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歲宣城惠濟古橋或被拆除
日期:2016/12/14 11:59:18   編輯:古代建築四百多年前的糯米稀和木樁
今年已經66歲的鄭先生就是附近五星鄉慶豐村東橋組的居民,他從小就在橋邊長大。“小時候這座橋還在使用,是從雙橋方向進城的必經之路,那時候還是石板橋面。”鄭先生告訴記者五六十年代的時候,每到夏天的傍晚,橋面上都會非常的熱鬧。“那時候城裡人傍晚都會到這裡散步,橋下有人游泳,橋面上有人納涼,可熱鬧了。等到入了夜,我們這些住在附近的小孩拿張席子就直接睡在橋上,橋面上風大、蚊子少還挺涼快”得知這座橋可能會拆除,鄭先生坦言自己的心裡有些失落。“從小就在橋邊長大,如果真的有一天拆了,實在有點可惜。”
記者在采訪的過程中,還遇到了住在橋邊的李大爺,今年已經91歲的李大爺和這座橋一起經歷了抗日戰爭那個烽火四起的年代。“這座橋在1937年和1943年曾經兩次被我們中國軍隊炸斷,目的就是為了延緩日本人推進的速度。炸橋之前,橋正中間券頂的位置,還可以看到惠濟橋三個大字。”李大爺告訴記者,占領宣城後,日軍強征附近的村民勞力,對古橋進行了修復。“現在橋面上用鋼軌連接的那個部分就是那時候日軍修橋留下的。聽說兩次炸橋都是駐扎在新田那邊的國民黨軍隊派人在深夜炸的。”
是宣州區境內最大的古橋
“這是一座建於明代的九拱石橋,也是皖南地區最大的石拱橋之一,長度僅次於歙縣太平橋和旌德三溪橋。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據市文物局一位專家介紹,這座明代古橋在明代隆慶年間完成建造,花費了一萬兩白銀,動用民工勞力數十萬人歷時近兩年才建成。在明代萬歷年間和清代的康熙、乾隆和嘉慶、道光年間都進行了維修。這座橋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被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點,去年又被公布為保護性建築。“因為古橋規模巨大,而且因為涉及到河岸護坡很難維持原貌,最好的方式就是采取原地保護。”
記者隨後到市規劃局了解到,之前他們已經發函征求過文物部門的意見,文物部門也提出了對古橋原地保護的意見,他們及時將文物部門的意見轉給了工程業主單位。
對於古橋的存留,不少市民也紛紛表達了希望能夠保留古橋遺址的想法,一位市民表示“能夠反映古宣城悠久歷史的,只剩下幾座古塔和古橋了,贊成保留東溪橋,哪怕只是座殘橋。”更多的市民則表示希望可以“留下來,給宣城一點紀念!”還有市民呼吁,既然橋身上留下了抗戰的痕跡,不如干脆做成一處紅色經典,紀念那個烽火峥嵘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