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高要澄湖古村 會講故事的古建築

高要澄湖古村 會講故事的古建築

日期:2016/12/14 11:56:03      編輯:古代建築

高要澄湖古村 會講故事的古建築

鄧甲樓建於清末,由前院和後碉樓組成。

    位於高要區回龍鎮的澄湖古村,建村於元末明初,至今已有700多年歷史。這裡不僅有多座百年歷史的古建築,還有村民口耳相傳、留跡汗青的傳奇故事。

    今年以來,高要區以廣東省正在開展的全省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工作為契機,在保護好澄湖古村“原生態美”基礎上,實行保護開發。今年10月,澄湖古村成功被認定為第五批廣東省古村落。

    建築:95%以上古建築

    建於民國以前

    7座碉樓、6座祠堂、16座門樓、3座社壇、5口古井、14座祖堂、2間學堂、37棟小洋樓、10棵古榕樹、700多間古民居……這些古建築中,95%以上建於民國以前。說起村子的古建築,澄湖村村民就像談起自家收藏的珍寶一樣,隨便一位都能介紹起某一古建築背後的故事。

    日前,記者實地走訪澄湖古村,宛如走進明末清初時期。古村占地約136畝,建在一個叫鳳崗的小山崗上,村的中心有一口方方正正的小湖,房屋青磚黛瓦、高低錯落有致,保存完好。澄湖村支部副書記蘇巨華介紹,若從高空俯視,屋群和小山崗像兩只鳳凰,中間含著一口像書的小湖,故稱“雙鳳含書”。

    在造型設計上,澄湖村按五行定方位布局,入村有門樓,巷道迂回暢通,重要出入口均有榕樹,最好風水位置建祠堂,高處建碉樓。建築材料用防水磚瓦、造型方正,窗檐有雕花,陽台有圍欄。

    “古民居有三大特點,一是適合群居生活,同一姓氏族群集中居住,每姓建門樓、祖堂、祠堂、碉樓等公共用房;二是嶺南風格明顯,民居多是防雨水騎樓設計,每戶窗檐有灰塑雕花;三是南洋文化濃厚,全村有32間建有以花瓶裝飾圍欄的陽台。”回龍鎮文化站站長區建林總結。

    故事:民國時期多俊傑

    在76歲的澄湖古村村民鄧志剛看來,他所居住的鄧甲樓不僅是他大半輩子生活的地方,更代表著家族的歷史和榮譽。鄧甲樓內,懸掛的由孫中山題字的“見義勇為”匾額顯得格外醒目。每次遇上來該樓參觀的客人,鄧志剛總會談及自己的高祖父鄧甲和曾叔公鄧慕周的故事。

    鄧甲樓為鄧甲所建。1905年,旅居澳大利亞的鄧甲回到大陸,開辦木廠、紗廠,積蓄了不少資本。據記載,1921年,鄧甲回到闊別已久的澄湖村,發現很多村民仍過著貧窮日子,他請村民幫他把大水浸泡的青磚取出,按件給錢,以此讓村中貧困戶既保有尊嚴,又得到幫扶。

    鄧慕周為鄧甲次子,自小隨父往澳洲經商。1908年,他追隨孫中山參加民主革命。為了民主革命的成功,鄧慕周將上海的紗廠變賣,將所得資金,捐給革命組織,同時發動澳洲華僑多次籌款支持民主革命。他因積勞成疾在杭州去世。孫中山題贈“見義勇為”匾額給鄧慕周,表彰他對革命事業的貢獻。

    在澄湖村,像鄧氏父子這樣青史留名的人並不少。澄湖村人鄧政熙出生在1910年,1934年在廣東軍事飛機學校(燕塘政治軍事學校)第六期畢業。抗戰期間,他英勇善戰,屢獲殊榮,擊落日軍戰機4架,受到表彰。

    未來:讓每一棟古建築

    “開口說話”

    “我們期待在保護古村‘原生態美’的同時,挖掘古村的歷史文化,引入文化旅游項目,讓更多人看到和認識古村落,了解澄湖古村背後的歷史與文化。”區建林對記者說。

    在今年8月的古村落現場評估會上,省專家一致認為,澄湖村古建築保持完好,不僅自然風光優美,還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具有很大的保護開發價值。專家建議,要充分挖掘每一棟古宅背後的故事、每一個家庭的發家史,為古宅賦予更加豐厚的文化內涵,使每一棟古宅都成為一個小型文化“展覽館”。

    在過去,澄湖村古建築曾吸引過演藝界的目光。1997年,香港著名演員劉嘉玲曾來該村拍過電視劇《花幟》。劇中,青磚陽台的小洋房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次的成功合作,為我們以後的保護提供了借鑒和參考。”蘇巨華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