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古建築園林業界人物介紹

古建築園林業界人物介紹

日期:2016/12/15 1:23:22      編輯:古建築結構

羅哲文先生介紹內容:

羅哲文先生1924年生四川宜賓人。1940年考入當時唯一的中國古建築調查研究的學術機構中國營造學社。他師從一代大師梁思成、林徽因學習古代建築研究。1946年,在中國建築研究所和清華大學建築系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他在解放戰爭時期就曾經參與編寫《全國重要文物建築簡目》,讓中國的珍貴文物免於戰火;他曾經參與我國國徽的設計;他一生萬裡奔波,為保護長城、修復長城而呼吁,他被稱為“萬裡長城第一人”;他推動、參與了我國申報世界文化、自然遺產的工作,有媒體稱他是“文物保護神”! 在我國文物界,可稱“國寶級”人物。
1950年羅哲文先生調文化部文物局,長期從事全國古建築的何護管理和調查研究工作。曾任中國文物研究所所長等職。是全國政協第六、七、八屆委員,六屆全國政協文化組副組長。現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國家文物局古建築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icomos)中國委員會副主席。半世紀以來把畢生心力獻給了祖國的古建築文物事業,對全國重大的古建築保護維修項目或自己主持設計、或參加主持方案評審數百處以上,對歷史文化名城、世界遺產工作做出了卓越貢獻。主要著作有《長城》、《中國古塔》、《中國帝王陵》、《中國佛寺》、《中華名樓》、《中國古代建築簡史》、《中國古園林》、主編《建築文化大觀》等。傳略載入多種辭書。喜好書法。在司馬台長城等眾多各勝有刻石、題字等。
羅哲文先生從事古建築六十多年,走遍中國東西南北,為民族建築的保護奔走呼喚,堅持不懈、嘔心瀝血、孜孜以求,為中國傳統建築的研究、保護、傳承、利用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謝辰生先生介紹內容:

謝辰生先生是我國文物界著名專家,曾主持起草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撰寫《中國大百科全書?文物卷》前言、第一次明確提出文物的定義。
年輕時謝老從事過為鄭振铎先生所編書籍的目錄抄寫、印刷等工作,重點參與了《中國歷史參考圖譜》、《甲午以後流入日本文物之目錄》的編輯出版。幾年的耳濡目染和親身接觸,使謝老對文物產生濃厚興趣,立志將文物工作作為終生奮斗的事業。
  1949年,他隨鄭振铎先生到國家文物局工作,建國後的主要文物法規基本是由謝老主持起草或執筆的。50多年來,謝老始終致力於文物研究工作,對文物工作的基本規律、文物保護歷史和現狀、文物宏觀管理有深刻的認識和見解。為保護文物敢於斗爭,從不計個人得失的謝老自1995年退休後仍在為保護文物不停地奔波。1999年他親赴浙江舟山定海考察,是第一批阻止定海文物破壞的專家之一;2000年他又赴新疆為西部大開發中的文物保護工作獻計獻策。
目前,謝辰生先生擔任著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委員的職務,謝老一生為文物保護奔走呼號,無怨無悔。
謝老一生致力於文物研究、管理和保護工作,在中國文物工作上辛勤耕耘幾十年、嘔心瀝血、孜孜以求,為中國的文物管理和保護工作做出突出貢獻,為中國傳統建築的保護和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鄭孝燮先生介紹內容:

鄭孝燮,字揆甫,1916年2月2日出生於奉天(今遼寧省沈陽市)。 1942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建築系。曾在蘭州、漢口等地的建築師事務所任建築師。建國後,歷任清華大學副教授,重工業部、第二機械工業部建築師、副處長,建築工程部、國家建設委員會建築師、高級建築師,中國建築學會第五、六屆常務理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第一屆常務理事,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是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1978年以來,鄭孝燮先後擔任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政府顧問團建築藝術顧問,北京市文物古跡保護委員會顧問,北京市文物保護協會顧問,中國建築學會常務理事,城市規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建築歷史與理論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文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長城學會顧問,歷史文化名城研究會顧問,中國風景園林學會顧問等職務。1980年至今先後任國家城市建設總局城市規劃局、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城市規劃局和建設部城市規劃司技術顧問;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高級技術顧問。對城市建築規劃的理論、中國古代城市建設歷史及古建築環境藝術有較深的研究。對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文物及風景資源的保護作出了貢獻。撰有《中國中小古城布局的歷史風格》等十多篇論文。
鄭孝燮,城市規劃專家,為設置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主要倡議人之一。長期以來他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致力於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的實踐、教育和科學研究。在研究探討中國城市規劃的歷史和理論、保護城市歷史風貌和文化古跡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詣。從河南、陝西的文物調查到承德避暑山莊的景觀恢復,從平遙古城申報世界遺產到對北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人們總會發現一個熟悉的身影,他就是我國著名的文物保護專家——鄭孝燮。他的健談,他的睿智,他缜密的思維,他爽朗的笑聲,讓人很難將他與近90歲的高齡聯系起來。鄭孝燮先生對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倡建及其規劃和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對古建築的研究保護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王景慧先生介紹內容:
作為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會長、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顧問、總規劃師、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古城保護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歷史文化名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同濟大學兼職教授的王景慧先生,從2001年2月經國家民委黨組正式批准,擔任會長以來,就像一只不知疲倦老黃牛,身兼數職常年奔波在民族建築保護的第一線。為提升我國的民族建築科學技術的研究水平,弘揚、繼承、保護發展中國民族建築文化,促進世界各民族建築文化的發展和交流付出了畢生的經歷。
為了表彰他在弘揚民族建築文化,推動民族建築事業發展方面所做的卓越貢獻,早在2005年5月在上海召開的“中法建築與城市發展論壇” 上榮獲了由法國駐上海總領事館頒發的法國政府“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此獎是法國政府專門為表彰,在中國古城保護的理論與規劃方面有所建樹和對中法文化交流所作出突出貢獻的各界專業人士所設立的。
王景慧會長196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後,分配到青海,而後輾轉四川,到深山溝裡建設“大三線”,文革期間又被下放到包頭鋼廠當鉗工,一年後進設計院。1981年,他被調到建設部(原國家建委),曾任城市規劃司副司長,1998年以後在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任總規劃師。長期以來在歷史文化名城及其遺產和古建築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方面,王景慧會長頗具聲望。在他的辦公室裡,12平方米左右的空間被一圈疏密有致的書架環繞,裡面盡是有關建築與歷史文化保護的書籍。
在長期的繁忙工作中,王會長還撰寫了大量的專業論著。主要著作及論文有;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理論與規劃》;《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主編);《領導干部城鄉規劃建設知識讀本》(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章節);主要論文: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政策與規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內容與方法;中國歷史城市的保護與發展;歷史街區的保護概念和方法;城市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弘揚;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層次;日本的《古都保存法》等。為現代城市發展中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遺產、民族建築文化保護發展等,留下了精彩的華章。
老骥伏枥,志在千裡,今天的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在王會長帶領下,正在全面開展民族建築、研究、保護、利用、交流、發展等方面學術研究工作,為弘揚和傳承民族建築文化的精髓努力工作。
劉天傑先生介紹內容:

劉天傑,現任河南省天傑古建園林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會員、世界傑出華商協會常務理事兼古建築商會副會長。三十年來劉天傑致力於古建藝術的研究、設計、工程實施,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經過嘔心瀝血、持之以恆的研究與實驗,發明了鋼化石雕、鋼化木雕仿古建築工藝,在我國仿古建築領域獨樹一幟。
運用鋼化石雕、鋼化木雕技藝,劉天傑研發了裝配式仿古建築小亭系列、牌樓系列、照壁系列、樓閣系列、景觀橋系列等,既加快了施工進度,又增加了建築結構的強度,且每座建築物做工精細,雕飾奇巧,普通石雕很難做到。被社會各界認識稱為“古建一絕”,被古建專家羅哲文譽為“民族之榮”。此項發明既是對傳統工藝的繼承,也是對傳統工藝的發展和創新。
1998年,劉天傑參與了中華歷史名樓鹳雀樓復建工程,該樓所有的精美雕飾均由天傑設計實施,被施工單位譽為“世之精品”、“巧奪天工”。2004年鹳雀樓工程獲得了中國建築工程最高獎-魯班獎。創業至今,在劉天傑的主持下,已開發30多個系列600多種新產品,先後榮獲縣科技成果獎7項;省級科技成果金獎3項;國家專利3項;國際發明金獎2項。
劉天傑為古建藝術的研究、設計、工程實施中不斷發展創新,做出了突出貢獻。史建華先生介紹內容:

史建華,高級工程師、高級策劃師。畢業於東南大學,1969 年起開始從事建築行業。現擔任蘇州市政協委員、滄浪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江蘇省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執行會長、蘇州市吳都學會會長、清華大學總裁同學會執行主席、蘇州科技大學客座教授、蘇州市新滄浪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等主要職務。
史建華先生熱愛民族建築事業,為傳承和保護民族建築,為蘇州古建園林在現代建築文化中的傳承,克服各種困難,堅持不懈,積極努力,為傳統建築文化的保護、利用與發展做了大量實際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993年主持蘇州市首批全國舊城改造試點工程項目的實施工作——桐芳巷小區,獲得建設部試點小區個人優秀獎。
1997年主持蘇州市首批古城改造試點工程項目的實施工作——37號街坊改造以及相應的35、36、43、44、47、48等七個街坊改造。得到多名中央和地方各級領導,以及各界人士的關注,並到現場指導。
2003年主持蘇州老房子“雙塔影園”的改造工作。改造完成後,文物界耆宿羅哲文欣然題額“吳都會館”將其作為海內外專家、學者、企業家交流民族建築文化的活動會所。
2004年主持蘇州老房子“葑湄草堂”的改造工作,獲得蘇州市政府“蘇州市首批古建築搶修保護的先進單位”獎勵,並榮獲“2004年中國建築珍品大院”獎項,並成功上市運作。
2007年主持蘇州老房子“傳德堂”的改造工作。2008年該項目獲得第二屆蘇州市文物保護優秀工程三等獎。
2004—2008年主持“姑蘇人家”項目的開發,成為蘇州最具傳統風貌和現代功能的園林式別墅。獲得兩項國家級專利;首批企業知名字號; 2008年聯合國人居署迪拜國際最佳范例(中國)推動獎。
史建華先生為蘇州古建園林的保護和傳承做了大量的工作,為將傳統建築的藝術融入現代房地產項目,做出突出貢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