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歷史悠久,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國的古建築就恰好可以體現這種深厚的文化底蘊。
我國的古建築以木材和磚石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為主要結構方式。這主要是因為在古代我國廣闊的土地上散布著大量茂密的森林,取材方便。木構架結構也有許多其他優點才能使其在我國的建築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一,木架建築是由柱、梁、檩、枋等構件形成框架來承受屋面、樓面的荷載和風力以及地震力的,牆體並不承重,只起圍蔽、分隔和穩定柱子的作用。因此木架建築內部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需要自由進行空間分割,開設門窗,具有靈活的使用性,很強的適應性。二,木構架的組合采用榫卯結合,木材本身具有一定的柔性再加上榫卯節點具有一定的可活動性,使整個木構架在消減地震力的破壞方面具備很大潛力,因此木構建築有較強的抗震性能。三,木材質軟容易加工,因此木架建築施工速度較快。四,榫卯節點有可御性,替換其中某個構件或者整個拆卸後搬遷都比較容易做到,因此便於修繕、搬遷。另一方面木架建築也有一些根本性缺陷,雖然能夠抵御地震力的破壞但是不能抵抗火災的破壞,其次木構架建築不能滿足建築在大空間和復雜造型的需求。木構架建築的結構體系主要有穿斗式,抬梁式和井干式三種。
中國古建築單體的特點是簡明、真實、有機,同時平面、結構、造型有不可分割性。中國古建築以“間”為單位,由間構成單座建築,建築的平面輪廓與結構布置十分簡潔明確。在外部造型上中國古建築屋頂是相當獨特的,屋檐伸出,屋角上翹,屋面稍成反曲線形,並結合硬山、懸山、歇山、庑殿攢尖等形式的變化,使建築立面更加豐富。中國古建崇尚高的厚實的台基襯托,一方面可以使建築單體稍顯氣勢,另一方面高大的台基使室內地面高於室外地面,可以達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內干燥清潔的目的;在台基上按柱網的布置分配石質柱礎,也可以保護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蝕而導致腐爛,延長建築的使用壽命。中國古代建築以群體組合見長,將各種形式的單體建築以不同的方式結合起來用來用以不同的建築需求。
在裝飾方面以油漆、彩畫、壁畫、雕刻為主。
這次山西古建築實習給了我們接近了解體會中國古建築的機會。
晉祠 晉祠是為了奉祀晉侯始祖叔虞建立的祠廟,整個晉祠依山傍水,風景優美,不同於其他廟宇的莊嚴肅穆,很有園林風味。
在晉祠的中軸線上布置了水鏡台(戲台)、金人台、獻殿、魚沼、聖母殿(正殿)。聖母殿供奉的是叔虞之母,建於北宋年間,殿內有聖母、太監、宮女等宋塑41尊,是中國古代雕塑史上的名作。聖母殿是宋代留存至今殿宇中最大的一座,殿重檐九脊頂殿身5間,平面廣七間深六間,副階周匝,前廊深兩間,空間寬敞。角柱生起特別高,檐口和正脊玩去明顯,斗拱較為密集,起前廊柱上的盤龍都是用整條的根雕,各不相同。獻殿位於聖母殿前,殿三間,九脊頂,殿四周沒有築牆壁而是在欄牆上安叉子,類似涼亭。獻殿用於祭祀時盛放祭品,這種設計使殿內通風情況良好,有利於延長祭品的保存時間。魚沼飛梁是晉祠內的重要景點,魚沼就是正殿與獻殿之間的方形水池,水池上方架平面十字形石橋就是飛梁。在水池中立方石柱若干,柱頭以普柏枋聯絡並在其上放置大斗,斗上放置十字相交的栱,用來承石橋的承重梁。
佛光寺 佛光寺位於佛光山山腰,依山勢自下而上並沿東西向軸線分布。寺內主要建築是建於晚唐時期的大殿、金代的文殊殿、唐代的無垢淨光禅師墓塔和兩座石經幢。
大殿面闊七間,深四間,單檐四阿頂,基本保持唐代原貌。大殿建在較為低矮的磚台基上,平面由內外兩圈柱組成,即“金廂斗底槽”。柱身為圓形直柱,檐柱有側角和生起。斗栱的柱頭和補間鋪作區別明顯。屋面坡度較平緩,正脊和檐口都有生起曲線,在天空某點個屋角交於一點。
文殊殿平面廣七間,深四間,因內柱的減少,空間增大。檐下斗拱除了正面出跳外還有45°傾斜。殿內佛壇上有七尊塑像,中為騎青獅的文殊,兩旁為脅侍菩薩。東西牆和北牆上,原有五百羅漢的彩繪,現僅存二百四十五尊。這些塑像和壁畫,都在明代弘治年間重新裝繪過。
佛光寺東大殿南側偏東,有一座六角形的磚塔。下層空心,西面開門;上層實心,設假門。這就是寺僧們所說的初祖禅師塔,即祖師塔。建於北魏時期,是唐代會昌五年滅法,佛光寺被毀時留下的唯一建築物。
懸空寺 懸空寺始建於1400多年前的北 魏王朝後期,歷代都對懸空寺做過修繕,是古代工匠根據道家“不聞雞鳴犬吠之聲”的要求建設的。 懸空寺距地面高約50米,懸空寺發展了我國的建築傳統和建築風格,其建築特色可以概括為“奇、懸、巧”三個字。懸空寺共有殿閣四十間,表面看上去支撐它們的是十幾根碗口粗的木柱,其實有的木柱根本不受力。據說在懸空寺建成時,這些木樁其實是沒有的,只是人們看見懸空寺似乎沒有任何支撐,害怕走上去寺會掉下來,為了讓人們放心,所以在寺底下安置了些木柱,所以有人用“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來形容懸空寺。而真正的重心撐在堅硬巖石裡,巖石鑿成了形似直角梯形的樣子,然後插入飛梁,使其與直角梯形銳角部分充分接近,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再說,懸空寺飛梁所用的木料是當地的特產鐵杉木加工成為的,據說用桐油浸過,所以不怕白蟻咬,也有防腐的作用,所以懸空寺千年不倒也並非奇跡,乃是人們的智慧的結晶。
應縣木塔 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位於應縣城內西北佛宮寺內,俗稱應縣木塔。建於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我國現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築,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
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塔建在方形八角形的二層磚石台基上,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底徑30米;高9層。底層的內外二圈柱都包砌在厚達1米的土坯牆內,檐柱外設有回廊。位於各樓層間的平坐暗層,在結構上因增加了柱梁間的斜向支承,使得塔的剛性有很大改善,雖經歷多次地震,依然保存完好。
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在大同西的周武山,依山而鑿,長約一公裡,有洞窟40多個,大小佛像十萬余尊,是我國最早的大石窟群之一。代表了公元5至6世紀時中國傑出的佛教石窟藝術。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設計嚴謹統一,是中國佛教藝術第一個巅峰時期的經典傑作。由於石質較好,所以全部采用雕刻而不用塑像及壁畫,石窟的風格多樣但在建築上已經表現為中國的傳統建築風格。
喬家大院 喬家大院位於山西省祁縣喬家堡村,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全國著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第。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以後曾有兩次增修,一次擴建,經過幾代人的不斷努力,於民國初年建成一座宏偉的建築群體,並集中體現了我國清代北方民居的獨特風格。
大院為全封閉的城堡式建築群,大院三面臨街,不與周圍民居相連。外圍是封閉的磚牆,高10米有余,上層是女牆式的垛口,還有更樓,眺閣點綴其間,顯得氣勢宏偉,威嚴高大。大門坐西朝東,上有高大的頂樓,中間城門洞式的門道,大門對面是磚雕百壽圖照壁。大門以裡,是一條石鋪的東西走向的甬道,甬道兩側靠牆有護牆圍台,甬道盡頭是祖先祠堂,與大門遙遙相對,為廟堂式結構。北面三個大院,都是蕪廊出檐大門,暗棂暗柱,三大開間,車轎出入綽綽有余,門外側有栓馬柱和上馬石,從東往西數,依次為老院,西北院,書房院。布所有院落都是正偏結構,正院主人居住,偏院則是客房傭人住室及灶房。在建築上偏院較為低矮,房頂結構也大不相同,正院都為瓦房出檐,偏院則為方磚鋪頂的平房,既表現了倫理上的尊卑有序,又顯示了建築上層次感。大院有主樓四座,門樓,更樓,眺閣六座。各院房頂有走道相通,便於夜間巡更護院。
另外喬家大院建築的木雕和磚雕是相當出色的,是典型代表。
綜觀全院布局嚴謹,設計精巧,俯視成“喜喜”字形,建築考究,磚瓦磨合,精工細做,斗拱飛檐,彩飾金裝,磚石木雕,工藝精湛,充分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建築工藝水平,被專家學者譽之為:“北方民居建築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因此素有“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名揚三晉,譽滿海內外。
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不同於喬家大院,王家大院是府宅而喬家大院是民宅。王家大院由歷史上靈石縣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後裔 --- 靜升王家於清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所建。高家崖、紅門堡東西對峙,一橋相連,皆黃土高坡上的全封閉城堡式建築。外觀,順物應勢,形神俱立;其內,窯洞瓦房,巧妙連綴。博大精深壯觀,天工人巧地利。於貌似千篇一律中千變萬化,在保持北方傳統民居共性的同時,又顯現出了卓越的個性風采。總的特點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功能齊備,基本上繼承了我國西周時即已形成的前堂後寢的庭院風格,再加匠心獨運的磚雕、木雕、石雕,裝飾典雅,內涵豐富,實用而又美觀,兼融南北情調,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高家崖建築群兩主院均為三進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兩廂的繡樓外,還有各自的廚院、塾院,並有共同的書院、花院、長工院、圍院(家丁院)。周邊牆院緊圍,四門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聯璧合,又獨立成章,其或隱或現,多種多樣的門戶,給人以院內有院,門裡套門的迷宮式感覺。現在,高家崖各院廳堂及居室內,依照“尊卑分等,貴賤分級,上下有序,長幼有倫,內外有別”的封建禮制格局,將靜升王氏家族歷代流傳下來的大量家什物品已分門別類地陳列於其中,基本上恢復了王家當年的歷史風貌。
紅門堡建築群的總體布局,隱一個“王”字在內,又附會著龍的造型。除前堂後寢的院落外,為順應地形,一部分又應變為前園後院。各院間有的富麗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磚、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樸粗犷,還保留著明代風格;大多數同高家崖一樣,皆清代“纖細繁密”之典范。
平遙古城 平遙位於山西省中部,距太原100公裡,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歷史的古城。平遙古城是一座完全按照中國漢民族傳統城市規劃思想和布局程式修建的縣城。在封閉的城池裡,以市樓為中心,有四條大街、八條小街及七十二條小巷經緯交織在一起,它們功能分明,布局井井有條。城內古居民宅全是清一色青磚灰瓦的四合院,軸線明確,左右對稱,特別是磚砌窯洞式的民宅更是具有很濃的鄉土氣息。全城現存四合院民居3797處,其中有400余處保存相當完好。此外,城池內還建有一些大小廟宇,老式鋪面亦是鱗次栉比,此外還有衙門 、票號等,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築原汁原味地勾勒出明、清時期市井繁華的風貌。走在城內就像是進行了時空穿越。
通過這次山西古建實習,不僅讓我們體會了中國古建築的壯美,還使我們將課本所學的知識與實際結合,更好的鞏固了關於古建築的專業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