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許村古建築群

許村古建築群

日期:2016/12/15 1:23:46      編輯:古建築結構

許村古建築群,位於安徽省歙縣徽城鎮西北18公裡。以許姓聚居得名。古為歙縣通往太平、旌德必經之地,為縣內古鎮之一。1986年設鎮,許村宅院沿溪流、道路布局,村內街巷以條石鋪砌,房捨多清代建築,多為磚木結構,磚、木、石雕精美。2006年許村古建築群(15處)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村古建築群坐落於安徽省歙縣縣城西北20公裡處許村鎮所在地——許村,地處黃山主脈箬嶺南麓。唐末,許氏遷居於此後,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許村。明清時期,徽商興盛發達,村落建設迅速發展,至今仍保存有元、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古建築100余座。著名的有大觀亭、高陽廊橋、五馬坊、雙壽承恩坊、觀察第、大邦伯祠、大墓祠、大宅祠、許社林宅、許聲遠宅、許有章宅等。1996年許村整體申報成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006年許村古建築群(15處)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村古建築群 - 許村歷史

許村源於東漢,古稱富資裡、溪源、任公村。南朝梁時,新安太守任昉看中此地風水,辭官歸隱於此,村名遂為“昉溪”。到了唐朝末年,戶部尚書許儒為避戰亂,徙居於此,嗣後人丁興旺,改名“許村”。大學士許國,末代翰林許承堯均是許村後裔。宋仁宗欽賜為國捐資的許克復為“大宅世家”。宋王安石為《古歙許氏宗譜傳》做序。許村歷史上先後共出進士四十八人,為徽州古村落之最。南宋以後,徽商崛起,許村依托著安慶府和徽州府之間的徽安古道迅速繁榮。明清時期,徽商興盛發達,村落建設迅速發展,至今仍保存有元、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古建築100余座。近代以來,許村繼承發揚優良的教育傳統,出現了“一門五博士”“四院士”的盛況,為共和國貢獻了一大批人才,成了聞名遐迩的中華古村落典型。

1991年、1996年、2003年,共投資10萬元對大觀亭進行維修加固。
1996年,許村被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
1998年,大觀亭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投資2.8萬元征購保護明代住宅許社林宅
2003年,投資5萬元對“大邦伯祠”祠進行維修。
2004年,投資15萬元對“薇省坊”進行落架維修。
2006年,許村古建築群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許村古建築群 - 文化價值

許村古建築群許村是一個人文荟萃的歷史文化名鎮,歷代名人對她情有獨鐘。“十裡沙灘水中流,東西石壁秀而幽”是李白對她的贊譽。王安石、文天祥、朱熹、董其昌等都在此留下了頌美的詩文。
1996年,許村整體申報成為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006年,許村古建築群(15處)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許村正在申報全國歷史文化名鎮和世界文化遺產。

安徽歙縣日前全面啟動許村鎮農民新村--“高陽新村”建設項目。為有效地保護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徽州“第一進士村”許村古建築群,可持續發展旅游業,歙縣將“高陽新村”建在許村保護區之外。 

“高陽新村”項目規劃占地面積3.3公頃,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配套、統一管理、分戶建設”的原則,建100多幢農民住宅和一處農貿綜合市場。項目通過農民自籌和招商引資籌集資金,總投資1500萬元,其中農民自籌1000萬元。 

許村源於東漢,古稱富資裡。南朝梁時,新安太守任氏即在此流連忘返,垂釣之余,更設許村十二景以寄:武岳凌雲、文峰貫日、林嶂環青、黃山蘊秀、西溪漁唱、箬嶺樵歌、平畈朝耕、幽窗夜讀、任公釣台、淮陽忠廟、沙堤晚翠、古寺晨鐘。許氏為古歙縣巨族。許姓先世祖知稠公徙居於此,嗣後人丁興旺,改名許村,至今已逾四十代。明、清更加發達,豪傑輩出。歷史上先後出進士48人,為徽州古村落之最。 

南宋以後,徽商崛起。“往來淮楚間,起家累巨萬。”由於許村地處安慶府和徽州府之間的交通要道,接著地利之便迅速繁榮起來。輝煌的歷史為許村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財富,其中罕見而獨具特色的古村落建築群是其中的精華。在高陽至前溪1500米的老街上,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築近200幢,在建築、歷史、學術、環境、人類學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價值。許村的傳統民居、祠堂主要以木結構為主,建築外牆為空斗磚牆砌築,牌坊、橋梁等公共建築則以石料為主。許村的選址采用了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村落三面丘陵環抱,西溪和方溪在高陽橋前匯成富資河,逶迤南向。同時,天然水系分布和村落布局,仍存留著古人選址時所作“臨水而建、雙龍戲珠、倒水葫蘆”的基本風水態勢。 

1996年,許村整體批准成為安徽省級歷史文化保護區。2006年,許村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許村正在申報全國歷史文化名鎮。 

近幾年來,歙縣先後對許村投入保護資金近千萬元,用於薇省坊、大觀亭等進行繕修保護,完善村內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容村貌的整治。現在又對五馬坊、高陽橋等進行繕修。

許村古建築群 - 建築特色

許村的傳統民居、祠堂主要以木結構為主,建築外牆為空斗磚牆砌築,牌坊、橋梁等公共建築則以石料為主。既有石牌坊6座、磚門坊3座、亭閣1座、廊橋1座、祠堂、民居多座。他們在功能設計、平面布局、磚、牧、石雕飾、題匾碑刻等方面,反映著當地的經濟狀況、社會習俗及建築審美觀,具有獨特的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

許村的村落布局和原有水系,也是許村文化遺產中不可分割的部分。許村村落的選址采用了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整個村落三面丘陵環抱,西溪和方溪在高陽橋前匯成富資河,逶迤南向,整個村落傍山依水,風貌極佳,體現了風水理論中“共生、共存、共榮、共樂”四大基本特征。同時,天然水系分布和村落布局,仍存留著古人選址時所作“臨水而建、雙龍戲珠、倒水葫蘆”的基本風水態勢。

許村村落采用傳統的“風水”理論,整個村落布局保留著“臨水而建,雙龍戲珠,倒水葫蘆”的基本風水態勢。輝煌的歷史為許村留下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種類多樣,布局嚴謹,工藝精湛,在建築、歷史、學術、環境、人類學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價值,全國已有東南大學、中國美院等40余所大學學生前來研究和寫生。許村是一個人文荟萃的歷史文化名鎮,歷代名人對她情有獨鐘。“十裡沙灘水中流,東西石壁秀而幽”是李白對她的贊譽。王安石、文天祥、朱熹、董其昌等都在此留下了頌美的詩文。

許村古建築群 - 景區介紹

高陽橋又稱離合橋。橋下的河叫做昉溪,屬雙孔石墩廊橋,建於元朝,明朝改成石拱橋,後多次翻修。橋上有廊,橋裡面掛著燈籠,還設有佛座,供著觀音菩薩。過了橋右手邊是碼頭遺址。下廊橋往前是一座石牌坊,大概有五樓高,上刻“雙壽承恩坊”,雕工十分精美。是明朝時候朝廷為許村的一對百歲夫妻而立的牌坊,在全國是極為罕見的。與“雙壽承恩坊”相辟鄰的,是一座二層的小亭閣立於許村正街。牌扁書“大觀亭”,木構架,原來建於明嘉靖年間,是當地文人聚會之所。據說登此亭四望,遠山近水,村落田疇、古建民居可以一一盡收眼底。往大觀亭另一邊出原本該有幾座碑刻錄著很多許村的故事和當是文人在大觀亭中所作的詩詞,可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只剩下零星幾座碑基。


許村古建築
五馬坊在大觀亭的北側,是明代為了福建汀州知府的許村人升立而建造的。古代太守或知府的雅號叫“五馬”,故名由此而來。據說由於這個知府在任期間擊退過倭寇海匪立大功,所以當時皇帝下令從他的管轄地至許村,一路一共建造了99座牌坊,現只剩下了兩三座,此為其一。而上面還保留了明代早期的重要建築上雕有的“哺雞獸”的圖案,是研究明代的古典建築的寶貴標本。這一塊小廣場中,廊橋、牌坊、大觀亭就象園林一樣組合在一起五馬坊往前不久就到了當地有名的“牆裡門”。大邦伯祠,為許村的一個支祠,建於明代,三進三開間,格局很大,恨恢宏。祠堂當中是沒有門的,都必須從兩邊進,中見的樓梯是不能登的,除非捧祖宗牌位上供時。

昉溪河,邊上就是儀耘小學堂。院內一棵千年的金桂,桂花滿枝桠煞是好看。有碑刻上介紹,原來這是近代徽州第一所洋式學堂,又許村人兩淮鹽運使許家澤讓德國的兒子請歐洲建築師設計的,風格果然與周遍建築全然不同,共有三進。釣台是村中昉溪邊的巨石,相傳任公在此垂釣,樂而忘返。“許村十二景”即由任公命名,而許村古名亦為任公村了。雙節坊位於村口往左300米左右。建於明嘉慶,只有雙柱一樓,傳說是最小的牌坊,中間有塊“聖旨”牌。這坐牌坊不是獎譽功勳,而是束縛兩個苦命女人一生的枷鎖。

三朝典翰坊:建於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間三樓,四柱沖天。石質花崗巖。梁柱光潔,現狀完好。大家可以看到坊上有“三朝典翰”、“奕世承恩”等題字,是為明朝崇祯的中書捨人汪伯爵和他的兒子而立。中書捨人為明朝宮中的書記官,雅稱“典翰”,他的兒子汪德章也得到父親一樣的中書捨人的封贈,故稱“奕世”。

三朝典翰坊的來歷有一段神奇的傳奇故事。牌坊的主人公是中國歷史上最小的翰林汪德章和許村奇人汪伯爵。汪伯爵為唐越國公汪華五世孫汪倫(李白《贈汪倫》)的後裔,納妾胡氏,不僅貌若天仙,而且天生獨特的體香,人稱香姑。香姑的奇聞美色甚至傳到了崇祯那裡。崇祯急令督察院右御史和徽州知府將香姑召京納為貴妃。汪伯爵為

避免滿門之禍,忍痛割愛,以妹相稱,送香姑進京。汪伯爵因此被授五品服俸。後汪又納吳氏。崇祯十年,香姑病危,急召汪及吳氏進京。吳氏有孕在身,由於途中勞累,提前產一男。三天後,香姑召見侄兒,求崇祯取名。礙於明末布衣不得面君之嫌,崇祯點為典翰,賜名德章。汪德章就這樣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最小的典翰。香姑後又讓崇祯下令建三朝典翰坊。明亡後,香姑亦不知所蹤。

許村古建築群 - 美麗傳說

傳說以前高陽橋的觀音菩薩,原是坐北朝南的,傳說小溪裡出“蛟”經常洪水發威,贻害百姓。有一年,小溪漲洪水的前兩天,有人看見一個奇怪的老婦人橋上焦急地走來走去,口中念念有詞:保得了他身,保不得自身,保得了自身,保不了他身,都怨我,看不住這畜生。沒兩天,小溪漲大水,高陽橋上的走廊全被沖毀,觀音菩薩也被沖走,而兩岸的民房卻安然無恙,人們感到很奇怪,於是把前兩天橋上的那個老婦人的舉動聯系起來,原來,這老婦人便是觀音化身,她焦燥的徘徊,是在考慮保己還是保人,最終她選擇了後者,為了感激她捨己為人的壯舉,人們又重修了高陽橋,同時把觀音的神龛換了個位置,讓她坐南朝北,以便好看住小溪裡的那個畜生。說來也怪,從此以後,許村便再也不曾出現過那樣大的洪水了。現存的神龛的觀世音菩薩是後來安置的,上有“安鎮長流”匾額一塊,二邊楹額為“南海岸來一瓶甘露,高陽橋渡千載行人。”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