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葛牌古鎮“紅、綠”並進

葛牌古鎮“紅、綠”並進

日期:2016/12/15 22:48:00      編輯:古代建築

文/本報記者 古淘  圖/李強

  秦嶺的山巒之間,葛牌古鎮猶如一葉扁舟,橫臥在三條小河的交匯口。從藍田縣城向南驅車48公裡,原本狹窄的秦嶺北麓腹地道路突然開闊了起來。
  當地有俗語說,“出了南門數葛牌。”意思就是藍田縣城往南,地處由陝入蜀、鄂、豫的交通要道。葛牌鎮,曾經是藍田地區數一數二的繁華商鎮。
  作為西安市市級重點鎮中具有發展潛力鎮之一,葛牌鎮力爭打好“綠色生態”和“紅色革命”兩張牌,以旅游業帶動其他產業發展,成為西安市小城鎮建設的典范。

    
先天優勢
  占據了“紅色”與“綠色”兩項優質資源,近年來,葛牌鎮圍繞“旅游”兩個字大做文章的底氣便非常足。

  在葛牌鎮的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門口都飄動著國旗和黨旗。鎮區的紅25軍軍部舊址、蘇維埃政府紀念館、鄂豫陝省委擴大會議舊址、紅25軍野戰醫院舊址等一個個紅色遺跡內,前來參觀的游客絡繹不絕。
  由於葛牌鎮東與商州市毗鄰,南與柞水交界,西與玉川相接,北與辋川、藍橋相通,總面積達218平方公裡。地理位置優勢造就了這裡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1935年2月初,紅25軍長征入陝,在葛牌鎮殲滅了圍追的國民黨部42師116旅旅長柳彥彪部兩個營。不久,鄂豫陝革命根據地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便宣告成立。
“這裡是關中地區最早的紅色政權,也是當年紅25軍戰士戰斗過的地方。”葛牌鎮黨政辦主任陳濤告訴記者,紅25軍軍部舊址、葛牌鎮區蘇維埃政府紀念館以及鄂豫陝省委擴大會議舊址,都是葛牌鎮重點培育的紅色旅游景點。
  古鎮的中心區域由一條南北走向的街道聯通起來,安靜的街道兩旁,老式民居錯落開來。保留至今的明清老街,依稀還能感受到歷史氣息。這條長520米的商業街,形成於明代。踩在老街的石板路上,看著街邊老舊的店鋪,呼吸著山中清新的空氣,仿佛置身於世外桃源。
從2009年起,葛牌老街兩邊的老房子已經被禁止拆除。而專門針對老街改造的前期設計圖紙也已完工。
“在加大紅色旅游資源開發力度的同時,我們還借助綠色資源豐富的天然優勢,打造綠色品牌,發展生態旅游,進而帶動全鎮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陳濤表示。
  事實上,地處秦嶺北麓的葛牌鎮,天高氣爽,山青林茂,森林覆蓋率達85%,據說空氣中的負氧離子含量達每立方厘米6.8萬個之多,堪稱綠色森林氧吧。這也為當地發展旅游產業增添了一個頗有分量的砝碼。
  藍田縣葛牌鎮依托“紅”、“綠”兩大旅游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以“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感受秦嶺自然風光,品嘗獨特農家樂”為特色的鄉村游逐漸形成。
  在葛牌鎮溝口村,村民們切實地感受到了旅游帶來的實惠。溝口村黨員蔡小榮人稱“黨大嫂”,10年前,她嘗試著開了個農家樂,很受外來游客的歡迎。如今,她的“黨大嫂”農家樂成為當地農家飯的一道招牌,平均每天接待游客百人以上,每年賺得純收入至少10萬元,也是鎮黨委命名的黨員致富帶頭人,帶動全村發展農家樂30余戶。

軟硬齊抓
  在完成2.6公裡的主干道水泥路建設、標准化河堤治理、主干道路燈安裝、山體點亮、綠化項目和人行道等基礎設施項目的同時,葛牌鎮還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工作力度,發展優勢產業,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措施,增加農民補貼性收入。

  在被當地人稱之為仿古一條街的兩旁,一側是東采峪河,水、橋、路、堤、壩相依相連,街道上綠地、林蔭、小道、河岸、燈光相映相照;而另一側具有典型的明清風格建築很是奪人眼球,青磚灰瓦,古而不舊。“這些是鎮上投資600萬元建設的20套明清四合院標准化農家樂項目。”該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安小正介紹,同時,鎮上還投資300萬元,完成了20套農家樂內部裝修和配套設施的布置。
  2008年,葛牌鎮被省上確定為關中百鎮建設重點鄉鎮,被市發改委確定為第二批發展改革試點鄉鎮,被市建委確定為優先發展鄉鎮。目前,葛牌小城鎮建設,已完成投資4240萬元,2.6公裡的主干道水泥路建設、標准化河堤治理、主干道路燈安裝、山體點亮、綠化項目和人行道等基礎設施項目,使得全鎮的公共設施水平得以大幅提高。
  同時,水上樓亭、河道攔水壩、葛牌古鎮石牌坊,使鎮上的自然景觀更加豐富,投資200萬元的會議中心項目也進入基建階段,為旅游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009年12月29日,葛牌鎮污水處理廠開工建設,這也是藍田縣首個建設的鎮級污水處理廠。鎮級污水處理廠設計規模為日處理污水350噸,總投資600萬元。據了解,葛牌鎮區的采峪河是西安市供水工程李家河水庫的水源,建設葛牌污水處理廠對保護李家河水庫水源有重要意義。
  如今,日處理800噸污水處理廠項目已建成,部分管道已鋪設到位,農家樂排出的污水全部納入污水處理廠。
  由於處在秦嶺腹地,農田水利建設便顯得尤為重要。為夯實農業增收基礎,該鎮新修基本農田150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9平方公裡。穩定糧食產量,播種糧食21000畝,總產達到3150噸。
  “現在正是母雞產蛋的高峰期,但是由於游客眾多,我們的土雞蛋已經供不應求了。”為使農民增收,葛牌鎮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工作力度,發展優勢產業,新發展核桃1500畝,新發展1000只以上的土雞養殖戶5戶,新發展白皮松100畝、紅豆杉150畝,新發展天麻、朱令藥材200畝,新發展農家樂30戶;鼓勵培育養殖野雞、冷水魚、野豬等特色產業。
“游客來到這裡,不僅能夠感受到自然風光和紅色歷史,還要能帶些特產回去。”安小正介紹,鎮上引導和支持條件成熟的農戶成立專業合作社或者專業協會,對雞蛋、雞肉、豬肉、木耳、豆腐等進行包裝和深加工,打造農產品原生態品牌,延長產業鏈條,增加農副產品的附加值,促進農民增收。鼓勵農民從事二、三產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措施,增加農民補貼性收入。加大農村實用技術、職業技能培訓工作力度,勞務輸出人數達到4200人,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4800元。 

借力發展
  葛牌鎮確定要走“借力發展”之路,使城鄉統籌的意義真正凸現出來。

  閒聊時,葛牌鎮村民談論最多的還是發展經濟問題,之前,一些村民認為這些老房子應該拆掉,蓋上兩層小洋樓,人們就能很快地富起來。但經過這些年的發展,人們看出,“即使要發展經濟,那些老房子也堅決不能拆。因為有了古建築才會有旅游的價值,才會吸引人們前來參觀。”
  其實,在當地官員心中,走“借力發展”之路才是發展葛牌鎮的有效路徑。
  目前,葛牌鎮已經與多家公司洽談,對於當地的旅游項目進行開發,其中包括酒店建設、景點開發以及其他延伸服務。
“光靠政府來發展經濟,我們顯然有些吃力。假如有其他優勢資源注入,我想步伐應該能再快一些。”未來葛牌鎮的發展思路顯然已十分明晰,慶幸的是,很多企業對葛牌鎮的先天發展優勢十分看好,也願意來這裡投資建設。
  隨著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的持續推進,“人文山水藍田、西安東部新城”的深入實施,秦嶺北麓生態保護和紅色旅游資源開發備受關注,使葛牌鎮發展面臨諸多良好機遇。
  以建設“秦嶺北麓第一紅色旅游古鎮”為目標,葛牌鎮堅定不移地走城鎮化、生態化、產業化三條道路,大力實施鎮村基礎設施建設、紅色旅游資源開發、主導產業培育三大戰略。
  “我們還將建設紅色教育、生態旅游、干雜果和藥材種植、特色養殖四大基地。”安小正表示,這樣一來,農民不用跑遠路,就可以在家門口打工,當導游、種特產、育產業,“城鄉統籌的真正意義也就凸現出來,同時,葛牌鎮成為西安市民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和休閒、旅游、觀光的‘後花園’,名氣也會越來越響。”

  1. 上一頁:
  2. 下一頁: