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亞拉穆古鎮——斯瓦西裡文化的一片淨土
日期:2016/12/15 23:46:32   編輯:古代建築25至28日,拉穆文化節在鎮上舉行。這個旨在保護和宣傳拉穆傳統文化的節日已連續舉辦了10年,影響越來越大,慕名而來的游客也越來越多。文化節期間,記者來到拉穆,領略古鎮的獨特風情和魅力。
東非歷史名鎮
拉穆古鎮位於肯尼亞東北部,印度洋海濱的拉穆群島上,只有約2萬人口,但擁有充滿傳奇色彩的歷史。12世紀前後,日漸繁榮的東非海洋貿易把拉穆這個安靜的小鎮推上歷史舞台。隨著阿拉伯和波斯商人的到來,拉穆逐漸成為東非重要的商品貿易港和奴隸貿易港。
在此後的幾百年裡,拉穆見證了一批批海上商人的來去,承受了一次次外來侵略的肆虐,經歷了一波波異域文化的洗禮。12世紀中東商人的進駐、16世紀葡萄牙人的入侵、17至19世紀阿曼人的統治和奴隸貿易的繁榮、20世紀英國人的殖民,都在拉穆的歷史年輪上刻下了深深淺淺的印跡。後來,隨著奴隸貿易被廢除,殖民者對經濟的打壓,拉穆的喧囂才漸漸褪去。21世紀的今天,這個小鎮只是靜靜的保存和延續著古老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2001年,拉穆古鎮作為“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東非斯瓦西裡定居點”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走在拉穆街頭,歷史的沉澱隨處可見,猶如一座開放的博物館。小鎮只有一條沿海主街道,其余全是狹窄幽深、如迷宮般縱橫交錯的巷道,很多地方只能容一個人側身通過,巷道兩邊是高高聳立的古老珊瑚石牆,只露一線天。
島上很多建築的歷史都可追溯至18世紀或更早時候。1813年建造的拉穆堡現在是人們舉辦慶典的場所,1888年啟用的東非第一個郵局——德國郵局默默藏在巷道兩邊的店鋪中間,主街道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座面向大海的古老炮台……走在古鎮蜿蜒的小路上,隨處可見珊瑚石作牆、紅樹木作柱的巨大“石頭屋”民宅,和各式精致大氣的阿拉伯風格雕花木門。
斯瓦西裡文化淨土
拉穆博物館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拉穆古鎮是目前全世界斯瓦西裡文化保存最完好的地方。到底何謂斯瓦西裡文化?學界對這個問題並沒有統一說法。大部分學者認同斯瓦西裡民族是生活在東非沿海城鎮、以班圖語為基本語言、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最大的特點是深受阿拉伯、波斯、印度等多種異域文化的浸染,可以說是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雜交”的產物。作為阿拉伯人最早建立的東非貿易港之一,拉穆是斯瓦西裡文化的源頭。“斯瓦西裡”一詞在阿拉伯語裡正是“海岸”的意思。
今天,斯瓦西裡的文化版圖從索馬裡南部往南一直延伸至莫桑比克北部,覆蓋了肯尼亞、坦桑尼亞的東部沿海地區的狹長地帶,以及印度洋上的科摩羅、桑給巴爾等島嶼。
在拉穆,斯瓦西裡民族的習俗和生活習慣與養育他們的海洋水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拉穆群島周邊有世界罕見的大片紅樹林,人們用紅樹木作房屋的頂梁柱,用海濱特有的珊瑚石建造冬暖夏涼的“石頭房”,用阿拉伯獨桅帆船運送貨物,出海捕魚,每逢重要節日都要舉行全鎮游泳比賽……
斯瓦西裡文化深受阿拉伯和印度文化浸染,這兩種風格混合的雕花木門是拉穆建築的特色“名片”。200多年前阿曼人統治期間,這種雕花木門開始在拉穆島上流行,經過一代代匠人的傳承,如今拉穆古鎮的雕花木門在忠於基本結構的同時,各種式樣、大小、風格如百花齊放,點綴著拉穆古老的街道,每扇門都是一件精美藝術品,讓人賞心悅目。
除了小鎮的建築面貌,最能代表拉穆古老和傳統的,還是人們的生活方式。在這裡,除了僅有的4輛機動車以外,獨桅帆船和毛驢就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在拉穆街頭,一頭頭毛驢走街串巷,從人群中間穿過,俨然已成為拉穆居民的一部分;遠處海面上,阿拉伯獨桅帆船星星點點,乘風破浪,一如幾百年前。
伊斯蘭教是斯瓦西裡民族統一信奉的宗教。和肯尼亞大部分地方信仰基督教不同,在拉穆,幾乎所有人都是虔誠的伊斯蘭教信徒。婦女幾乎清一色身穿黑色長袍或斯瓦西裡傳統披肩,男人每逢周五就穿上阿拉伯長袍,准時到清真寺做禮拜。
本土與外來的碰撞融合
文化節期間,來自五湖四海,特別是歐美的游客紛紛湧進拉穆古鎮,緊俏的航班、爆滿的酒店、紅火的餐廳、擁擠的街道,為小鎮帶來難得的喧鬧,也讓拉穆再一次與燈紅酒綠的西方文化正面碰撞。如何在開放和發展中保護傳統,幾乎是所有古老文化必須面對的命題,拉穆也不例外。
記者看到,拉穆街頭孩子們穿著印有外國足球明星名字的球衣,一些古老的雕花木門上貼著電信公司的宣傳畫,海面上快艇發動機的轟鳴聲蓋住了岸邊老人們的低語……這些對拉穆文化節組織者、拉穆文化促進協會主席加利卜·阿勒維來說,卻是可以適當接受的。
阿勒維對記者說:“隨著旅游業和貿易發展,來到拉穆的外地人越來越多。拉穆官方已經收到很多外國人要求在這裡開賭場、酒吧、舞廳的申請,這當然非常危險的。但是,為了發展我們可以做適當的妥協”。
阿勒維說,拉穆是個海港小鎮,幾百年來登陸這片土地的外來文化從未間斷,而斯瓦西裡文化本身又是多種文化融合的產物。因此拉穆人有著海納百川的包容性,隨時接納外來文化,在交流中融合。
“我們可以分享文化,多種文化、多種民族共存才能造就和諧的世界,”阿勒維說。
他說,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拉穆也在積極加強對年青一代的傳統文化教育,拉穆文化節正是為保護和發揚斯瓦西裡文化而創辦的。此外,拉穆文化協會還與當地政府合作,積極舉辦各種文化教育活動,包括小學生斯瓦西裡文化題材作文比賽、斯瓦西裡詩歌比賽等。
當記者問拉穆汽車會不會逐漸代替毛驢時,阿勒維給予了否定的回答:“不。這是我們的傳統,必須保留。況且我們有足夠健壯的毛驢,我們的毛驢力量足以建立一個強大的‘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