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劫更蓬勃 古鎮逢新春
日期:2016/12/15 22:29:19   編輯:古代建築崇州市街子鎮銀杏廣場
中國環境報記者 辜迅
作為“5·12”汶川大地震重災區和國家級生態示范區,近年來,四川省崇州市結合災後重建和城鄉環境綜合治理,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為目標,切實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因地制宜開展生態鄉鎮建設,讓來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在盡情享受的同時,以小見大,從另一個側面看到了災後崇州“得山水之寵、享造化之功”,以綠色為引領、充滿希望的未來。
豐富古鎮文化內涵
打造一流生態旅游景點
從成都出發,沿成灌高速西行約70公裡便來到比鄰青城後山,以生態、怡養、休閒和美食著稱的崇州街子古鎮。盡管已是隆冬季節,然而古鎮停車場附近依舊車水馬龍、熙熙攘攘,江城街上游人輕松竊語、十分惬意。
街子地處山地與平原的結合部,位於味江河與泊江河交匯的三角地帶。有人說,古是街子的質,幽是街子的形,詩是街子的韻,水是街子的魂。這番描述對於現實中的街子來講十分貼切,其形態布局集中反映了當地山壩相連、雲水相接的獨特自然風光,使人不經意間就能真切感受到自然生態的獨特魅力。現存樸素、小巧的民居建築,則是反映清代西南小鎮風貌的典型實物,從中亦不難窺見其深厚的文化底蘊。
不久前,剛上任履新的成都市委書記黃新初專程來到街子鎮進行調研,古鎮“小橋、流水、人家”的詩情畫意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對崇州市工作給予充分肯定的同時指出,游客到街子來推崇的是形態文化、品嘗的是飲食文化、觀賞的是生態文化、享受的是業態文化,所以要在文化方面多花功夫、多研究。他認為:“街子古鎮在功能上已得到了很大提升,而且還在逐步完善,很了不起。”
四川省環保廳長姜曉亭在視察崇州市災後恢復重建和生態市建設工作後,對崇州市堅持科學重建、環保優先的理念給予充分肯定,認為崇州市將災後重建與生態建設相結合,重災鄉鎮街子鎮的生態環境得到及時恢復和改善,災區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明顯改觀,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同步彰顯。
得益於當地政府長期以來的保護、建設,街子鎮遐迩聞名,素享“川西水鄉”的美譽,在川西十大古鎮排行榜中一直名列前茅,並因此榮膺國家4A級風景旅游區稱號,通過了國家級生態鄉鎮驗收,正在等待環境保護部正式命名。
崇州市委書記范毅就此表示,與過去相比,街子古鎮無論是形態、文態、業態還是生態,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下一步將結合崇州“現代產業新興城市、生態田園城市、西蜀文化特色城市”建設,重點豐富和發展街子古鎮文化內涵、提升品牌價值,將其打造為全國一流的著名生態旅游景點。
采訪中,一位外地游客告訴記者,街子古鎮的魅力如山水畫詩意般典雅,淡淡地彌散在那韻味十足的四川話裡,在那蓋碗茶飄出的縷縷茶香中,也在那清新、蔥郁而又幽靜的竹林小徑間。
一路走來,“水在街上環繞,街在水中活躍”的美景不斷呈現眼簾,兩旁以清代中、晚期建築為主的木結構房屋,穿斗架梁、單檐青瓦、前店後院,十分的幽靜、和諧。眺望遠處,只見水木閒亭邊大人小孩開心戲水,農家樂院裡高朋滿座……這便是街子古鎮隨處可見的獨特景象。
發揮自然生態優勢
全面啟動生態創建工作
街子鎮集旅游、度假、休閒、居家為一體,具有濃郁的川西民俗風貌。其功能特點在於傳統居住文化生活的營造,是崇州市城鎮體系中的二級城鎮,對周邊鄉鎮具有較強的輻射功能。
其商業文化則更多地體現於現代居住文明的特征展示和都市商業生活的享樂,同時突出川西傳統文化的主題。崇州市正計劃將其進一步打造為既具有傳統民俗風情等多種文化元素,又包含生態文明理念在內的現代時尚體驗區。
“相比過去,現在的街子鎮絕非僅為表象中的更整潔、更美麗,而是具有深邃的環境文化內涵和更加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更具有超越過去的發展潛能。”崇州市環保局局長劉兆宏如是說。他認為,之所以能吸引更多的游人到來,這與全市廣泛開展的生態創建工作密不可分。
據劉兆宏介紹,尚在古鎮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啟動之初,崇州市環保部門即著眼發展形勢提前介入,從科學規劃入手為打造街子古鎮的風貌建言獻策,並在街子鎮建立環境監察執法中隊,進一步強化環境監督管理。同時,依托街子鎮積澱千年的文化古韻,積極融入現代生態文明理念,為傳統古鎮的建設與發展明確了方向。經過兩年多的緊張建設,自2010年6月正式對外開放以來,成都及其周邊城市來這裡度假休閒的游客絡繹不絕,街子鎮成了當地旅游文化發展的一大亮點。
記者隨後得知,早在2006年,街子鎮黨政領導就依據市委、市政府的戰略部署,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環境優勢、歷史文化優勢和自然生態優勢,以規劃為龍頭,確立了以項目為抓手的工作思路,不斷完善城鎮功能,強化環境整治力度,全面啟動了各項生態創建工作。
在市環保局的指導幫助下,街子鎮結合當地實情,編制完成了《成都市崇州市街子鎮建設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環境規劃》。按照此項規劃,街子鎮將以項目為依托,大力推進生態鄉鎮建設。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從源頭上控制大氣污染
近年來,崇州市環保部門結合農業生態保護和農民利益需求,主動上門幫助扶持街子鎮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積極倡導農民推廣使用有機肥料和生態肥料,綜合利用秸稈,減少化學肥料施用量。
相關資料顯示,2009年,全鎮化肥施用量、施用強度以及秸稈綜合利用率,就已達到國家生態示范鎮建設的標准,全鎮先後發展了3000畝的國家級農業示范基地、500畝的黃金梨基地。
在此基礎上,街子鎮黨委、政府引導農民大力提高沼氣、沼液、沼渣綜合利用率,現有3家養殖場均采用了“畜禽養殖糞便——沼氣池——沼液和沼渣——還田”種養結合循環經濟模式,將沼液、沼渣還田用於種植。此外,依托市財政資金扶持進行生態住宅區建設,加大了居住區市政設施、綠化資金的投入,廣泛開展生態村、生態家園創建活動,全面實行垃圾分類回收處置。
據介紹,街子鎮共投入約9000萬元,修建了街子鎮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完成了800米場鎮污水處理池和污水管道鋪設,並在雙河社區建成了日供水能力3000噸的街子鎮第一水廠。占地20畝、日供水能力1.2萬噸的街子鎮第二水廠已近建成。通過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和生態鄉鎮創建,街子鎮農村飲用水衛生合格率達100%。
街子鎮先後投入2000萬元,大力開展清潔能源推廣、揚塵污染控制和企業設備改造。經過強化環境監督和污染源治理,街子鎮從源頭上控制了大氣污染,煙塵及硫化物已全面實現達標排放。
2010年,街子鎮配合市環保局對古鎮核心區的餐飲業油煙排放進行集中整治,對核心區內的7家餐飲企業下達了《整改通知書》,並全部如期整改完成。截至目前,古鎮核心區內的主要餐飲店鋪均已安裝了油煙淨化器,全鎮餐飲油煙集中整治成效明顯。
在創建過程中,街子鎮以古鎮風貌整治為重點,確保原汁原味再現古鎮風貌。目前,街子鎮累計斥資數億元,對場鎮街道上千間臨街房屋進行了立面改造,朝陽路、清明街等街道路面統一鋪設了青石板。完成了御龍橋、瑞龍橋以及廊渡重建、風貌改造和全鎮街道綠化工程。
如今,街子鎮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活動已取得顯著成績:全鎮清潔能源使用率達到63.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2平方米;集鎮公共設施逐步完善,農村生活飲用水合格率達100%;城鎮衛生廁所建設與管理達到國家標准;地表水質量、空氣質量和聲環境質量均全面達到環境規劃要求;主要道路綠化普及率達96.2%,全鎮未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和重大生態破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