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徽派園林--唐模

徽派園林--唐模

日期:2016/12/14 19:19:01      編輯:古建築結構

 唐模,始建於唐,培育於宋,盛於明、清,歷史上因經濟活躍,民風淳樸,而被譽為“唐朝模范村”。是徽州歷史悠久,人文沉澱深厚的文明古村。

 

  唐模村位於黃山南大門,毗鄰歙縣棠樾牌坊群,游客可從徽州區或由牌坊群兩地前往。這裡紫霞西聳,飛布(山)東橫,天馬南馳,靈金北倚,處於眾山環抱之中。檀干溪穿村而過,全村夾岸而居,遠山近水,風物宜人;幽情古趣,獨特罕見。景區以其千年古樟之茂,中街流水之美。“十橋九貌”之勝及“一村三翰林”之譽而名聞中外,有徽派園林--檀干園(孝子湖),水口、水街,鏡亭、同胞翰林坊、沙堤亭、高陽橋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祠堂群、千年銀杏、古井、明代石刻雕像和宋、元、明、清“蘇、黃、米、菜”等十八位名家真跡碑刻等古跡。憑此豐富多樣之景觀,在徽派園林中獨樹一幟。恬靜的田園風光和古樸的人文景觀相得益彰,使唐模成為黃山市十大景區之一,被評為“安徽省文明旅游示范景區”和“全國文明村”。

 

  游客步入唐模村,首先看到的是檀干園,這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園林。我們都知道蘇州園林名冠天下,而且其中有很多園林,就是由當時富甲江南的徽商所建,其中多有徽派園林的風韻,而這檀干園,便是徽州園林的最佳代表了.關於檀干園的由來,有一段傳說,唐模村有一許氏巨商,事母至孝,老母心想游玩杭州西湖,但當時關山阻隔,交通不便,難以成行,因此就不惜巨資,修了這樣一個“小西湖”,供母娛樂。此種廉潔,從園亭布局處處摹仿西湖景觀來看,是可以信的。從唐模東向進村,迎面一座用青石構築的八角亭,亭榭上下三層,四邊虛閣,飛檐八角各懸鐵馬,亭上有兩方匾額:西書“雲路”,東書“沙堤”。亭左臨溪,沿堤有多株數百年古樟樹;亭右為一小五谷祠,下面豎有一小巧別致的青石牌坊。越亭向西數十步便是有名的《同胞翰林》石牌坊。它宏偉壯麗的建築設計和精致的徽派石雕藝術,是附近一帶石坊中所罕見的。檀干園的正門上書匾額,兩旁也有兩幅楹聯。其一是“溪流無歲月,堤樹有春秋”,另一是“今之聖地王官谷,中有詩人丁卯橋”。門內兩廳,壁上嵌有《重修檀干園碑記》。碑前甬道,系白色鵝卵石砌成,甬道的盡頭有小神龛,內供唐代名臣張巡、許遠碑位。拾級而上,“確皋精捨”是園內的主體建築,規模宏敞,上廊恢宏大度,氣宇軒昂;下廊客室明窗,各有懸聯。捨周雜植各種花木,陳設徽派盆景,淡雅有致。園外長廊深處,牆下丹桂五株,冠蓋籠蔭。長廊中部,水榭亭亭,倚立荷塘。門作圓洞形,額題”花香洞裡天“,楹聯是:“沽酒好從沙口店,看花同上水心亭”。夏日良辰,邀二三佳友,憑欄觀賞那些妖艷欲滴的出水芙蓉,淺酌低唱,可以樂而忘返。這是檀干園的“外湖”了。

 

  從“花香洞裡天”向北,便是湖堤臥波,拱橋橫跨,情趣似蘇堤而小巧勝之。湖心有“鏡亭”翼然,“鏡亭”雖小,結構卻雅致精巧。外亭雲形,周圍石欄水榭。柱上長聯形象地描繪了這個美麗山村和小西湖的四時景色:“喜桃露春稼,荷雲夏淨,桂芬秋馥,梅雪冬妍,地僻歷俱忘,四序且憑花事告”。內亭入門處懸有“鏡亭”二字的橫額。亭壁系用大理石砌成。最足珍貴的是,亭壁鑲嵌著宋、明以來,舉凡蘇、黃、米、蔡以及文、祝、董諸家書法碑刻十八塊,正、草、隸、篆諸體俱備,镌工技術精湛,可歎觀止。

 

  西行有一石橋,名“錄官橋”。橋下水潭深碧,橋南百年古樹,連綿掩翠,約計裡許,籠罩著一半湖面和唐模村莊,“全村同在畫中居”可謂 名不虛傳了。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