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口古鎮 走走侗人“風雨橋”
日期:2016/12/15 23:03:19   編輯:古代建築
良口古鎮
乘船的好處就是每個出門行腳辦貨的人都可以帶上更多的東西回家,這點汽車是很難辦到的,即使可以,司機收的錢必定不會少。更何況在三江縣,多數侗族人是依水而居的。
老堡街上的店鋪在下午班船減少的時候漸漸沒了生意,陸續關門。碼頭上代為招募赴東北某林場伐木工的小飯館還在陰雨天裡堅持營業,我向店家打聽鎮上是否有住處或是還有沒有船去良口。他頭也不抬地擺弄著手機答道,沒有住處,去良口的船倒是可以幫你找。心裡有了底,轉身出去在碼頭上站了許久,幾個碼頭上工作的人知道我想乘船去良口,都過來搭讪,開出的價格好像被統一過,貴得有些離譜。只好回到小飯店裡找中年男人,他冷笑下打了幾個電話後要我等在那裡。
風越來越大,一個穿著發黃綠軍褂子的干瘦老頭兒引著我走入通向碼頭的深巷中。水邊,他掀開一塊油布,下面露出的是一條我覺得一腳就能蹬碎的小舟。老頭兒指著那船說,請上船。我有些遲疑,他憨笑著安慰我,放心吧,我是這江裡的人,有我在,船和水都吃不掉你。
船後的小馬達突突響起來,巴掌大的小船載著我駛向寬闊的兩江河口。因為風大,小船在江中搖擺不定。我緊緊抱著相機包回頭向他吼道,我會水,江水吃不掉我,可我的家當被它吃掉可不行,先回吧。老頭兒還是憨憨地笑著說,吃不掉,吃不掉,過了這兩江口就沒風啦。小船跳著舞擺過寬闊的江口,轉過一道山灣果然變得風平浪靜。遠處烏雲間露出一道豁口,陽光直射而下。我的心情平靜許多,仰頭看遠處那風景。老頭兒很得意他剛剛的道理,興致勃勃給我講解起他自己發明的竹竿舵,竹竿往前推船向左行,竹竿往後拉船向右行。還示意我來掌舵,我接過竹竿不等玩上兩下,小船熄火了。老頭兒摸著腦袋說,沒油啦。接著便從腳下的船艙中拿出礦泉水瓶裝著的半瓶柴油灌進油箱。一邊灌一邊憨笑著說,輸液,給它輸液就有力氣走路。
雖然我很質疑那半瓶子柴油能否帶我再走40分鐘到良口鎮,但後來發現這樣的擔心完全是多余的。老頭兒和我在岸邊握手告別,拿著50元船費一溜煙跑去鎮上買柴油。臨走撇下一句話,歡迎下次光臨。
良口鎮在江的左岸,是個很大的侗族鄉鎮。因為沒有通公路,往來於此的人們都是靠渡船和班船出入。聽來過這裡多次的朋友講,古鎮二三十年都沒有太多變化。良口碼頭邊沿江有十幾棵大榕樹,繁茂的枝杈遮天蔽日地將碼頭上的兩條街道罩在它們龐大的身軀之下。順著街道往上走,兩旁是各式各樣的小店鋪。與經濟發達的城鎮不同,這裡的店鋪多是經營當地人必需的生活用品,從雞鴨魚肉到竹編、漁網、草帽、鳥籠和侗族人日常穿戴的民族服飾。良口鎮很大,但能夠提供住宿的只有鎮上一家小旅店。
良口侗寨由數條老街串接在一起,房屋和吊腳樓像是一個肌體內成長出的枝杈相通相存。鎮上的小廣場與我見到的許多形象工程完全不同。它由老戲台、籃球場和吊腳樓組合而成。恰到好處地融進當地山水民居的風情當中,一點也不突兀。黃昏時,良口中學的學生和鄉鎮裡的居民們匯聚到小廣場上,形成了傍晚繁榮的小鎮景觀。每每走過廣場或是停下來休息,總會被成群的小孩子團團圍住,問這問那或是拉過去扔幾下籃球。在鎮上吃飯是件要緊事,鎮上只有在碼頭上才有兩家飯鋪,但都不提供晚餐。鎮內還有兩家大些的飯館,桌椅板凳廚師伙夫俱全,可偏偏不是為出門在外的人而設,只為鎮上和四裡八鄉舉辦紅白喜事時做壩壩筵席而服務。我餓著肚子和飯館的人商量可不可以為我做一頓飯,當頭的主人倒是熱情,破天荒地在傍晚燒起大柴鍋為我煮了三菜一湯。
良口最有意思的是這裡的鳥市,每天都會有來自周圍寨的瑤、苗、侗族人,把捉來的畫眉鳥拿到這裡賣,到處可以看到各式各樣服裝的男人,一手拿著煙袋鍋子一手提著鳥籠子在街上轉悠,或是三五成群蹲在街邊觀賞,討價還價,那表情非常的投入和陶醉。
獨峒 ——風雨橋
廊橋在廣西的三江被稱為風雨橋,是侗族村寨最著名的標志建築,這種全木制作不用一個鐵釘的木結構橋梁,是中國傳統榫卯結構橋梁的集中體現。在廣西三江最著名的是程陽的永濟橋,它的規模、造橋工藝都是三江的風雨橋之最,已經被世人所熟知和稱道。但在三江的侗族居住區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風雨橋散落鄉間,不太為人所知道。十多年前一次到三江的獨峒鄉一帶寫生,在車上曾經恍然看到過路邊的河流上不時有風雨橋從車窗旁飄過,由於是乘坐班車,不能隨時下車,就這樣與那些風雨橋擦肩而過。
這次前往獨峒正好趕上旱年,去往獨峒的盤山公路像蛇一樣纏繞在黃綠色的山腰上。車子在山路上轉來轉去,用了近1個小時才爬到山頂,人早已被搖晃得昏昏沉沉。到達獨峒已經是傍晚,春日的暖陽照著這個三省交匯處的廣西偏遠鄉鎮,黑灰色的瓦頂被罩上一層金黃色。獨峒鄉山坡上的牙寨鼓樓橋也被夕陽照耀著,陽光從木柱間透射而過。從鼓樓橋寬大通透的窗戶望出去,山下炊煙袅袅的獨峒和遠山如一幅巨大的畫作一般,村寨裡得孩子們歡快地在鼓樓橋前鵝卵石鋪成的空地上玩耍、歡笑。
已經有50歲的牙寨鼓樓橋建在獨峒鄉旁邊的小山坡上,橋體歷經風雨,至今保存良好。 這是一個沒有建在河流上的風雨橋,這一點比較獨特,橋邊小賣部的楊姓侗族夫妻說:這座橋是區分下面寨子和牙寨的分界線。在我看來這座鼓樓橋看起來更像一個觀景台,一個牙寨村的觀景台,橋的寬闊的長廊窗戶正對著山下的獨峒,居高臨下遠山、山下的寨子盡收眼底,非常漂亮,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當時修建這座橋的人的良苦用心。
從獨峒到巴團時又是大半天的路程。剛下車,就聽到蘆笙的聲音,彌漫在吊腳樓組成的寨子裡。真是感覺到了侗鄉。寨子依山建在兩條山脈間的峽谷裡,峽谷裡是清清的苗江河,河床很寬到處是山洪沖來的鵝卵石,平常流水只有4米多寬,河水常年不斷,滋養著寨子裡的侗人。
沿河往北走約100米就到了風雨橋,當地稱巴團人畜分離橋。這座橋建於1910年,比程陽橋還要早10年。這座橋最獨特的地方在於它是三江侗鄉中唯一具有人畜分開走功能的風雨橋。人行的橋面較寬,高出牲畜行的橋面半米多。牲畜行的較窄,只有不到2米寬,兩條道之間用木板隔開,這樣使人行的橋面很干淨,避免了牲畜糞便落在橋上。除了牛、羊等家畜通過之外,侗族村民挑著重物及有氣味物體時,也自覺走下面的橋體,以減少對上面橋面的重壓和破壞。
順著橋欄西面各有一排的木板做成的連著橋體的木凳,便於行人小坐休息,橋的一面還有一處專門設計用來放小孩的區域。木柱和木欄桿圍著,孩子在裡面出不來,沒有危險,大人可坐在旁邊聊天,猶如現代城市裡肯德基、麥當勞專門留出的兒童玩耍區一樣。
旱季裡橋下的苗江只剩下接近山溪一樣很少的水在流淌,大面積的河灘已露出。河灘裡的鵝卵石被河水打磨得圓滾滾,在日光得照射下散發著柔和得亮光。遠去還有水車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音,把一桶桶水舀出來倒在頂端的竹筒裡,再從竹筒流進河邊的水田中,稻谷雖然已經收割,但田裡養了不少的魚,在水中游來游去。坐在風雨橋上那磨得發亮的木凳子上,目光順著橋上的巨大木柱一直延續到橋的盡頭。這樣美麗的橋在建造時竟然沒有用一顆鐵釘,在風雨洪水中經歷了10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