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梅裡古鎮 探尋泰伯廟的歷史遺跡
日期:2016/12/15 16:29:01   編輯:古代建築若說世人對泰伯的尊崇與膜拜,我想唯無錫人為最了,先前本人寫過一篇關於吳文化廣場的博文,那五萬多平方米的廣場實在是泰伯墓的墓前廣場,可是你若是到相距不過數裡之遙的梅村鎮上的泰伯廟去一看,進門便可看到一碑,上書:“泰伯廟和墓”,怎麼這裡也有泰伯墓呢?為解惑我問售票處工作人員,答曰: “是上級批給我們的”,由此可見,無錫人對泰伯這位江南文明的開拓者喜歡的程度己到了有些手腳無措的地步了。
梅村作為江南最早的古鎮,這是正史都有記載的,如《史記》、《左傳》等多有描述。如果要論創造歷史的是群眾或是英雄的話,我還是傾向英雄創造歷史的觀點,在三千多年前,若不是身處陝西渭水流域岐山下周原地方的那位周太公一時之念,就不會有泰伯攜二弟出走,泰伯也不會在梅村教化民眾而建立句吳國。太公曾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史記》卷四《周本記》),這周太公有著三個兒子,長予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泰伯勤奮好學,為人寬厚,孝敬父母,兄弟之間和睦相處。後來季歷生了個兒子名昌。昌從小聰慧過人,才華出眾,深得周太王的歡心和寵愛。周太王喜歡季歷的聰明賢能,想把王位傳授給小兒子季歷,再傳其孫子姬昌,泰伯看到父王有意將王位傳給自己的三弟,為避免王位之爭,兄弟相殘,就說服了二弟仲雍,趁父親生病的時候,托言往衡山采藥,離開了周原這個地方。兄弟倆長途跋涉,風餐露宿,忍饑挨餓,歷盡艱辛,沖破萬難,奔走了三千多裡路,最後來到太湖之濱的無錫梅裡(今無錫縣梅村鎮)避居下來。這一段故事在(《史記》卷卅一《吳太伯世家》)中有清晰記載:“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自號句吳”。這文中的荊蠻之地,即今日的梅村,現在在梅村鎮南,荊村、蠻巷尚在呢。
梅村的泰伯廟歷史可謂久遠了,有史記載東漢永興二年(公元154年),是漢桓帝劉志敕令即宅為祠,至後歷代都有修建,在泰伯廟,你可以發現,廟宇雖不高大,卻是很寬廣,有好多房屋都是空房呢,現在的主殿(至德殿)建於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如果有博友想看真正的江南古建的話,到梅村來那就對了。
孔子在《論語•泰伯》篇雲:“泰伯可謂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司馬遷在《史記》這部書中把泰伯列為《帝王世家》之首,聖人孔子也為泰伯廟前的大牌樓題寫“至德名邦"四個大字,乾隆皇帝為泰伯正廳橫匾書寫“三讓高蹤”。歷來人們把山東的“孔廟”稱為北方第一府,而把江蘇無錫的“泰伯廟”稱謂南方第一家。
哎呀!(作一個點評):現今的社會,為了爭權奪利,手段無不用其極,泰伯怎麼把天下也讓了呢,而且不是一讓,是三讓啊,說是要點評,我實在是屈於言詞,我找不出合適的文字來描寫,就記另一史實作一對比吧:明初,建文帝被其叔父永樂奪去王位並趕出南京,來到泰伯墓地時感慨萬分,寫了《題泰伯墓東壁》詩八句:“遠隱停騎泰伯鄉,仰瞻墓宇法先王,避荊不為君臣義,采藥能全父子綱。八百周基無足貴,千秋俎豆有余香,深慚今日爭天下,遺笑句吳至德邦。” 唉!行旅我一聲感歎,全在其中了。
如今梅村人們為了紀念泰伯,特地建造了《德城》,真的是美倫美奂,我拍幾張陋圖,供有機會來此的老師們拍磚,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梅裡古都”或 “梅裡人家”(這是梅村的新名號)。在這裡你可以探幽尋古,這裡有許多歷代文人墨客歌頌泰伯的詩詞,這裡也有歷朝歷代對泰伯的加封典故,這裡還有清乾隆帝二次對泰伯的祭文,許多在正史中有記載、而又在野史中以及民間傳說的精彩故事能在這裡得到印證,如:《伍員(子胥)吹箫乞吳市》、《專諸刺王僚》、《孫武試用兵演陣斬王妃》等等,以及吳越相爭的史實,這些都是發生梅村或是在以梅村為中心的周邊地區,你盡可以在這裡找到自己的一份樂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