古典建築營造簡述(五)

蘇州宅園古典建築營造簡述(五)

日期:2016/12/15 1:23:27      編輯:古建築結構

二、漏窗的圖案形式
 漏窗通過窗芯的彎曲變化,形成了不同的圖案,從大處區分。可將圖案分成硬景和軟景兩類。所謂硬景是指其窗芯線條都為直線,把整宕花窗分成若干塊有角的幾何形圖形;而軟景是指窗芯呈彎曲狀,由此組成的圖形無明顯的轉角。兩者相比較,前者線條稜角分明,順直挺拔;後者線條曲折迂回,體現了兩種觀賞風格。堆塑漏窗的圖案一般以吉祥為主題。磚細漏窗有以直線條形成的,也有以大塊磚細件雕刻而成的。(圖:《蘇州古典園林》各式漏窗1,各式漏窗2)

 三、牆的形式和構造
 牆因其所在位置的不同,而各有其名。位於住宅大門前的叫屏牆。位於建築正後立面的牆稱之包檐牆,正立面為前包檐牆,後立面稱之為後包檐牆。在建築左右兩側外牆稱之為山牆。在建築群中某一建築前面形成一個矩形院落。其前、左、右三面牆體稱為塞口牆。當建築規模較大。為預防失火後互相影響,一些大體量建築的山牆砌高,稱之為封火山牆、五峰山牆、觀音兜之類均屬封火牆之列。園林與外界分隔的牆稱之為圍牆,當圍牆砌成高低起伏狀稱之為雲牆,也稱龍拱牆。還有梯級形牆、漏明牆、平牆等不同名稱。(圖:各式牆垣1,各式牆垣2)

第二節 鋪地材料和做法
    鋪地指建築室內鋪地和庭院路徑鋪地,鋪地也是造園藝術的一種。在鋪地的選材和色澤上,既能體現自然節的特點,又不失人工加工的藝術創造力。優美的鋪地不但顯示各式圖案,還與周圍的景物相一致,“點”出環境的主題。
    鋪地材料有石、磚、青瓦、石板、卵石、磚瓦碎片等,不同的材料采取不同做法。
    一、石材鋪地
    石地坪:石地坪是規格一致的石板面,適用於主建築路面。主入口處等部位,以示莊重。
虎皮石鋪地:虎皮石鋪地適用於面積不大的平台或不規則的路面、曲徑面層,鋪設方法以硬基礎底,以水泥砂漿填充,穩定石塊。虎皮石鋪地的藝術效果是自然樸實。(圖:虎皮石鋪地)

    彈街石鋪地:以花崗石碎塊或青石碎塊鋪設,因其來源有限,常少量鋪設路面或搭配卵石鋪設花街,或與亂青磚搭配鋪設路面,鋪設方法同前。(圖:彈街石鋪地)
    二、磚材鋪地
    1.亂磚街
    以破損青磚為主題,側鋪。屬廢物利用,且比較自然。不適用於陰暗、潮濕地使用。(圖:亂磚街鋪地)
 2.皇道磚鋪地
 常用於走廊。側鋪,其厚度與長度之比為整倍數,可鋪成席紋、回紋、人字、斗字、間方等形式。皇道磚因用於鋪設御道得名而延用至今。
 
    3.方磚鋪地
    常用於室內鋪設,鋪設方法在硬基礎面上鋪30~50毫米厚砂,砂上鋪方磚。磚之間縫隙傳統做法以油灰粘結。
 三、磚瓦石混合鋪地
 使用兩種以上顏色的卵石並鋪以青石碎塊、黃石碎塊、缸片等材料組合成各種圖案,俗稱花街鋪地,這是蘇式造園中運用最廣泛的路面鋪設方法。
 

第四章   疊山置石概述
    疊山置石是中國古典園林造園要素之一。
    明代造園理論家計成在《園冶》中說:“有真為假,做假成真。”意思是說,有了真山的意境來堆假山,堆的假山就極像真山。
    蘇州疊山名家輩出,假山成功之作比比皆是,使蘇州的疊山藝術和技術,歷經一千多年長盛不衰。究其原因,它與蘇州文人輩出、工匠技藝超群、疊山材料豐富、造園興盛等分不開,特別是蘇州和太湖流域地區盛產太湖石,為疊山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
    用山石堆疊駁岸、石矶、水口或護坡,自然延伸至水中,使水池產生深遠意境,石秀、水曲、景幽構成蘇州古典園林的鮮明特色。
    蘇州古典園林善於利用疊石掇山自然靈活的特點,分割和組織空間,通過障景、對景、框景,與水體結合迂回曲進等多種手法,使空間更富有變化和情趣,適用不同景物、景觀構成在空間大小、開合、高低、明暗等方面的配景要求,調整人們的視覺和尺度感,使園景能達到小中見大,以少勝多,在有限的空間內豐富的景色,體現無限的創意。
    蘇州古典宅園中,山石小品點綴與建築、植物、水系相結合,以石造景,以石配景,成為豐富園路兩側、走廊前行方向、建築物迂回轉折空間變換處景致、完美園景的一種主要方法,使游人得到移步換景的藝術享受。園林中的特置石峰、花台布置、廳堂踏步、亭樓石級、山石幾案以及嵌壁疊石等是常用的表現形式,山石點綴與植綠陪襯結合是蘇州古典園林中空間景觀處理的經典做法。
    蘇州園林中的假山,在疊山的造型藝術和技術運用上主要分為湖石和黃石兩大類,各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分別依據造景的環境加以選擇,一處石景,兩種不同材料和疊山手法不能混用。
    石山中用黃石疊砌的假山稱黃石假山。這類假山顯得稜角、層次分明,紋理古拙、剛勁有力,顯得自然質感。造型藝術特征:疊石橫平豎直、層次交叉引退、山形起伏自然、紋理古拙、造型渾厚凝重,橫疊有平(置石平整、平面結頂、組石
拼成平面體)、整(疊放形整、拼接合密完整)、角(稜角和層
次分明、輪廓清晰)的特點。
    湖石假山造型藝術特征:因石導勢。組合造型,與主題和環境融合,山體外觀輪廓線清晰流暢,紋理通順,石色統一。鑲石勾縫細膩,凹凸懸突質感明顯,層次富於變化,空透和立體留白恰到好處,結頂完整,造型自然,整體感官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模仿真山堆疊湖石假山以造型貼近自然,輪廓柔和,主次、層次分明、石色、紋理統一。結構完整,整體協調為主,特置石和小品則講究選石配景與布石位置,組合上以輕巧、空透、自然、細膩見長,與蘇州古典園林的山水園風格與小中見大的特征相吻合。蘇州園林中湖石假山、置石小品擇園可指,拙政園、留園、藝圃、網師園、環秀山莊等處都園藏成功之作。
    而蘇州古民居宅院中多見獨塊或數塊湖石疊砌成周邊無依傍的獨立峰或拼峰。它們與庭院內的樹植、莳栽匹配,獨具意境。(圖:山石結體基本形式)

第五章 理水概述
    蘇州園林地處水鄉澤國,水資源特別豐富,幾乎是無園不水。無水不園。數千年的造園實踐,歷代造園藝術家和匠師們積累了豐富的理水經驗,總結出一套科學的理水手法和藝術原則。孔子曾說:“仁者靜。”重視仁義與道德的中國文化傳統,使中國人喜歡靜觀或觀靜,所謂“萬物靜觀皆有得”、“寧靜以致遠”、“水令人遠”,因此也極大地影響了蘇州古典園林中的理水手法,即水面均以靜賞為主,即使是溪流也處理得悠然蜿蜒,清漪微連,與西方園林中水景以動態為主恰成鮮明對比。
    蘇州園林理水的意境和手法,源於自然的湖、池、潭、灣、瀑、溪、渠、澗等,但絕對不是自然水體進行生硬模仿或簡單濃縮,而是對自然水體作抒情寫意的再創造,大多取其意境的聯想。體現“一勺則江湖萬裡”的“寫意”創作原則。
    “大分小聚”,這是理水的基本原則。
    疊山與理水結合是蘇州園林景觀的主要表現形式。“山脈之通按其水境,水道之達理其山形”,說的就是山與水結合的關系,山水的結合,就是仁智的結合,動靜的結合,所謂溪水因山成曲折,山蹊隨地做地平。
人們常用“石因水而活,水因石而成趣”來形象地比喻山和水結合產生的藝術效果。蘇州的惠蔭園的山水假山,是山水結合的佳作。蘇州環秀山莊“一線天”一景,是以相對夾峙的陡峭山崖與天的分割襯映而形成的景觀,給人以一種“天人相與”的崇高美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