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易北河谷被剔除出世遺名錄6周年記
日期:2016/12/14 11:37:12   編輯:古代建築
■ 這樣美麗的河谷,古樸的橋,讓人仿佛回到百年前,頗有種遠離現代科技的平靜
■ 易北河谷邊古老的小鎮,正是這股濃濃的傳統味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體驗
◆ 平一亮(巴黎特約評論員)
● 新聞背景
這兩天,德國各大報紙紛紛登出了有關易北河谷的消息,因為又快到6月25日了。6年前的這一天,德國的易北河谷被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除名。對於素以嚴謹、細致、認真和品質聞名於世的德國而言,這無疑是個不小的打擊。善於反思的德國人又開始老話重提,這讓我聯想到13日正是中國文化遺產日,也希望通過易北河谷的“滑鐵盧”,給今年的紀念日活動帶來一些信息。
對於生活在易北河谷周圍的人而言,回想起6年前這片文化與自然交融的寶地從《世界遺產名錄》被除名,依然還能想起當時的震驚和遺憾。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2006年將包括德累斯頓在內的易北河谷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可是,2009年就被除名了,原因是當地政府不顧該組織的警告,在河谷修建瓦肖羅辛大橋。大橋很現代很漂亮,也給當地居民帶來了便利,然而就是這個現代化大橋,讓易北河谷只享用了“世界遺產”頭銜3年。
被撤下世遺名單時,當時的評委們認為它不再具有“傑出而普遍的價值”了。雖然很多人問:作為一座依然生機勃勃向前進步的城市,今人的營建都必須因為“世遺”而停頓嗎?更何況,易北河谷正是因為營造的不斷累加,才有今日的被列入“世遺”的結果,為什麼要讓城市的發展定格呢?其實這也是世界上很多國家同樣面臨的困擾:是讓文化遺產保留原汁原味,還是為城市建設發展讓步?
易北河是一條發源於捷克、波蘭兩國邊境的克爾科諾謝山南麓,流經捷克和德國,全長1165千米、流域面積超過14萬平方千米的大河,孕育了德累斯頓、漢堡等大城市。德累斯頓是德國東部的重要城市,18世紀以來逐步進入輝煌。蜿蜒於易北河谷的景觀縱深有18公裡長,它主要由古老的牧場、宮殿、紀念碑、公園、郊區別墅及花園組成。老老的鋼橋、老老的鐵路、老老的造船廠和更加古老的渡口、葡萄園讓兩岸風光怎一個“旖旎”了得!
雖然,1945年的大轟炸曾把德累斯頓的老城夷為平地,就連標志性建築——聖母教堂也未能幸免。美國人庫爾特·馮尼格以飽受創傷的城市為背景寫了荒誕小說《第五號屠場》,說:在隆隆的炮火中,這座二戰中遭受毀滅的城市從時空隧道裡逃逸了,變成人類命運的詭異象征。可是,認真的德國人卻硬是把薩克森選帝侯腓特烈·奧古斯特時期以來的老建築、老物件修得讓全世界咋舌不已,當大家看到深淺不一的牆磚、新老參差的構件,感歎:“假的也修復得這麼真!”
不僅如此,人們還在德累斯頓的老城裡發現了更多。聖母教堂倒塌後,躲過浩劫的德國人立即開始收集、整理教堂的殘片,並一一編號然後集中歸置一處。後來,這座教堂成為了古建修復的樣本。古建築廢墟體積在戰後德累斯頓有近2000萬立方米,德國人硬是一塊一塊、一片一片地挑揀、編號、歸類,有條不紊地存放起來以待來日,即使當時的蘇聯到來也未停下這項工作:德國人似乎已經預見到它們能夠穿越時空,神奇“復位”。
即使不修復,易北河谷的古風古貌也很驚艷。18公裡長的景觀從城市近郊一直延伸到皮爾尼茨宮。皮爾尼茨宮是奧古斯特二世的作品,在距德累斯頓約15公裡的皮爾尼茨鎮。城堡被改建成東方色彩濃郁的休閒宮殿,用來舉辦慶典。河邊宮殿與上層宮殿中間的大庭院,稱為皮爾尼茨宮公園,當中是巴洛克式水池,配上大噴泉,被長滿鮮花的大花園包圍著。宮殿聞名歐洲。看著這些精美的建築和環境,我驚歎德國人視覺藝術和科學攜手得天衣無縫,驚歎該國集藝術家和工程師於一身的品格。這座宮殿在二戰中未遭受轟炸侵擾。
加入現代化元素無疑是城市發展的必然,但在已經申遺成功的地方建造現代化大橋,是否破壞了那裡的古樸?值得所有人思考。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