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遼寧清代古宅被拆 是對文化的漠視

遼寧清代古宅被拆 是對文化的漠視

日期:2016/12/14 11:56:18      編輯:古代建築
    人字形的屋頂,青磚灰瓦,木制門窗,牆角精美的浮雕……隨著轟然一聲巨響,這處有著近300年歷史的清代民宅的屋頂被挑落,市民及業內人士紛紛感到惋惜,勸阻施工隊暫緩拆遷,希望能夠保留下這處凌源市唯一的清代古民宅。當地文管部門實地考察後結合縣志等材料得出結論:不是名人故居,沒有保存價值。(9月23日《遼沈晚報》)

    什麼是歷史?什麼是文化?怎麼能因為一句“不是名人故居”,就可以隨意拆遷?此事一經報道,引起當地市民和網民廣泛熱議,都建議保留古宅。五千年的文明古國,隨著時代的變遷,古建築越來越少,鋼筋水泥的建築越來越多。等到我們把古建築拆盡的那一天,我們拿什麼來向我們的小孩訴說我們的文明、我們的歷史?誰也不會對自己無法觸及的事情產生深刻的情感和美好的回憶。好多古建築被保護不善,在風雨中飄搖,淹沒在街巷,被拆遷了也無人知曉。

    建築是一個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對古建築的保護不力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文化工作者的短視、不專業和不用心。現存的古建築好多伫立在相對偏僻的位置,需要多做工科、多下功夫區了解。不要再以“此前的調查並為發現姜氏族譜…,所以得出姜家大院並無包村價值的結論”。希望我們的文化部門用更專業、更負責任的態度來對待我們的歷史,畢竟因為你們一個錯誤的決定,擁有幾百年歷史的建築從此將不復存在,你們是歷史的保護著、傳承者。

    防止過猶不及,要警惕過度修復。類似的事情剛剛發生過,被稱為“最美野長城”的遼寧省綏中縣小河口長城,在修繕後被“抹平”,完全看不出長城的樣子,變成一堵晚宴的“白灰牆”。不要讓“保護性修復”變成“毀壞性修復”,嚴重損害了古建築的完整性和真實性。官員們不要因為政績,向往自己的了履歷上“增光添彩”,就不負責任的拆除或修復古建築,毀掉的可能是我們的文化。

    嚴格看管,避免流失。凌源市文管所表示將最大限度地保存現有老宅的部分,對破壞的比較嚴重的地方爭取留下比較有代表性的磚瓦,雕刻的精美的石墩牆磚等嚴格看管,避免流失。以前有發生過當地不良官員或者老百姓私自拿走這些精美的磚瓦、石墩,導致古建築被“搬空”。要嚴格防止這種現象發生,不要因為一己之私鑄成錯誤。保護古建築就是保護中華文明。不要因為文化工作者的短視和不專業毀掉我們的文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