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敘利亞文物之殇:硝煙中古廟灰飛煙滅

敘利亞文物之殇:硝煙中古廟灰飛煙滅

日期:2016/12/14 11:33:13      編輯:古代建築

  有著50年研究經驗的資深考古學家哈利德·阿薩德在廣場中被公開處死,兩座見證著2000多年人類文明交匯的神廟相繼被炸毀,進入8月後,敘利亞古城巴爾米拉在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控制下步入了黑暗。

  自2014年1月進攻敘利亞以來,“伊斯蘭國”摧毀文化遺址的行徑從未停止,除了炸毀大型建築遺址外,有跡象還顯示極端分子在戰亂中將大量小型敘利亞文物偷運至境外倒賣。

  2015年5月巴爾米拉遭“伊斯蘭國”占領後,考古學家就對這一敘利亞境內“絲綢之路”上著名古城的命運感到擔憂。長期關注敘利亞文物危機的團體 稱,敘利亞文物的危機早在2011年3月內戰爆發之時就已經開始,交戰各方不遵守保護文物的國際公約,導致敘利亞境內900處古遺址遭到破壞或被洗 劫,300處遺址遭摧毀。
 

  硝煙中,古廟灰飛煙滅


  荒無人煙的貝爾神廟古遺址中騰起一股灰黑色濃煙,待塵埃落定後,這一占地面積約4.5萬平方米、四周牆體高14米、近東歷史上規模最大之一的古神廟,僅余下一個門拱聳立在斷壁殘垣中。

  “伊斯蘭國”炸毀貝爾神廟的行動設計十分周密。“伊斯蘭國” 9月10日發表的第11期英文在線雜志Dabiq中刊登的多張圖片顯示,在貝爾神廟被炸前,極端分子在神廟內放置了大量裝載爆炸物的藍色塑料桶,每個桶高 約1米,直徑約半米,需要8名男子同時搬運。為了追求更好的爆炸效果,武裝分子還在神廟每根立柱中央放置炸藥。

  8月30日中午1時45分,一聲巨響震耳欲聾,神廟被徹底摧毀。

  聯合國訓練研究所(UNITAR)8月31日發布爆炸前後的衛星圖像顯示,神廟建築群所處區域幾乎被“夷平”,僅是最外圍保留著少量石柱。

  長期關注敘利亞古遺址保存情況的敘利亞考古學保護協會(APSA)成員馬金森,在貝爾神廟被炸後第二天從網絡上得知神廟被毀的消息。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得知消息後,心裡就像被火燒般難受”。

  在馬金森看來,始建於2000多年前的巴爾米拉古城,融匯了美索不達米亞、古希臘和羅馬等多種人類文明,考古學家能從古城遺址中發現那時生活在城裡的人們講著多種不同語言,也能了解到被供奉著的不同宗教的神靈。

  貝爾神廟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32年,因原被用於供奉閃米特人的神貝爾而得名。到古羅馬帝國時期,神廟被改建成基督教教堂。歷經千年來不同文明洗 禮,貝爾神廟遺跡完好地保存下來。 集聚著宮殿、神廟、劇場、集市、陵墓等東西方文化遺址於一體的巴爾米拉,早在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吸引著世界各地大量游客。

  另有傳言稱,與貝爾神廟相隔不遠、同樣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巴爾夏明神廟在8月23日已被“伊斯蘭國”炸毀。

  在此之前,距離巴爾夏明神廟約500米的圓形古劇院則成為了“伊斯蘭國”武裝分子殺害敘利亞士兵和平民的刑場。
 

  被斬首的考古學者


  目前在瑞士日內瓦大學修讀博士學位的馬金森向《中國新聞周刊》介紹,敘利亞文物危機不僅僅是“伊斯蘭國”所造成,於2011年3月爆發的敘利亞內戰早已將這一古老國度中的文物遺址置於危險境地。

  馬金森曾先後在敘利亞進行過10年的考古工作,直至敘利亞爆發內戰,才不得不離開。

  敘利亞曾於1958年簽署了《1954 年關於在武裝沖突情況下保護文化財產的海牙公約》。該公約列明,“締約各方承諾設法禁止、防止及在必要時制止對文化財產以任何形式實施的盜竊、搶劫或侵占以及任何破壞行為。”

  馬金森認為,敘利亞政府軍對包括馬蒂克、騎士堡等古遺址進行炮轟,並向古城阿勒頗實施空襲的行為,無疑違背了保護文化財產的國際公約,國際社會應加以制止。

  面對國家文物告急,包括西莫斯·阿裡在內的多名在海外留學的敘利亞考古學博士決定聯合在敘境內的考古學者和記者,於2012年成立非政府組織敘利亞考古學保護協會,記錄敘文物遺產遭破壞情況,通過網絡對外發布,以期引起國際社會對敘利亞文物危機的關注。

  令考古學界震驚的是,敘利亞知名考古學家哈利德·阿薩德被“伊斯蘭國”殺害。這位現年82歲的老人生前曾擔任巴爾米拉古城文物管理負責人一職長達50年,被外界視為“巴爾米拉最佳代言人”。

  “伊斯蘭國”武裝逐漸逼近古城之時,哈利德·阿薩德協助文物管理人員轉移古城文物,並決定留守在這一土生土長的城市。

  8月18日上午,“伊斯蘭國”分子用黑色小貨車將哈利德·阿薩德押送至廣場上,並勒令周邊包括婦女和孩子在內的150多名平民前往觀看他被斬首的過 程。“伊斯蘭國”事後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圖片顯示,哈利德·阿薩德的遺體被懸掛在交通燈上,被砍下的頭顱則被放在遺體下,眼鏡還架在鼻梁上。

  已逃離巴爾米拉的居民阿布·艾哈邁德稱,早在6月哈利德·阿薩德就已遭“伊斯蘭國”問詢,被要求供出貴重文物的去向,“他那時已意識到自己將被殺害,但仍決定留下。”

  就在今年5月“伊斯蘭國”攻下巴爾米拉古城的一個月後,曾在巴爾米拉文物管理機構就職的西莫斯·阿裡完成了59頁的報告《巴爾米拉:遺產漂泊》,詳細統計了巴爾米拉古城在2012年2月至2015年5月間遭受到各種損毀情況。

  令敘利亞考古學保護協會成員萬萬沒想到的是,曾一度聲稱不會破壞巴爾米拉古城的“伊斯蘭國”,在兩個月後對古城內的巴爾夏明神廟和貝爾神廟大肆破壞。

  敘利亞考古學保護協會向《中國新聞周刊》提供的數據稱,目前敘利亞境內有900個古遺址遭洗劫或破壞,另有300個古遺址遭損毀。
 

  走私 “古道”上的生意鏈


  身處土耳其的敘利亞男子奧馬爾通過社交媒體WhatsApp與各地有意購買珍稀藝術品的潛在買家聯絡,並分享一批真假難辨的硬幣、雕像、珠寶和古代書籍等圖片。而他口中的藝術品則多是從敘利亞境內走私出來的小型文物。

  購買意向強烈的買家會受邀前往位於伊斯坦布爾市郊的一處公寓“看貨”。當中不乏新近從敘利亞古城挖掘出土的古羅馬鑲嵌畫和玻璃容器。

  對於這些珍寶,奧馬爾似乎急於轉手。剛與買家討價還價不久,對古羅馬鑲嵌畫的報價迅速從20萬美元下降至6萬美元。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近日公布上述暗訪調查內容,揭露出敘利亞戰亂和古遺址損毀陰霾下的文物走私暗流。曾領導調查2003年伊拉克國家博 物館掠奪案件的美海軍陸戰隊上校馬修·波格丹諾也表示,有證據顯示“伊斯蘭國”直接掠奪或授權掠奪敘利亞控制區內的文物,當中有部分文物最終流入倫敦甚至 紐約市場。

  英國藝術品追回集團CEO克裡斯托弗·馬裡內洛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有跡象顯示“伊斯蘭國”目前正利用已有超過40年歷史的走私路線來牟利。這條走私文物的“古道”從敘利亞可經由黎巴嫩或土耳其延伸至西方國家。

  “伊斯蘭國”除了可借由該路線直接參與走私文物外,還通過控制該路線,向往來走私商販征收胡姆斯(Khums,一種伊斯蘭稅收),從文物交易價格中提取20%收益。

  在控制區內產油設施不斷遭到西方國家轟炸後,“伊斯蘭國”摧毀大型文物遺跡、倒賣小型文物的行為已不僅僅是為了遵循“先知穆罕默德命令”,“打倒偶像並消滅它們”,而是滿足持續軍事行動所需經費的現實需求。

  克裡斯托弗·馬裡內洛認為,“伊斯蘭國”正是利用敘利亞持續內戰引發的權力真空、民心離散、基建破敗等條件日漸侵蝕著敘利亞境內的文化遺產。除非聯 合國或世界大國采取行動打擊“伊斯蘭國”,否則單靠敘利亞政府,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敘利亞乃至世界文化遺產持續被毀。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記者:王齊龍)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