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農村住宅設計
日期:2016/12/14 22:50:10   編輯:古建築結構新農村住宅是我國九億農民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改革開放給廣大農村的經濟發展帶來無限的生機,新農村住宅是村鎮建設的重點。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指導思想下,建立較為完整的區域化服務設施,提高農民的居住質量,已經成為改善農村生活水平的首要問題。
1、農村現狀
1.1 新農村住宅建造觀念陳舊、盲目建設
目前,新農村住宅建造完全是農民自籌自建的個人行為。在20世紀80年代,為了適應家庭聯產承包小規模生產方式以及放養家禽等,許多農戶尋覓坡地、山地及村頭、村尾建房,形成布局分散的自然式農宅。隨著近年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先富起來的農民首先考慮的是新建住房。但村民文化素養的有限及農村建房的無專業化、建房時無長遠打算等,當農戶人口增加或功能不完善時又出現拼湊、擴建或重新修建,導致了極大隨意性及不穩定性。
1.2 新農村住宅建造大而不當、使用不便
這些舊農宅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以及受到經濟、技術條件的限制,大部分農宅廚房與臥室不分、客廳與臥室不分、衛生間設置在院內、沒有室內供水系統、人畜混雜、空氣污濁、衛生條件極差,對農村生活方式的改變具有很大的制約作用。雖然近年來新建的樓房質量明顯提高,擺脫了一些弊病,可也存在著用地不夠緊湊、平面布局不夠合理、立面處理欠大方脫俗、建築空間沒能充分利用等問題,這些都作為當前新農村住宅建設急需重視與改進的地方。
1.3 新農村住宅建造濫用土地、耗能廢材、公共基礎配套設施缺乏
當前新農村住宅規劃建設中,農民往往只關注自家的住房,卻無意或無力參與農村整體環境的營造。農宅布局分散,院落空曠,村落占地十分驚人,土地利用很低。村莊無規劃,建築無設計,隊伍無資質,監管無機構。建設各類、規程、、等不適宜農村建設,致使廣大新農村住宅建設處於無章可循、無人管理狀態。村莊日益外延,空心村比比皆是,既浪費大量土地,又難以公用設施配套,這些都無法保障農村持續健康的發展。
2、新農村住宅特點
農村住宅除了具有居住功能以外,還兼有一定的生產功能,它需要在住宅空間以外保留一部分生產空間,這也是農村住宅與城市住宅之間最大的區別。對於新農村住宅的設計,我們認為絕不能照搬城市的別墅和多層住宅,而是應從農民的實際需要出發,體現當地村民的生活習慣,反映農民家庭生產的需求,考慮農民對新農村住宅的購買能力和使用時所能承受的生活支出水平等。綜合上述分析,我們挖掘出農宅不同於城市住宅的典型特點。
(1)院子:院子是農村住宅的典型空間,可以說是農民生活和生產活動的核心場所。其功能包括家庭種植、手工生產、農機具存放、鄰裡交往等,同時,院子還通常擔當著聯系各房間的交通功能。
(2)生產用房:多數農戶家中會有可獨立對外的生產用房,用於家庭生產,或農具存放,或糧食存放等。是家庭生產的主要組成部分。
(3)低建築面積、高使用面積:農宅建築面積一般不大,但有效使用面積往往遠大於城市同等面積的住宅,經過仔細分析,發現農宅一般廁所獨立設於院中,其他房間均對堂屋開門,或直接經過院子進入,基本沒有內部的交通面積,大大降低建房的經濟投資。
3、新農村住宅設計要點
3.1 新農村住宅應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功能齊全
優秀的規劃和建築設計方案對於村容村貌整治具有重要的先導作用,對改善現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隨意建設、模仿嚴重的狀況,對改變農村面貌、改善農民居住條件起到積極作用。土地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具有短缺性;新農村規劃應該以土地的集約使用為宗旨,以節約盡可能多的土地,為農村長遠的發展留有足夠的空間。
3.2 新農村住宅應延續傳統、美觀大方
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民的充斥的今天,我們應該保持傳統文化精髓,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保持特色。傳統的民居具有許多鮮明的地方特色,村莊聚落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協調,形成秀麗的田園風光,極其誘人,為開發田園風光旅游資源提供了發展空間。我國傳統民居無論是平面布局、結構構造,還是造型藝術,都凝聚著歷代先人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聰明才智,形成了風格特異的文化特征。它們以其獨有的建築語言形成了當地的景觀特色。結合廣東炎熱、潮濕的氣候特點,著重考慮通風、日照、景觀等方面的因素,積極采用多種的遮陽形式,並結合各種空間的心理及視覺需求,把實用功能需求和美觀綜合考慮,以適應不同要求。我們在體型和細部設計中,努力吸取嶺南極具代表性的建築符號和造型元素(比如鑷耳牆,牆體漏空柵格等).同時采用灰瓦、白牆的色彩基調,而門窗、欄桿、檐口等細部可用稍深色調,這樣可與自然環境相映生輝。以優美柔和的屋脊曲線,富於變化的露台、陽台使建築的面貌更具有藝術的感染力,使建築在風格上保持了嶺南文化的基本特色。
3.3 新農村住宅應簡單易行、經濟實用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體現地域性的一種直接有效的途徑。地方材料大多質樸、典雅,結合傳統做法能體現農村住宅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生活氣息。比如說選用當地特產毛竹制品,制成百葉窗和竹制遮陽卷簾。竹子性涼,吸熱吸水率低,很適應南方多雨炎熱的氣候。活動式外遮陽可以靈活的解決采光和遮蔭等問題,同時又具有導風板的功能。就地取材即有地方特色又節約了成本。通過合理、創新的設計,可以達到經濟與文化的雙贏。建築采用框架結構,外牆采用新型混凝土空心砌塊填充。施工便捷,抗震防水性能好,僅厚200mm的節能牆體為房間增加了使用面積。盡量把各主要功能空間的面積和尺度加以統一。利於開發住宅的配套產品,為住宅設計的定型化、模數化創造條件。如廚房的基本尺寸為2.4m×3.6m,廁所的基本尺寸為1.8m×2.1m和2.1m×2.1m,客廳的面寬均為4.5m等等。3.4安全耐久,節能舒適中國傳統民居中,對地域自然和氣候條件的營造方式,具有良好的氣候適應性。適應氣候、順應自然、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傳統民居高理念、低技術、低成本的節能策略,是一種質樸、廣義的生態設計。傳統民居建築中對人體舒適程度的測定沒有具體的數字化標准,但冬暖夏涼的感覺卻很令人惬意。探索和學習傳統民居在解決氣候適應性問題方面有價值的策略和思路,從傳統建築模式、風格中學習節能辦法,對當今生態節能建築設計很有現實意義。
在新農村住宅的建築設計上,我們必須本著以人為本的態度,從廣大農民的利益出發,建設適應新時期農民生活所需要的具有一定適應和可持續性的居住方式。並賦予其一定的時代生活特色以期引導和靈活適應農民生活方式的轉變。引導村民建房向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及環保上來,充分發揮建築對農村生產發展、生活方式轉變、文明鄉風形成、村容村貌整治的巨大推動作用。作為小城鎮領域的設計工作者,僅以此文拋磚引玉,讓大家來共同探討我國的新農村住宅設計問題,為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構建和諧農村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