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大遺址保護補償機制刻不容緩
日期:2016/12/14 10:53:53   編輯:古代建築大遺址保護是個世界性難題。每一個大遺址都是不可復制的,都是獨特的,沒有一個特別成功的典范能供大家復制。每個大遺址都在探索不同的路徑來達到保護的目的,漢長安城遺址保護也在探索。 以日本奈良平城宮的保護為例,他們在上世紀50年代初,把土地國有化開始保護,奈良文化財研究所每年做一些考古發掘,也有一些展示。大明宮的一些展示,就是學習了平城宮的展示方法。但是平城宮保護也受到很大壓力,因為土地國有化了,不能建設,地荒在那裡,也沒有更多的產出,百姓給日本政府很大的壓力。所以,他們復建了朱雀門,後來又經過十幾年時間把大極殿在原地復建,就是為了減輕輿論壓力,增強遺址的可視性。對這些做法有批評的聲音,也有肯定的聲音。但總的來說,遺址還是完好地保存在地下。尤其像大極殿,他們的復建也是試驗考古,采用當時的材料、工具、工藝,其實復建本身也是一種歷史研究,而且他們做的是防八級地震的設施,是個精品工程,這其實都是在探索。 在我們國家,大遺址的問題在陝西、河南最多,困難也最大。去年,鄭州東趙遺址考古發掘,考古的時候發現了很重要的城市遺址,見證了我國的文明進程。結合當時存在的一些問題,我以中央文史館館員的名義提了一個建議——國家建立大遺址保護補償機制刻不容緩,希望國家能對大遺址保護進行重視,因為這不是文物部門能解決的問題,也不是一個地方政府能承擔的事,所以我希望國家能夠針對大遺址的保護,創新管理體制,優化運行機制。主要是當地群眾為大遺址保護犧牲了個人利益,希望國家能有補償機制,就像對待退耕還林生態平衡補償一樣,為群眾做出補償。用政策來減少群眾因保護文物致貧的情況,減輕地方政府的負擔,這樣也能提高地方政府和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性。 具體說到漢長安城,未央宮遺址出於申遺的考慮,老百姓搬遷了,如今這片土地荒著沒有利用也是個問題。今後要考慮這些閒置的土地應該怎麼利用,既然能長荒草,為什麼不能種一些經濟作物,能有經濟收入呢?過去很長時間這裡都在進行農作物生產,也沒有對文物造成破壞,說明還是可以利用的。當然,對於地下遺跡的情況,雖然考古隊經過幾十年勘探考古,但實際只做了其中的一部分,在勘探不清楚的情況下,不損壞遺址還是非常必要的。按照現在情況,除了發展農業的利用,也可以考慮其他的利用,可以在遺址區組織大型群眾活動,這也是宣傳文物保護的一種方式。另外,在不破壞地下遺跡的情況下,也可以組織一些活動。 將漢長城遺址公園納入國家公園體系,我覺得有這種想法很好。我們國家,目前這些公園都是按照不同的行政體制各自管理,文物部門只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漢長安城已經在立項名單上,即使進入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從國家文物局這個系統支持的力度還是太小。國家公園的人文、自然資源都要統籌考慮,不僅考慮保護文化遺產,還考慮自然環境以及國家公園長期發展問題。 文物保護很重要,但當地老百姓的生活和發展也非常重要。我認為文物部門在強調保護的同時,也要換位思考,最好把文物保護和當地的生活生產結合在一起。大明宮遺址公園只是保護了大明宮的基本整體,但是它有城市公園的功能,城市的老百姓需要好的環境,遺址保護和城市的功能相結合,這樣城市建設者就有保護的積極性,而且它也能融進城市生活,老百姓也覺得遺址是他們文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總的來說,我還是覺得漢長安城遺址區的老百姓確實為大遺址保護作出了巨大犧牲,特區管委會工作有很高積極性,他們“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把漢長安城保護好”的表態,確實讓我們非常感動。相信未央區通過努力,可以探索出遺址保護、社會發展的好辦法。 (來源: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