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探討山地住宅規劃與設計

探討山地住宅規劃與設計

日期:2016/12/14 22:50:13      編輯:古建築結構

  山地住宅由於有著高綠化率、低密度、良好的通風采光條件這三大先天優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睐。環境優美的山地住宅,對人類的健康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親近自然、擁抱自然”也是人類追求居所的最高境界。

  一、山地住宅規劃的交通組織設計

  由於山地住宅用地形態復雜,一般占地面積較大,自成體系,小區內的交通以車行為主,步行為附,所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區內道路的使用效率是構成小區優雅環境的前提條件。道路流線盡量結合地形,地勢和等高線的變化,因勢利導,做到流線簡潔,減少道路坡度變化和施工土方量,還要結合市政管道的敷設進行設計。做到既適應用地地形因素,又保證空間在視覺上不斷變化,簡單明了。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遷居,滿足消防、救護需要,減少對住戶的干擾為原則進行布置。

  二、 山地住宅的豎向設

  山地住宅小區的豎向設計應充分利用自然地形,選擇合理的設計標高,盡量減小土方工程量,利用建築基礎、地下車庫、路槽及管溝挖方余土,移挖作填,使填挖方基本平衡,避免出現余土外運現象。排水暗管均設於路下,然後直接排入市政雨水管網。管道的敷設方式根據具體情況大致可分為3種:架空、直埋和地溝。室外給水管道、污水管道、電氣線路、通訊光纜等均宜采用地下敷設方式。

  三、山地住宅的空間布局

  1. 山地住宅要滿足住宅日照,通風,密度,朝向,間距等方面的要求,以利於獲得充足的日照和良好的通風或防風條件,並能有效地防止噪聲污染,使居住環境方便,安全,安靜,便於居民聯系交往,便於管理。

  2.山地住宅規劃要“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保留原生態系統,讓建築和自然和諧的融合。對小區內的環境盡量加強綠化,做到區內區外渾然一體,使山地住宅成為綠色住宅。

  3. 山地住宅的類型也決定了小區的空間形態。聯排住宅具有線性特點,應該因地制宜,根據復雜的地形特點,有意識地將建築的走向予以調整,形成彎曲和錯位,打破空間的單一性。利用山地地形自然形成圍繞山峰布置的組團。雙拼住宅和獨立別墅可作為整個小區的核心和亮點,並以錯落方式布局,創造出整個小區在空間節奏和景觀層次上的變化。

  4.山地住宅規劃時,還應注意到當地的地質結構。因為,這些過程確立了不同場地的穩定性、承載力以及開挖和整坡的難易。

  5.山地住宅小區以居住為主體,公共服務設施尤其是體育鍛煉、老人休閒、兒童游戲活動場地,既要適當靠近居住區域,方便居民使用,也要防止對住宅的干擾。

  6.小區入口設計可以考慮對景的設置,創造開放和優雅的入口形象。同時將小區內部的景觀盡收眼底,從而提升小區的對外形象。

  四、山地住宅的生態景觀設計

  山地住宅的生態景觀設計原則是應該做到景觀先行、人工與自然和諧。將景觀元素輻射的各個住宅組團中,讓各家各戶享受到最好的景觀。

  景觀組織方式與處理手法:

  1. 結合建築的布局方式,景觀組織沿建築而設置,並在建築間較開闊的地方設置景觀節點,形成空間趣味點。

  2. 設置視覺通廊,通過對建築合理組織,形成無視線障礙的景觀通廊,使整個小區空間通達舒展。

  3. 發展立體綠化,營造空中景觀。這是有效增大住區綠化面積,改善環境,美化住區的重要措施之一。

  4. 水體設計中,考慮到岸邊濕地對水體淨化價值的可利用性,故應對濕地加以保護,同時,更注重的是居民親水願望。在湖岸設置木棧道和休閒平台,增加行走湖岸的樂趣。

  5. 宅旁景觀設計要結合建築布局和地形特點,注重創造居民可以聚集活動的場所,創造別具特色的“ 環境節點”,使居民感受到交往帶來的情誼、溫暖、祥和的大家庭氣氛。

  五、山地住宅的建築單體設計

  山地住宅的建築設計要通過對地塊山形地貌的理解,找到最有效的構思方案。如建築沿等高線隨山體布局,形成了收放自如、起伏跌宕的局面;再如根據不同坡向和地形高差及台基面積建造不同類型的建築,使每幢建築順應山勢,與坡地交錯,這樣一方面豐富了住宅的場所,同時也避免了對自然山體的破壞。增強住宅設計的創新觀念。既要滿足居住功能多元化。住宅不但是一個生存空間,同時也是發展空間、享受空間。又要有超前性和彈性,應在必要時可對室內布局、分隔靈活調整。

  設計建築其實就是在構築一種生活模式,建築的每一個空間,每一步台階都規定著使用者的行為方式。所以,在山地住宅設計中,更應該處處從生活入手,讓建築的每個細節都體現著對人的關懷。利用山地住宅特有的地形、地貌條件,創造出拓展人們空間感受,增加人們情感體驗的場所空間。讓住戶在身心愉悅中營造充實的居住空間,並在這樣的空間裡充分享受自己的生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