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安徽黃山市呈坎古鎮

安徽黃山市呈坎古鎮

日期:2016/12/15 22:29:20      編輯:古代建築

 中國現今保存最古老的村落易經·八卦第一村呈坎

    


    擁有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二十二處的千年古村——呈坎,始建於東漢三國時期,距今已有近一千八百年的歷史,早在宋代被理學家朱熹譽為“呈坎雙賢裡、江南第一村”。她座落在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距黃山市中心市區27公裡,205國道3公裡,黃山風景區45公裡。旅游交通十分便捷。

    呈坎原名龍溪,後改名為呈坎。蓋地仰曰“呈”,窪下曰“坎”,整個村落按《易經》、“陰(坎),陽(呈),二氣統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風水理論選址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宮。在村落建設上,呈坎八卦村按先天八卦圖主四卦布局形成:東為“乾”(天)、西為“坤”(地)、南為“離”(火)、北為“坎”(水),诠釋了水火相克生萬物、天地容萬物的先哲理論。同時古老的龍溪河宛如玉帶,呈“S”形穿村而過,形成陰陽魚的分界線;村落周邊大環境矗立著八座大山,自然形成了八卦的八個方位,共同構成了天然八卦布局。人文八卦與天然八卦融合的巧妙布局,使呈坎八卦村成為中國古村落建設史上的一大奇跡。

    呈坎八卦村歷來被視為徽州的風水寶地,成為前人探索發現生命玄奧、感悟預測人生未來先哲聖言的神秘地帶。深奧的“易經八卦風水”之說,與人類生存環境、社會和諧、村落民居建設神秘的維系在一起。因而呈坎八卦村英才輩出,千余年來湧現出一大批高官、隱土、高僧、巨賈、詩人、畫家、史學家、醫學家、制墨家、教育家、軍事家、自然學家。

    呈坎八卦村是全國獨一無二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至今完整保存著宋、元、明等朝代具有很高歷史研究價值的古建築群體。這裡的古建築匯集了徽派不同風格的亭、台、樓、閣、橋、井、祠、社及民居,精湛的工藝及巧奪天工的石雕、磚雕、木雕,把古、大、美、雅的徽派建築藝術體現的淋漓盡致,為古徽之最。分別於1996年和2001年二次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當今被稱為“一村雙國寶、江南第一村”。

    呈坎八卦村四面皆山,山氣茂盛。東面靈金山,東南下結山、豐山,西南倚龍盤山,馬鞍山,西靠鯉王山、葛山、北有長春山。龍山自西北向南延伸,山勢尤如萬馬奔騰,湧至龍盤,則一馬平川,使整個環境構成“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之態勢。山多則水多。氵眾川河是呈坎的主要河流,全長19公裡,流域面積45.58平方公裡,屬新安江三級支流。它從龍山與長春山之間進入呈坎盆地,向南匯入豐樂河而後東注新安江支流練江。除川河外,呈坎一帶溪澗縱橫:村北有西邊坑(又名柿坑)、環裡坑;東面有東邊坑;東南有東山坑;西邊有窯坑、棚坑,還有一些無名小溪。俯瞰呈坎,氵眾川河與眾多溪澗如群龍匯聚,故呈坎有“九龍戲珠”之謂。呈坎古名“龍溪”,又名“氵眾川”,即由此而來。

    宋、元、明、清以來,呈坎是南京、蕪湖與江西的官道樞紐。從浮梁、婺遠走黟縣經休寧,過潛口越佛子嶺到呈坎,再走許村越箬嶺過旌德,可達蕪湖、南京。直至今日,在許村西沙塍大路旁仍幸存一塊上刻“下至甫田、富,上往呈坎、休寧”的路碑。

    呈坎這個神秘的徽派古村落,是羅氏先祖審慎選址、周密規劃、精心實施、嚴格管理的結晶,是我國古村落規劃史上不可多得的范例。從總體上看,呈坎八卦村完整保留了羅盤八卦式的特殊格局,左宗、右社的典型模式。它還完整的保留了宋、元、明、清等歷代的古建築150多處,明代所建的堤壩、橋梁、水圳等古代水利工程,以及獨具特色的村落街巷系統。更主要的,呈坎保有數量眾多、分布集中、類型豐富、文物價值甚高的明代建築群。如果說,黟縣西遞是清代民居博物館,那麼呈坎就是當之無愧的明代民居博物館。

    呈坎原是大片蘆葦灘,氵眾川河經蘆葦灘南流。呈坎的先民是東漢三國時期呂、金、孫三姓,定居與蘆葦灘的南部。現在依然保存有呂家井、金家井、皇冠前、孫家巷等遺跡。唐朝末年,江西南昌柏林羅氏文昌偕堂兄秋隱至此,看中了呈坎這塊山水環繞、五峰拱托、百世不遷之地,兄弟倆就徙居於此,以避亂世。羅姓初遷時,文昌公定居於呈坎盆地的東南部(稱上溪東、下溪東),為前羅族始祖;秋隱公定居於盆地的西部(稱後崗),為後羅族始祖。故呈坎有前羅、後羅之謂。

    隨著羅姓興旺,人口的增多,原先的住地不足以容納。到了南末,前羅第七世祖羅天錫方始填灘建宅。至明初,呈坎村已初具規模。為適應發展之需,呈坎村在明弘治年間經歷了一次大規模的的改造,村落由此得到改善整合。

    徽州村落的形成,除地理環境、風水追求等因素外,宗族意識是主要支配力量。從呈坎古村落的形態看,前羅家廟、後羅家廟、羅東舒祠、前羅長春社等是村落的核心,居首要地位。住宅則是環繞這一核心進行組合。羅氏自唐末由江西遷以來,按羅盤八卦式對村落進行大規模的改造、組合,並突出左宗(即在村左建家廟宗祠)右社(即在村右建祭祀土地神的社屋),將村莊定位於藏風聚氣的最佳位置。整個村莊坐西向東,以避肅殺之氣,迎春陽之和。

    在村落的具體布局上,呈坎三街九十九巷兩水圳,是其他村落所沒有的格局。呈坎俗稱“前面河、中間圳、後面溝。”兩條水圳將河水引入村中,街街巷巷有水溝,門前有水不息地流過,既方便了村民的日常生活,還有消防上的考慮,更形象地傳達了“聚水如聚財、納四水於村中”的傳統文化內涵,以示財源茂盛、源遠流長。在村南兩條水圳交匯處建有水碓。氵眾川河兩岸築石壩保護村莊和農田。壩西的龍山上,有明萬歷間前羅22世祖羅小華建的龍山廟。在南面下結山咀和龍盤咀之間築家河兩堤。在夾河兩堤上端,前羅族19世祖羅彌達於明弘歷年間建有當時江南最大的石拱橋---“隆興橋”。橋北頭建有都天廟(奉唐朝睢陽太守許遠)。橋南頭左側下結山咀,後羅族23世祖羅必端於明嘉靖年間依山面水建隆興觀(俗稱上觀)。在夾河兩堤的下端,前羅族19世祖羅彌四於明弘治年間建有樂濟橋,為當時江南少有的廊石橋。橋西頭不遠,前羅族22世祖羅應鶴於明萬歷間為其父羅灌宗建有一座石坊。在龍盤山咀的曠坦上,前、後羅族於明嘉靖間建有女貞觀(俗稱下觀),觀內建有文昌閣、大聖堂、太子殿、關帝廟、藏經閣、曠如亭、文會館等。從長春社右側至都天廟後即為便溢灘,前羅族28世祖羅廷梅(清乾隆間翰林院庶吉士)於嘉慶年間建有上下花園,又在夾河兩堤上廣植梅花。全村千余丈街道,由前羅族20世祖羅震孫於弘治年間全部鋪上花崗巖石板。在一個村落中完成這樣大規模的營造活動,徽商經濟實力於文化素養可見一斑。

    呈坎古有八景:永興甘泉、朱村曙色、靈金燈觀、眾峰凝翠、裡池魚化、道院仙升、天都雪霁、山寺曉鐘。這些都是村落的點綴,從中也不難看出,在經典的徽州古村落中,村莊與山水融為一體,人居與自然和偕統一的優美意境。

    歲月的流失與人為的摧殘使呈坎古建築遭到嚴重破壞。但古徽州其他村落相比,這裡保存了很多的建築遺產(其中明及明以前建築40余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處(共22座古建築),其中尤以羅東舒祠(寶綸閣)堪稱傑構。



    呈坎八卦村前、後羅族祠堂始建於明代中葉。此時正是羅族官宦、商賈等名人輩出的鼎盛時期。家族的興旺激起人們對祖先的敬仰,不僅文昌、秋隱兩公後裔分別於明弘治戊午(1498年)建起前、後羅總祠,各支內部和小分支也紛紛建立支祠。據粗略統計,前、後羅族共有祠堂20多座,可見宗族之旺、祠宇之盛!

    羅東舒祠全稱為“貞靖羅東舒先生祠”,座落在呈坎村北首,坐西向東,面靈金山,臨氵眾川河,俗稱新祠堂(因前羅族家廟俗稱老祠堂)、貞靖祠,系前羅一支祠。祠堂占地五畝余,內面寬26.5米--29.6米、長79米、建築面積3300余平方米。北側有廚房、雜院,南側有女祠。整個祠堂四進四院,氣勢恢宏。

    羅東舒祠是前羅十三世祖羅東舒的後裔為祀羅東舒所建。羅東舒名榮祖,字仁甫,好東舒,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學者.據前羅族宗譜記載:“自小穎異,以才俊稱,文章鳴世,長隱居,義不仕元,惟耕讀是業,署所居為樂堂,式甘心泉石,以一善字持身,其教子孫,欲其家傳世守,寶而勿失,修族譜,收族屬,凡先世墓逐一稽考,後代親疏續其支派宗族,皆德其仁......有黃魯直之才,歐陽永叔之賢。元皇慶丑(公元1313年)謝廷蘭稱其與淵明同調,登嘯自高,良有以也。”羅氏後裔對他如孔子,羅東舒祠中的甬道、左右丹墀、兩廂、露台(拜台),加上精刻的青石欄板及後寢十一開間等,均為民間祠堂所罕有。

    東舒祠始建於明代嘉靖間,系二十一世祖羅潔宗(公元1494--1553年)主持首創。原先只是一個三開間宗廟式的平房,1542年遇事中辍,因循垂70年。延至萬歷間二十二世祖羅應鶴(公元1540--1630年,隆慶進士,都查院右佥都御市史,诰封嘉儀大夫、戶部侍郎,享受開府儀同三司的殊榮)有感於仕途的險惡,中年致仕返鄉,與壬子(公元1612年)秋主持續建東舒祠,將原來的東舒祠作為全祠的主要部分---後寢,木結構未動,改三道階梯上堂。工程由二十三祖羅邦耀(公元1546---1628年)綜理監督,歷經五載於丙辰(公元1616年)底落成。祠堂全部竣工後,後寢反為中進大堂遮蔽,有失對祖宗的尊敬。為此二十三世羅人忠(公元1572--1638年)主持在後寢屋頂加蓋一閣,使整個祠堂形成後高前低的格局,更顯氣勢巍峨。

    祠堂頭門為棂星門,寬26.5米,為五間牌坊式木制黑柵欄門。間隔處6根立腳方石柱高過瓦頂1.2米,上刻精致的雲紋,頂部各立一只石雕異獸“朝天吼”.為五間牌坊式木制黑柵欄門。間隔處6根立腳方石柱高過瓦頂1.2米,上刻精致的雲紋,頂部各立一只石雕異獸“朝天吼”。五間瓦頂花雕水磨青磚坐上有12只磚雕異獸“嘯天犬”,脊南北兩端各置一只“哺雞獸”。每根石柱前後各襯一塊上弧形、下長形的夾耳石。檐內外是12個6鋪作如意斗拱和挑檐枋。

    過棂星門,中為甬道,左右天井兩側靠牆各置一個廨亭(碑亭),亭內有碑,刻有祠堂記和建祠考工記。

    過甬道是寬敞的前7間後5開間的第二道門,是儀門。草架硬山頂,縱深10.3米,開間26.5米,脊高9.5米。前方8根立腳方石柱。門分三間,中門非大事不開啟,平時僅開左、右邊門供進出,中門兩側有抱鼓石分列,下有上馬石一對。左右門兩側是兩庑,中門上懸“貞靖羅東舒先生祠”橫匾,原為明代萬歷年間大司馬泰和郭子璋題書。

    過中門是一條長16米,寬4.77米的甬道。過甬道上二級台階是一個68平方米的露台。甬道兩側是左右丹墀中原有銀桂、月月桂、紫荊、碧桃、綠萼梅等古樹8株,現僅存左邊丹墀一株四百余年的銀桂,被譽為“江南第一桂”。丹墀兩側是左右兩廂,各5開間,進深4米,脊高7.5米,是擺放祭器和雜物之所。右廂今陳列有幸存的羅氏古匾額20余塊。兩廂廊前和拜台前用38塊雕刻精美的青石欄板固定。甬道是行大禮的通道,非尊長不得亂行,平時一律由兩廂廊出入。

    沿兩庑依兩廂廊,或由甬道上拜台,進入寬敞龐大的五間大廳,即為享堂。堂縱深21.6米,開闊25.83米,脊高13.6米,草架硬山頂,柱、梁均為兩人合抱的粗木。正間格子門上防,原懸掛一塊由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為羅應鶴題書的藍底黑字“大司徒”橫匾。大堂檐上正脊高聳,瓦頂部三路雕花水磨青磚坐脊,脊南北兩端各置一只鳌魚。大堂後以門隔開為前後堂,門代替屏門,為後寢的照廊,以示尊嚴。屏門上枋懸掛董其昌題書的“彝倫攸敘”金字橫匾,字徑約1米見方,堪稱古匾之最。兩側板壁掛有羅應鶴制定的“八大宗儀”,以傳教子孫。大堂是該祠子孫祭拜祖先、執行族規、舉行慶典、宴請功名成就者之所,昔日各間梁上遍掛匾額,氣氛莊嚴肅穆,氣魄恢宏軒敞。

    由大堂進入後天井,分左、中、右三條甬道各7台階進入後寢。後寢崇閣兩層,巍峨高起16余米,進深10米,開句29.6米,中為正堂,左昭右穆,由三個3開間加兩個樓梯間計11開間組成,為民間詞堂所罕見。後寢走廊前10根立腳方石柱一字排開,石柱四面向內凹進,柱基石為16角形。走廊前治和三道台階兩邊用26塊青石板築成護欄。板上精刻各種圖案,筆觸細膩,疏密有致。屋面穹圓形,檐角、梁斗拱、梁頭、柱、平盤斗等構件均雕有各種精致的雲紋、花卉圖案,令人目不暇接。梁柱和額坊上的木構彩畫吸收了波斯、阿拉伯等國的幾何工藝圖案,形成具有江南特色的“包袱錦”圖案,精美典雅,無一雷同,至今仍錦艷如初,令人稱其叫絕。

    攀上左右各32級木樓梯上樓,樓上也是11開間,12柱並列。屋頂閣柵外露,外襯雕花水磨青磚。屋脊南北兩端各置一只哺雞獸。憑欄而望,對面大堂頂部青瓦鱗次栉比、苔藓斑駁,遠山近水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閣樓以珍藏歷代聖旨、黃榜、浩封等恩論,故名“寶綸閣”,此閣特請徽州名孝子吳士鴻題“寶綸閣”橫匾,以崇孝恩。

    東舒祠融古、雅、大、美於一體,洋洋乎大有世族之風,是徽派古典建築藝苑中的一朵奇葩。

    在封建社會等級森嚴、尊卑分明的情況下,呈坎羅氏對祖妣的孝道甚為重視。在明代弘治戊年(公元1498年)起,前羅族始建宗祠時在祠堂內南側就設置女祠,後羅族宗祠及東舒祠內也都設置女祠。只是這些女祠的朝向為坐東向西,同男祠正好相反。

    延至清乾隆年間,前羅28世祖羅廷梅特建了一個祠堂,名為“一善祠”。該詞坐落在前羅家廟南例,是為祭祀前羅16世祖羅士元而建的一個支祠。這是前羅一支“人丁旺,財力盛,官運亨”的支脈,各方面均占前羅四分之三。羅廷梅為祖先羅士元建祠,於大廳檐下高懸藍底金字“一善流芳”四字橫匾,故名“一善祠”。“一善祠”後寢和女祠至今保存完好。女祠長17.55米,寬9.25米,分上下兩進,中間是天井。其建法是打破常規與男祠並行(即坐西向東),這與明代女祠坐東向西的建法根本不同,在民間祠堂建築史上實屬罕見。

    呈坎作為文化古村,在南宋就已聞名。南宋大儒朱喜曾譽之為“呈坎雙賢裡,江南第一村”。說到朱熹為呈坎題聯,其中還有一段淵源。

    關於朱熹的祖居地,人們只知道在徽州篁墩,遷居婺源,後又遷建陽,卻又不知道古村呈坎的朱村亦是朱熹的祖居之地。據呈坎《羅氏宗譜》記載,南宋乾隆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在杭州與呈坎羅願相遇。羅願請朱熹為《羅氏宗譜》作序,朱熹欣然應允。朱熹在羅氏族譜序言之後寫道:“熹即筆敘譜首而歸之。存齋諧予再拜曰:‘荷契兄不鄙,非但教願且垂教後人,此意曷敢當!家君熟視之曰:此真聖賢心也,外錄諸家藏卷冊,誠百世有益之器也。’存齋又謂曰:‘兄之先世在婺源,既知之矣。而先世之先所出何在?’熹曰:‘予傳聞在歙通德鄉之朱村,與祝外祖家不甚相遠,又復遷婺耳!先君以宦寓建陽,遂家焉。然春露秋霜之感,上世之情,未嘗不以祖源為念也。’存齋又曰:‘通德朱村有考乎?’熹存思不能應。存齋曰:‘通德鄉者,古今為吾世居之地,朱村為近鄰,至今猶雲朱村雲雲,無異者。’熹乃下拜曰:‘然則,熹與畏弟裡閏人也,使人醒然交泣下!’是夜留宿劇論,比曉又訂後會,今並書此俟之。雖然,官途逆旅,蹤跡無常,道義之情,自爾難盡,熹又識。”故族譜序言後熹又署名“同裡朱熹”。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羅氏宗譜》所載“呈坎八景”,其第二景為“朱村曙色”,注釋為“朱村為晦庵先生世之所居,其家既遷,村猶襲其姓。每東日始出,湛露斯冷之際,曉光披豁,覺余瑞猶存。”還載有曹時、顧英二位當時名詩人的贊景詩句。曹時之詩贊曰:“見說賢基肇此鄉,至今村落姓猶香。絕膦一片東方白,千載人瞻道德光。”



    顧英之詩贊曰:“朱家結屋此山端,三百年來往自安。漏足月殘雞唱後,蒼茫煙樹曉光寒。”

    前羅,《宗譜》載有,《羅始祖朱氏祖妣墓紀》,詳細記載了朱氏先世之由來,並敘及朱氏與羅始祖的聯姻情況:“……後徙居吳郡並歙篁墩、呈坎。唐末古潦為陶雅偏將,以兵戍婺源,後因家遷婺源,香由其在呈坎,今名朱村,生女嫁歸羅文昌。”昌自豫章柏林,唐末徙居歙呈坎,而配朱氏,呈坎羅氏之始祖妣也……”

    呈坎朱村由來以久。朱氏遷走以後,至清末民初,只剩三、四十戶人家然村中一直保存有一幢社屋,名“朱村大社”,直至80年代初才被村民小組轉讓給村民改建成住房。

    朱熹與羅頌、羅願兄弟是摯友,稱他倆有“經緯之才”,是羅氏“雙峙名賢”,並特書“呈坎雙賢裡,江南第一村”之聯語以贊之。

    徽州是程朱理學的發祥地,一貫興文重教,故而私塾、書院、府庠、縣庠林立,讀書之風盛行。呈坎《羅氏宗譜》有“織讀之聲不絕於耳”、“三世不讀書,歸於小人也”之記載。呈坎千百年來興旺發達,代代人才濟濟,與重視教育密不可分。

    呈坎八卦村自宋以來九百年間,士、農、工、商、學代代人才濟濟,層出不窮,湧現出一大批高官、隱士、巨賈、名道、高僧、史家、詩人、書畫家、制墨家、實業家、教育家、醫學家、自然科學家,共約三百余人。《新安志》載明代(1368---1644年)276年間,呈坎羅氏官至主簿以上者達110余人。僅羅應鶴一支十代仕途榮華,就可略窺一斑。其中:

    羅汝楫(1089---1154年),字彥濟,號湛室老人。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進士,為郴州教授。紹興(公元1131---1162年)中,任殿中侍御史,阿附秦桧,與中丞何鑄交章論岳飛罪。又劾黜岳飛舊幕及大理寺欲輕判岳飛者數人,又淪罷鎮江知府劉子羽。累官吏部尚書、龍圖閣學士知嚴州。卒封新安開國侯,贈少師開府儀同三司。著有《東山稿》40卷。名垂宋史。《中國名人大辭典》、新編《歙縣志》、新編《安徽人物大辭典》有載。

    羅願(1136---1184年),字端良,號存齋。汝楫子。蔭補承務郎。宋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進士,歷任鄱陽知縣、贛州通判、鄂州知事,人稱羅鄂州。精博物之學,長於考證。文章精煉醇雅,有秦漢古文之風。所撰《新安志》10卷,體例完備,章法嚴密,捨取並合隨主旨而定,尤詳物產。提出編纂地方志要注重民生,為後世學者重視。著有《爾雅翼》20卷、《鄂州小集》7卷。

    羅頌,字端規。以父汝楫蔭授郢州知州。獄無冤滯,號羅佛子。卒於官。著有《狷庵集》。

    羅小華,名龍章,號含章。以號行。所制之墨堅如石,紋如犀,黑如漆。能詩文,精鑒古。官中書捨人。與方於魯、程君房並稱為明代制墨三大家。《中國人名大辭典》、民國《歙縣志》、新編《歙縣志》、新編《安徽人物大辭典》有載。

    羅聘(1733----1799年),字遁夫,號兩峰,又號金牛山人、花之寺僧、衣雲道人、蓼洲泛父等。“揚州八怪”之一。後遷居揚州,為金農入室弟子。終生布衣。生平好游歷,足跡遍及越、楚、齊、豫、燕、趙等地。人物、佛像、山水、花卉、蔬果、梅竹無不能畫。所作佛像奇而不詭,尤工畫鬼。筆調奇特,風格自創。所畫《冬心先生蕉蔭午睡圖》、《藥根和尚像》、《丁敬像》、有“描來影欲飛”之譽。所畫《息趣圖》8幅,更是別出心裁,名重一時。

    羅永符,字子信。清乾隆間進士,選庶吉士。善讀書,通經史,工詩古文。《中國人名大辭典》、民國《歙縣志》、新編《安徽人物大辭典》有載。《中國人名大辭典》共載古代名人4萬余名,其中呈坎5人。八十年代有人作過統計,按比例算,全國平均2.5萬人才有1人,徽州平均則是1.8萬余人有1人,而呈坎則是600人就有1人,是很了不起的。

    清末廢科舉,興新學。由留日生羅會坦、羅運松、羅會土圭三人倡導,並在村中開明力量的支持下,創辦了安徽省早期新制小學--------氵眾川小學(解放後改名呈坎小學),由羅會坦之父羅凌軒任名譽校長。

    學校創辦伊始,就實行男女同校同班上課,用商務印書館印制的統一教材開設新課程,分國語、算術、自然、圖畫、唱歌、體操等科目,完全以嶄新的面貌出現,成為當時安徽省推行新制教學的先行者之一。

    氵眾川小學自創辦以來,培養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如:羅運楷(1904---1987年),1930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授予理學士位,是造詣很深的教學教授。羅長銘(1904---1971年),著名詩人、文博專家,建國後在省博物館從事古籍善本編目提寫、字畫整理及出土文物研究工作,新編《歙縣志》和《安徽人物大辭典》、《黃山市近現代人物》有載。羅敏修(1906---1981年),1930年上海南洋醫學院畢業,授醫學士位。1933年在上海創辦立德醫院,抗戰後歸裡,在巖寺辦徽州醫院,為在徽州推廣西卓有貢獻。1938年3---5月新四軍在巖寺期間,葉挺軍長譽之為“義務軍醫”。新編《歙縣志》、《徽州近代人物》有載。羅會炜(1911---2002年),記憶超人,過目不忘。1936年畢業於上海暨南大學,當年與吳學謙是同班同學,文學、理化造詣甚深。羅會煜(1912---1941年)先後畢業於國立杭州藝術學校和上海美專,才華橫溢深得黃賓虹、徐悲鴻、潘天壽、汪采白、劉開渠等大師的贊賞,是劉海粟的得意門生。曾邀請並陪同劉海粟來呈坎作客,並同登黃山。新編《歙縣志》、《黃山市近現代人物》、《新安畫苑》有載。羅會惶(1914---1975年),徽州著名數學教師,用“列表分篩法”解決多道世界數學難題,為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作出過重大貢獻。《徽州近現代人物》有載。羅會烈(1924----),1948年畢業於上海暨南大學,現任貴州師范大學教授,物理博士生導師,是第一批國家級有特殊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是當代著名的物理學家。《徽州近現代人物》有載。


    呈坎羅氏與眾多歷史名人互有聯系,交往頻繁,留下不少珍貴墨跡。除朱熹外,蘇轼在《羅氏族譜》題詞中有“文德武工名留竹簡,理學真儒後先繼續”之評語。明代三朝內閣重臣許國萬歷年間為羅應鶴致仕返鄉所建官邸樓題贈“首善儒宗”之贊語。此外,不少人或為《羅氏族譜》題詞題跋,或為之畫像題贊,或為之贈聯題匾……據不完全統計,歷代皇帝、高官、名流為呈坎所題匾額近千塊(今存30余塊),不僅在徽州首屈一指,在全國亦屬罕見。其中著名的有元代李孟書贈羅绮的“大司成”匾,明代宋濂題書的“文獻匾”,明代程敏政為羅宣明題書的“經文緯武”匾,明代董其昌題書的“彝倫攸敘”金字匾,清代林則徐書贈的“觀察河東”和“累世簪纓”匾……故宮博物院歷史研究所所長栾成顯1995年到呈坎考察時說:“故宮只有五百多年的匾,呈坎卻有一塊近七百年的匾和兩塊六百三十多年的匾,是很寶貴的。”

    呈坎八卦村這個典型的徽州村落,集中反映了徽州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是研究考察徽文化的有效索引和珍貴范本。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