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新玩法”如何是好
日期:2016/12/15 2:00:52   編輯:古建築結構“不要以為按照歷史原樣重建一座古城或古街就是傳承了歷史。”近年來,重建的古建築、新建的特色街如雨後春筍湧現。不少地方甚至把殘存的歷史建築拆平,再按原樣“克隆”重建,建設者如此理解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開發,令專家學者甚是擔憂。“歷史遺存本身就是文化。我們保護古建築不是要臆造歷史,而應整舊如故,以存其真,以實現保護歷史、延續歷史的目的。”這是許多古建維護專家的共同心聲。相較於前中國以政府為主對歷史古建築保護的大投入,在歐美發達國家,古建築保護早已成為全民事業。在德國,當地市民惬意地生活在悠久的古城堡裡,自投資金予以修繕和保護,政府給予補貼;在法國,政府每年安排一定時間讓中小學生學習歷史建築知識。
可喜的是,隨著政府的重視,中國的古建維護民間聲音越來越大,社會關注度逐年加強。但中國的古建維護在材料的運用上卻仍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德國斯貝格市政廳將舊城堡經過重新規劃與設計,在保持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延展了實用功能,被稱為:現代建築與中世紀建築風格相結合的佳作。設計師根據舊城堡的固有格局以及政府對市政廳的功能性需求,在保持色彩、質感和整體風格和諧的前提下,又在原有建築上加入現代元素和鋼筋混凝土材料,使其能夠自由增添和延伸附屬建築。
而這些附屬建築也使原本的城堡有了很大改變,使它和周圍新的管理小區融為一體。例如銜接新建辦公區域的梯塔直升而上,和城堡其余的塔樓完美結合;原來的內部庭院被改造成帶有私密色彩的戶外區域,以供舉辦各類活動;而舊堡的殘跡被完整保留變成政府議事廳的一部分。這樣古建築的新玩法在中國聞所未聞,在國外卻已被玩轉得爐火純青。
我國古建築歷經數千年的發展,種類繁多,形式風格多樣,精美絕倫,具有極高的文物、歷史和藝術價值她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寶貴遺產,也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瑰寶,是研究古代歷史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但許多古建築毀於歷代的天災人禍,如今遺留保存下來的也多已滿目瘡痍。早年美輪美奂、富麗堂皇的油漆彩畫,如今已光澤黯淡,漆皮龜裂剝落。古殿屋頂等處雜草叢生,滲漏嚴重。氣勢雄偉的梁柱,現已傾斜且蛀蝕糟朽..因此,我國古建築面臨著相當艱巨的維修、保護任務。
中國古建築以木材、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但中國的古建追逐於“圈地”保留原始風貌,最少干預、以舊修舊。而現今古建維護只能在保留僅有的傳統工藝上煅燒新材料。
傳統的古建築工程修繕方法已沿用了千百年,自成體系,已有成熟的工藝和豐富的經驗。由於歷史的原因和條件限制,以往大多采用大拆、大修、大落架的方法,除了形式上保留原狀外,其原來的材料更換了,甚至把木柱換成水泥柱。而這種做法是不符合文物保護原則的。有專家稱,新型建材經過有針對性的開發利用,在古建維護上,其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建材業也急需為古建維修保護提供越來越多的材料和方法,新舊材料相結合,來處理和加固古建築,將古老文化傳承萬年。這是古建築保護工作面臨的新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