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華門旁的大榕樹。已經有差不多300多歲,蒼翠依然,蔭及百多平方米
錢崗古村:檐板木雕的一部分
村中心的廣裕祠
古村的布局采用了北方村落常用的丁字街巷手法,同時也融合了嶺南傳統村落梳式布局手法
火龍果園
→廣裕祠有三進,每進之間有天井相隔,兩側回廊走道
火龍果宴
山坑螺
文/記者王敏
實習生丁雨岚
通訊員鄧嘉樂
圖/王敏
喜愛歷史,卻又逃避歷史的沉重?最好的選擇便是徜徉於小村落間,在不經意的古老遺跡中感悟悠悠歲月;最愛水果,卻有些厭倦了荔枝的甜膩?那麼不妨試試另一種夏季佳果,在火龍果淡雅的清甜中感悟不一般的風情。來從化,不用做過多的准備,一身輕裝來,遍襲古韻幽香。
a
邊走邊游
明清古村探秘
從化有許多值得一看的古民居,以至於走在那些或窄門高屋,或镬耳高牆的古村落中的時候,青石板的巷道、屋子前的老水塘、村頭的大榕樹等等地方常會飄散出故事和人物的清香,讓人想起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兒,心底不禁泛起漣漪。
點擊一:錢崗古村
錢崗古村保留有900多間建築物:明清的青磚屋、稻殼黃土夯築的民居、近代的泥磚屋和紅磚屋。因先民自北方遷徙而來,古村的布局采用了北方村落常用的丁字街巷形式,同時也融合了嶺南傳統村落梳式布局。“有多少房捨,就有多少條路”的傳聞,就是錢崗的寫照。
村中的廣裕祠坐北向南,祠內的梁構底座與徽式民居的蓮花座非常相似,是一座具明顯北方風格的建築。該祠於2003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遺產保護競賽亞太區冠軍。
點擊二:鐘樓古村
鐘樓村是目前從化發現保留最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建築多為歐陽氏族人在清鹹豐年間所建的大宅院。
古村內每家每戶的房屋布局,巷中的排水設施,都是建設者精心設計的傑作。每條巷兩側都是民居,前後毗連,由正廳、大房、小房、廚房、天井和過廊構成。最奇特的是,每一戶的兩廊相通對望,這種“守望相助”的建築形式,可方便鄰裡間互相照應。
點擊三:木棉古村
木棉村,位於從化神崗鎮。民風淳樸,於流溪河畔自成一隅,怡然自得。村中的五岳廟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據《從化文物志》記載,其建築為宋朝風格,約一千年歷史,其梁架、斗拱、柱式、出挑、開間等早期建築構件和風格做法尚存。
b
游玩點擊
賞火龍果香
從化除了荔枝園,還有許多可以觀光旅游的果園,大丘園是相當獨特的一處。大丘園農場種植最多的是仙蜜果,其實就是我們平時吃的火龍果。
嘗果———新鮮甜美,且可入馔
在果園裡吃水果,最大的好處當然是新鮮。現時從化的火龍果經過特殊改良,不僅獨創了不少新品種如紅皮紅肉、紅皮黃肉,而且甜度能達到20度。火龍果宴是這裡的招牌宴席,你可以一嘗仙蜜果咕噜肉、仙蜜花浸魚丸、清炒花苞等果肴的滋味。
火龍果的開花結果期長達半年以上,從現在起到年底都是火龍果成熟的時間,花朵和果子交替出現,令果園成為迷人的風景。火龍果花像昙花一般,夜間開放。游人可於深夜觀花,或清晨攜相機拍攝。
c
邊玩邊食
山水間
是農家菜
從化多農家佳肴。清蒸鲩魚本來是最普通不過的家常菜,但是假如它選用的是生長在流溪河山坑裡的鲩魚呢?答案是一上台便會被人哄搶一空。配魚蒸的酸菜干是當地人用芥菜自行泡制的,酸爽開胃。山坑螺個兒小,肉也不多,用紫蘇來炒分外惹味。用呂田出名的黃豆,加上清甜的山水,做出來是一道山水豆腐,兩邊煎熟了,外皮脆,中間嫩。
從化地區野菜終年不絕,品種繁多,農家菜肴裡也有它們的一份功勞。流溪滑蕨、苦筍、麻筍、野芫菜等野菜是夏令飯桌上的常客。還有五指毛桃瘦肉湯、芫荽豬肚湯、辣桑根豬骨湯等農家特色湯,既有保健功能,又各具特色。
從化人氣較旺的賓館飯店多集中在游客慣常出沒的地方,例如從化溫泉及流溪溫泉一帶,在縣城街口也有零散分布。
·旅友薦食·
浮雲:推薦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的山水白粥,廣州老師傅用同樣的米煮的粥,遠不及流溪山水煮的白粥那樣甘香可口。
重樓:中意零食的游客可到當地的流溪河林場涼果食品廠、龍豐園果子食品廠等參觀,身臨其境觀摩其腌制鹹梅的鼎盛場面。推薦流溪話梅,個大質優,選購做手信很不錯。
d
資訊加油站
行車指南:可由東風路、環市路接小北路轉入童心路、廣從公路。天河區的車友可在黃埔大道上華南快速干線(番禺等珠三角地區也可取道華南快速干線),接京珠高速公路到從化。
·推薦游線·
一:廣州———錢崗古村廣裕祠———防御史鐘公祠———街口風雲嶺森林公園水口塔———流溪河堤河濱河島公園———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三桠塘幽谷探險。
二:廣州———太平北回歸線標志塔公園———木棉古村———鄧村鄧氏宗祠———流溪河堤河濱河島公園———城郊鎮光輝村仙蜜火龍果園———松園翠溪———天醫處古碑天音亭———天湖百丈瀑———大嶺山石門國家森林公園。
(從化一日游或兩日游可由上述路線中選擇增減。)
·記者心水·
錢崗古村有很多奧秘等待你去探索。西更屋的出彩之處便在於這裡曾經安置過一塊非常珍貴的檐板。檐板畫面上的內容展現了清代中後期廣州珠江沿岸的景象:珠江行船、天字碼頭、城樓商館、村莊市井……現在的木雕圖已經是復制品,真品已經送到市文化博物館。在這幅風俗木雕《廣州江城圖》前細細流連,還能琢磨出當時廣州不同社會階層的生活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