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曲貢古遺址

曲貢古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1:38      編輯:古代建築

  1983年10月,西藏考古學家在拉薩北郊娘熱山溝曲貢村的考古發掘,把拉薩的文明史推到4000年之前。考古學家在這裡發掘出一些墓葬和灰坑。墓葬有石椁,葬式為屈肢葬。出土了一萬多種器物和大量獸骨,石器以打制最多,也有少量磨制石器和玉器,以及極少數細石器。磨制石器有石刀、石斧、石缽、石鏟、石磨等;骨器也有很多,以骨錐、骨針、骨簇為主,有一枚骨針,針尖開小孔為針鼻,類似近代縫紉機針。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陶片,陶器均為手制。陶色以灰色為主,其次為表面磨光的黑色或紅褐色陶。紋飾非常豐富,以刻劃紋為主,也有錐刺紋、鋸齒紋、弦紋等。通過曲貢考古發掘,證明拉薩周圍至少早在四千多年之前,已經有人類居住,而且他們正在從事農耕、畜牧、狩獵、采集活動。通過那些網墜、魚骨的遺存,表明當時拉薩河魚類資源豐富,當地人早有食魚的習慣,曲貢遺址總面積5000平方米,現在發掘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全部挖掘,一定會有更加驚人的發現。從紅山堡寨到布達拉宮。

  屹立在拉薩紅山之巅的布達拉宮,金頂凌雲、群樓觸地、巍峨挺拔、雄偉壯觀,雖經千年風雪,依然光彩奪目。她是藏族人民辛勤勞動和美學觀念的結晶,是東方建築史上的奇跡,是雪域高原的驕傲,是拉薩古城的象征和不可或缺的風景線,是西藏一絕。

  布達拉宮公元7世紀由松贊干布始造,公元17世紀由五世達賴喇嘛阿旺洛桑嘉措重修,公元20世紀80年代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她奠基於紅山之腰,依山就勢,層層而建,與陡峭的崖峰融為一體。東西長360米,南北寬140米,外觀13層,最高達115。7米,宮牆全部用花崗石砌築,最厚處達5米。

  布達拉宮由白宮和紅宮組成,紅宮居中,白宮分於兩側,紅宮存放歷輩達賴喇嘛肉身靈塔,還有神堂佛殿;白宮是歷輩達賴喇嘛生活起居和處理政教事務的地方,西側為僧捨。參觀者從南面進入布達拉宮,先要通過巨大的城門和有著許多古老建築的“雪”村,然後沿“之”字形石階蜿蜒而上,經“平措堆朗”大門,進入半山上的“德央殿”廣場,這裡是過去歷輩達賴喇嘛和高級僧俗官員觀看藏戲、歌舞和金剛神舞的地方。廣場東側為“孜拉扎”即僧官學校舊址,西側是進入白宮的大門。門廳牆壁上有很多珍貴的壁畫,有的壁畫描繪了公元7世紀修建布達拉宮和大昭寺以及吐蕃名臣祿東贊到長安迎請文成公主的情形等等。白宮的主要建築有“措欽夏”(東大殿),是歷輩達賴舉行坐床、親政等大典的殿宇,上懸“振錫緩疆”匾額,是清朝同治皇帝御筆。頂層有兩套寢宮,終日陽光朗照,俗稱東西日光殿,西日光殿(尼維索朗列吉)是十三世達賴寢宮,東日光殿(甘丹朗色)是十四世達賴的寢宮。紅宮的主要建築是歷輩達賴的靈塔殿,其中以五世達賴的靈塔建築最早,規模最大,價值連城,稱為“卓林堅加”,意為“世界一大莊嚴”。塔高14。85米,塔座、塔瓶用11萬兩黃金包裹,鑲嵌各類寶石1500余顆。司西平措又稱西大殿,是五世達賴靈塔殿的享堂,殿內繪制著五世達賴生平的壁畫,公元1652年他到北京觐見順治皇帝的畫面特別引人注目。紅宮各層畫廊都繪有大量壁畫,其中以二層畫廊壁畫最為豐富,可以稱壁畫長廊。其中有布達拉宮初建到紅宮落成以及舉行小昭法會的寫真,對布達拉宮建築史和當時歷史、社會狀況極具研究價值。紅宮位置最高的殿堂是薩松朗傑(威震三界殿),殿內供奉有乾隆皇帝的畫像以及“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的長生祿位。紅白二宮之間的著名建築有曲傑扎普,意為法王洞,據傳這是藏王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尼泊爾公主修法的地方,洞內供奉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尼泊爾公主、芒薩赤江妃、吞米·桑布扎、祿東贊的塑像,為吐蕃時期的藝術珍品。曲傑扎普頂層為帕巴拉康即觀音殿,也是布達拉宮的早期建築,殿門懸掛著“福田妙果”匾額,也是同治皇帝的御筆。布達拉宮頂部有七座金光閃閃的金頂,均以斗拱承托,使藏、漢建築風格融為一體,高低錯落,金碧輝煌,在藍天下浮光耀金,使整個布達拉宮更顯輝煌和神聖。宮內保存著數以萬計的經書、法器、唐卡、佛像、雕塑、明清錦緞、瓷器、琺琅器、金銀玉器、歷代達賴喇嘛的金冊、金印,以及乾隆皇帝頒賜的用於認定達賴、班禅和各大活佛的金本巴瓶等,具有無可比擬的歷史價值和文物價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