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華的軍用城堡 後溪城內村古城池雛形初現(圖)
日期:2016/12/15 15:09:29   編輯:古代建築
“拱辰門”遺址
一座橢圓形城池內,四個城門分布著不同的廟宇,其中包括城隍廟。日前,廈門市文物普查隊通過精密的儀器,勘察出廈門集美後溪城內村,清初城池的原有規模。
據考古專家介紹,在這種軍事用途的城堡內,建有城隍廟,較為少見,也較為“豪華”。
經過幾日的勘察,在傾聽村裡老人的介紹和深入調查,通過GPS定位,望遠測距離後,普查隊畫出該城曾經的形狀、范圍、尺寸,其雛形初現圖紙上。
城內當時為橢圓形,東西長217米,南北長284米,設城門四座。四個城門內各有一座廟,不同城門建的廟宇都是有講究的。
東門為佛祖廟,南門為城隍廟,西門為王爺廟,北門為上帝廟。上帝廟內如今還保存著清代石雕,石獅、麒麟等圖案工藝精美,結構神奇。據介紹,石門框上刻有楹聯,是雙鉤格,落款處為官名,這是十分珍貴的。
城內一條主街貫穿南北,普查隊在主街邊發現一棟五落大厝,古厝的平面有五進及左右護龍,為清代早中期建築。古厝的外觀大氣,房檐裝飾簡樸大方,保存基本完好。
據普查隊專家介紹,廈門的古厝,常見的是兩落或三落。五落古厝還是較為少見,可以說是目前後溪比較大型的古民居。“落”是廈門古厝的一種建築形態。這棟五落古厝的主人、背後的歷史典故還有待進一步考查。
值得一提的是,城內經過重新翻修的霞城城隍廟。
據考古專家鄭東介紹,這種在當時用於軍事用途的城池,以往發現的都是建在高山處,用於防御,而這座城卻是建在離海比較近的平地,還建有城隍廟,也較為“豪華”,說明當時居住人群的社會形態比較豐富,有從事種植和從事漁業的各類群體。而在每個門設置不同的廟宇,又有規模較大的城隍廟的城池,並不多見。
新聞背景
“霞城城隍廟”的故事
據載,從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開始,清政府為圍困鄭成功的抗清武裝,實行“遷界禁海”政策,沿海居民以城牆為界,三十裡以外不得居住。清康熙元年(1662年)八月,朝廷下旨,命人負責督造城池,命其城名為“城內”,又稱“霞城”。
據該村村民講述,霞城平面呈橢圓形,以黃崗巖條石砌成。康熙十八年(1679年)後,清政府下令復界,霞城逐漸繁榮。到1958年,村民因建房缺少建材而拆毀青石城牆,只留下北城門“拱辰門”這一段長30米、寬7米、高4.54米的斷壁殘垣和南城門的“臨海門”門額石匾等少數遺跡、遺物。霞城城隍廟也被拆建為倉庫,從此徹底廢毀。
據村裡老人講述,以前這裡曾是一片汪洋,每遇漲潮,海水會湧到城隍廟前。施琅將軍建造城池時,建了四個城門,每個城門都有自己的名字。南門和海相對,寓其名為“臨海門”。又按照古代風俗傳統,建城需要有神來守護,因而在各座門附近建了廟宇,南門為城隍廟,希冀城隍爺能予以庇佑。1958年,該城隍廟被毀。
據介紹,今日霞城城隍廟的復建與台灣台北市的霞海城隍廟密切相關,在歷史上,兩地城隍廟更是一脈相承,淵源深遠。霞城城隍廟不僅是台北霞海城隍廟的“祖廟”,更是台灣其他城隍廟的“太祖廟”。
1821年,同安人陳金絨奉請霞城城隍爺金身渡台,並於1859年在台北大稻埕興建城隍廟。因懷念故鄉霞城和臨海門,因此取名“霞海”。此後台灣其他地方也紛紛從霞海城隍廟分爐,在本地建起城隍廟,共尊霞海城隍廟為他們祖廟。
多年來,陳氏第六代子孫、台灣霞海城隍廟的主事陳國汀先生多次派人來大陸尋訪“祖廟”,未有所獲。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台灣的陳文慶先生一行再次受托來到廈門尋找,偶然問到城內村內的城隍廟內有一塊寫著‘臨海門’的石匾,在觀看了石匾,再仔細對照史料的記載,確定這就是他們苦苦尋找的台灣城隍廟祖廟。
其後,陳國汀兄妹集資修建了霞城城隍廟。如今,每年後溪城內村都會在農歷十一月廿二日——城隍爺的祈安日前後舉辦盛大的廟會迎神慶祝,臨邊的浦邊、後塘、下店、崇柴場等村村民前來朝拜,台灣等地的城隍廟主事及信眾也會組團前來進香,共襄盛舉。目前立於廟中的“臨海門”石匾,不僅是珍貴的文物,也是歷史的見證,城隍廟成為了兩岸親情互通與民間信仰文化交融的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