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楊振寧舊居: 見證科學巨匠的古鎮歲月

楊振寧舊居: 見證科學巨匠的古鎮歲月

日期:2016/12/15 16:24:26      編輯:古代建築

    走進三河古鎮,仿佛置身於水墨畫中。河水靜靜穿城而過,似在訴說古鎮的歲月;白牆青瓦、飛檐翹角盡顯徽派特色,將水鄉古鎮的神韻清晰描繪。就是這古樸幽深的三河古鎮,走出了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平淪陷,寧靜的古鎮成為楊振寧的庇護所,成為少年楊振寧心靈的港灣。在三河古鎮古南街上租住的兩個月間,楊振寧仍時刻不忘讀書習字。

    尋訪楊振寧舊居

    悠悠古城,水韻蕩漾。踏著青石板路,沿著三河古鎮古西街一直走到三縣橋,這座橋地處原合肥縣、舒城縣、廬江縣三縣交界處,因“一橋跨兩岸,雞鳴三縣聞”而得名,穿過三縣橋,自然就走到了古南街,楊振寧的舊居就位於此。

    楊振寧舊居是一座始建於明清時期的民間宅院,它的前身原是三河孫大生老字號藥鋪。民國二十六年抗戰爆發,少年楊振寧追隨廬南中學遷至三河肥南中學讀書,與母親一同寄住在此。舊居的門前是一條長長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古老磚山牆把兩邊的建築分隔開,中間只能容一人通過,得名“一人巷”,而這也是楊振寧每天上學、放學的必經之路。

    明清宅院意境古樸

    如今的楊振寧舊居經過重新修葺,是一座典型的磚木結構的明清風格宅院,整體為四進三落的庭院格局,木門格扇,镂刻雕花,頗具古樸意境。循階而上,抬眼便可望見門楣上的“楊振寧舊居”字樣。

    舊居的第二進是展館的主體部分,陳列了一整套圖片與實物資料,從楊振寧少年求學、青年獲獎,到留學授教、回歸故裡等,詳盡記錄楊振寧大半生的奮斗歷程。

    杏園和第三進是少年楊振寧讀書起居的地方。杏園裡草木葳蕤,竹蘭花鳥,一條碎石鋪成的小徑把二進房和三進房連接起來。三進房則是楊振寧當年生活的地方,由三間房屋組成。導游告訴記者,由於當時三河常常發洪水,因此三河的房屋幾乎都沒有承重牆,而是由木頭做成的橫梁立柱,這樣即使在洪水暴發時也能做到牆倒屋不倒,楊振寧舊居也正是這種結構。

    麻雀雖小,五髒俱全。三間房子左邊一間是廚房,中間一間是堂屋,右邊廂房就是臥室,室內擺設極其簡單,一床一桌一椅一櫃。中間堂屋的龛台上擺放了一副對聯,上書“詩書繼世,忠厚傳家”,這是楊振寧父親最喜愛的對聯,每年過年都要將此貼在家門口。

    在廂房窗邊的木柱上,一片黑漆漆的火燒印跡仍然清晰可見。導游告訴記者,這是楊振寧當年留下的。那時他在窗下起爐子燒飯,由於看書太過投入,忘了時間,直到爐火冒起來燒著了門柱,他才從糊焦味裡回過神來。如今,這個故事已成為當地百姓教導孩子努力讀書的鮮活例子。

    走向世界的科學巨匠

    在第二進的陳列室裡,一幅幅珍貴的圖片、文字資料,將楊振寧輝煌的人生展現在參觀者的面前。

    抗日戰爭爆發後,從1937年11月至1938年1月,為躲避敵機轟炸,楊振寧在三河學習和生活了兩個月的時間。

    1938年1月,楊振寧和母親從古鵲渚渡口乘木帆船溯豐樂河而上,到桃溪與先期到達的父親楊武之會合輾轉去了西南聯大;1944年他考上西南聯大留美公費生;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三河的這段歲月雖然時間不長,卻是楊振寧一生中最重要的時光。在這裡他遠離戰亂紛擾,潛心學習。2001年,楊振寧重返三河舊居,頗有感觸,他提筆寫下“六十多年前曾在三河居住,今天重來三河,喜見許多新建築。希望今後更能高速發展”的寄語。

    ·王倩/文 方耿忠 徐勇/攝·

    小貼士

    行:在合肥汽車站或南門換乘中心有合肥-三河旅游專線車;自駕可從金寨路高架上高速,沿安慶方向在舒城收費站下,左拐往三河方向。也可從肥西上派沿合銅路直接到三河。

    玩:三河“八古”景觀、名人故居、小南河游船、萬年禅寺等。

    吃:三河米餃、酥鴨元寶等地方特色美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