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淺析傳統院落空間

淺析傳統院落空間

日期:2016/12/15 2:01:31      編輯:古建築結構

 院落空間的解析
 院落空間的構成與發展
   18 世紀法國啟蒙主義建築師陸吉爾從對森林裡茅棚的研究思索開始, 排除外在的約束與認識過
程中的多余, 顯現了9 種基本空間原型, 9 種基本空間原型示。院落的這種空間形態在這裡可以找到答案, 還原成為4 個垂直界面閉合所限定的封閉空間原型。圍合院子的建築以背外面內的方式組合, 對內部最多的開啟, 對外部最少的開啟, 以連續的牆面強化領域空間的界定和心理空間的內向性。由此, 對內部空間的親和, 對外部空間的排斥, 產生院落內向的空間品質。而這一內向的空間品質, 又恰恰對應了傳統的內向、封閉和穩定的經典家庭結構模式。中國傳統建築是木構框架體系, 簡化其中分隔室內空間的界面, 以建構本身的角度出發進行解析, 傳統木構建築最基本的空間單元可以還原成以4 柱構成的.. 間.., .. 間.. 的組合產生建築的單體.. 棟.., 4 .. 棟..單體的圍合產生具有基本形態的單體院落, 單 間..到.. 院落.. 體院落在空間水平向上的組合發展形成群體院落的模式, 一直延伸到城市結構的層面。這條線索解析了傳統院落體系的構成與發展。李允铄在..華夏意匠.. 裡談到.. 不同種類的建築表現出大體上相同的布局和形式, 在中國建築上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梁思成所言中國傳統建築體系.. 四千年來, 一氣呵成..。這裡.. 間..的
組合產生.. 棟.., .. 棟..的組合產生院落的形態。在營造模式上, 建築群體又以院落的方式完成空間形式
的組合, 院落成為傳統建築具有相同形式結構的源泉, 成為傳統建築的基本形態。居住的合院沿主軸線發展成為多進的院落, 這樣的院落相互並聯發展, 自然生長產生聚落, 聚落的發展自然演變到城市。因此, 把城市本身看作一個系統, 組成這個系統的元素就是多個院落。如果從宏觀到微觀的角度出發, 把傳統的城市看作大尺度城牆圍合的內向空間, 裡面所圍合的中尺度的內向 空間便是裡坊, 分解到下一個層次, 便是以落住宅為形態的小尺度的內向空間。院落與院落之間留出的胡同或巷道與大街相連, 組成格柵式的平行道路
系統, 界定出傳統城市的肌理與基本空間結構模式, 
清朝北京的街坊與四合院
建築的本質是空間, 是關於空間的營造活動, 營造活動的目的涉及到空間的服務對象是誰。在傳統社會裡, 空間的服務對象不外乎2 個, 一個是.. 神.., 一個是.. 人..。西方的傳統社會裡, 政教合一, 代表上
帝的教皇擁有最高權利。相傳, 羅馬教皇曾命國王在教堂前跪上3 天3 夜; 而中國歷史上傳說, 唐皇李
世明火燒少林寺。故事的真偽並不重要, 但背後隱藏著一個道理, 中國傳統社會裡, 代表世俗生活中最
高權威的皇權, 擁有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中國的宗教裡的神, 無論是釋家的佛主, 還是道家的老子,
都被人性化了, 沒有被神聖化。反映在建築空間上, 空間的服務對象選擇的是.. 人.., 而不是.. 神..。中國早期的佛教建築源於.. 捨宅為寺.., 寺廟的建築布局源於民居中的院落結構。傳統的皇家建築群無論其
規模的龐大與否, 華麗與否, 其本質也沒有脫離院落的形式, 院落形式貫穿了中國建築的始終。
院落空間的序列與結構
院落空間的組織方式是中國傳統建築最為典型的語言法則。院落將散落的單體建築組織起來, 中軸線又將院落組織起來, 這樣使建築群的層次逐級的構成, 形成多層次的空間組合。傳統院落講求縱向深度的擴展, 強調.. 進深..的概念。用空間的語言解釋: .. ..進深.. 是描述空間的尺度的一個概念, 其中包含的..進.. 字, 一方面暗示著行進和空間之間的相互關系, 同時也成為院落序列組成中的一個單位。..進深.. 可以解釋為一個過程, 隨著進入動作的延續, 靜止的二維平面視覺感知疊合成了有厚度的序列。這個感知序列的厚度便形成了空間的深度。 因此, 傳統院落空間不是靜止的三維空間而要加上四維的時間和心理時空。縱向發展的院落延伸了空間感知的深度, 正好將時間和人的心理經歷過程結合起來, 真正地穿越, 經過不同的空間而獲得全部感覺, 空間猶如長卷一樣的書畫一一展開, 成為一種.. 敘事..的組合。時間、心理歷程的不同, 觀察角度的不同, 又可以產生不同的空間意象, 獲得不同的感知, 體驗獨特的空間特質。中國的園林極好地诠釋了這一點。中國園林散點透視的空間格局, 詩畫同源的空間方式, 近乎自然的空間秩序, 動靜、曲直、屏借等空間構成手法, 使得行進其間的空間路徑變得曲折多異, 從而把游園者的空間和時間、心理歷程很好地揉合在了一起, 揚州個園總平面傳統院落是一個明顯軸線對位的空間結構, 空間的秩序感極強, 有主有次, 有先有後。一個庭院是一個空間的層次, 以門作為各個庭院的連接。庭院之間形成空間的對比與轉換( 大與小, 收與放, 開與合, 行與止) , 也形成了空間的分隔與引導, 空間的拓展與界定, 使空間本身獲得不同的韻律感和節奏感。北京的故宮將院落空間的這一特點發揮到了極至。從大清門起, 經過6 個封閉庭院才到達主殿: 大清門北以500 余米長的.. 千步廊..組成一個狹長的前院, 再接一個300 余米長的橫向空間, 形成丁字形平面, 北端是天安門, 形成第一個建築高潮; 進入天安門, 是一區較小的庭院, 盡端是體量、形式和天安門相同的端門; 過端門, 進入一個深300 余米長的狹長院落空間, 引入午門, 成為第二個高潮。門內是太和門庭院; 過太和門, 是面積近4 公頃的近乎正方形的大廣場, 正中高台上的太和殿有10 余座門、樓和廊環列拱衛, 至此, 空間豁然開朗, 達到了全局的最高潮.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