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強兩塊五代十國遺磚 見證武強縣千年歷史(圖)
日期:2016/12/15 15:11:28   編輯:古代建築
高書坡收藏的古城遺磚 劉金英
武強縣街關鎮西南街退休干部高書坡,在街關老縣城城牆根挖土處拾得兩塊城磚收藏,據文物專家考證,這兩塊城磚為五代十國時期遺磚,曾在歷史上存留1000余年,這也見證了武強縣擁有漫長的千年歷史。
記者在高書坡家見到了他所收藏的城磚,這兩塊城磚均長31厘米,寬15.5厘米,厚7.1厘米,而且,一塊磚上刻著“鄭家西河頭修”,一塊磚上刻著“十人界吳家村”。據當地文史工作者考證,該城磚系最初修築武強縣城民工“分活”時的標記,標記磚中的“西河頭”“吳家村”在武強縣清代的251個村及現在的238個村中都查找不到,經多方核查,發現這兩個村在深州境內,從這可以看出,當時修築武強縣城時,除本縣民工,還動用了武強境外的人力。
據《武強縣志》、《直隸深州總志》和《深州風土記》等史志記載,五代後周顯德元年(954年),洪水沖毀了當時的武強縣城,即今天的舊城村,顯德2年(955年),冀州刺史張晖組織人力、物力在今街關鎮修築了這座武強縣城,縣城雖然規模不大,周長只有4華裡零156步,而且是內築土基,外砌磚石,但由於歷史上地處燕趙分野,宋遼征戰的前沿地帶,致使該城歷經宋、金、元、明、清諸多朝代,卻一直是一座經濟、軍事比較活躍的古城。北宋年間,守城都監孫某抵御遼兵進犯被殺,其妻李芳儀被掠往遼國。後來楊六郎駐守這一帶,在武強城附近修築“潰水陣”,抵御了遼兵南侵。該縣城,還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武強年畫的“搖籃”和集散地。
高書坡在收藏這兩塊城磚的同時,並收藏了一塊城牆大磚,長48厘米,寬25.9厘米,厚12.6厘米,個頭和質地與萬裡長城上的大磚相似。
出土三塊城磚的這座武強縣古城,曾在歷史上存留1000余年,並且一直是武強縣的治所在地,隨著城鎮建設的發展原有的城牆已逐漸消除,但民間收藏的這三塊古城遺磚,卻見證著武強縣一段漫長的千年古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